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真名张光年,是从湖北老河口走向延安、走向全国的。作为他家乡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有必要把他在家乡鲜为人知的一段革命生活撰写出来,让世人知晓。  相似文献   

2.
今年1月28日,我从日本回到北京度假,第二天,接到内弟风风火火的电话,告诉张光年先生逝世的噩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一下子使我坠入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3.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张光年先生曾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晚年的一首自寿诗有云:“山道奔忙六十春,几回迷醉几回醒。拊心一事堪自慰,生死关头不丧魂。”字里行间表达了这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从老诗人“革”期间受审查的经历中,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走出老河口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个钱庄的普通职员,光未然从小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并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光未然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读书。  相似文献   

5.
孙望麟 《百年潮》2014,(6):42-57
2014年4月,是中华民族伟大颂歌《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创作首演75周年。当年,张光年(光未然)才25岁,带领的抗敌演剧队三队不过是群中学生,平均年龄不满20岁,从武汉到延安才两个来月,就和冼星海合作创演出这部伟大作品,又亲聆毛主席教诲,最先唱响国统区。原抗敌演剧队三队副队长赵辛生(即赵寻)生前曾给我们讲述了他们追求梦想、坚守信仰的惊世壮举,使我们对当年创作这部伟大作品,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楚楚 《文史月刊》2008,(1):61-61
我国“文革”期间发行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曾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贴用时不予盖销”的邮票,堪称邮政奇闻。  相似文献   

7.
郭燕平 《纵横》2011,(6):34-37
1967年12月,在受“四人帮”控制的上海《文汇报》上,赫然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内的反革命别动队》的文章。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揪斗、迫害原抗敌演剧宣传队成员的狂潮。我的父母——郭奋扬和张静,由于曾是原抗敌演剧宣传二队的成员,遭到残酷迫害。抗敌演剧宣传二队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四人帮”为何对此大做文章?它与《黄河大合唱》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徒手 《炎黄春秋》2010,(11):72-78
<正>一1964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北京京剧团倾力演出的现代戏《芦荡火种》成了最红的剧目之一,连毛泽东应邀观戏后难得破例一回,忍不住改了剧名叫《沙家浜》。这部戏后来定为"文革"八大样板戏之一,使不少年轻观众误以为它是在"文革"期间完成创作并演出的,实际上它在"文革"爆发前夕就已经定型了。  相似文献   

9.
詹玲 《文史春秋》2008,(2):4-10
不算之前的构思时间,从1957年秘密写作《李自成》开始,到1999年《李自成》四、五卷全部出版,姚雪垠的这部恢宏之作历经42年,横跨“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及之后,共4个历史阶段终至完成。这4个历史时段恰好是社会政治、文化发生重大变革、转型之期,新的理念、思潮不断产生,或以整合的温和方式替代原有思维,或直接用批判之类的疾风暴雨进行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胡德平 《纵横》2014,(4):34-35
何为人格,何为独立的人格?这是不易说清的问题。我认为。独立的人格,就是个体性强烈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但并未超出所属群体的共性。群体可能是狭猫的,也可能是广泛的,代表的群体越大、越普遍,独立人格的价值就越大、越高尚。很多时候,有独立人格的人反而被群体认为是异类,他们的命运往往和群体的命运有很大的不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的那些典型人物,大概就是这类人物。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这类人物也将会越来越多。我的理解可能是表象的,近日读了《张治中回忆录》,让我想起父亲耀邦同志在“文革”期间对张先生独立人格的回忆,加深了我对“独立人格”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炎黄春秋》2009年第12期刊登刘立强的文章《刘少奇的骨灰是如何保存下来的》(以下简称《刘文》),对原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赵文甫生前写的一篇文章《查寻刘少奇骨灰经过》(以下简称《赵文》)提出了不同意见。读完全文,给人的强烈印象是:赵文甫抢了作者父亲刘建勋(“文革”期间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12.
诞生于1967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美术界的一大轰动事件,刘春华(原名刘成华)的名字也随之响亮地传人了千家万户。这幅在“文革”期间印刷了9亿多张的作品,超过了当时全国的人口总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油画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68年9月6日,在“插队落户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口号声中,刚满17岁初中毕业的我不得不响应号召,从江苏如皋县城(现为如皋市)来到当地农村东陈公社5大队插队落户,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来到农村后的当年10月,《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首次报道了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既为农民治病,又不脱离农业劳动的赤脚医生(“文革”前称半农半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