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卷首语     
少有人能够在见到制作精美的明式家具而不为它着迷。无论新工旧作,明式家具简练而富文人气息的造型、朴实内敛却蔼蔼含光的纹里与材质、精巧绝妙的工艺手法,让这些四五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在今天又成为各方藏家争相炒作的对象,从市场价格来看,过去20年来,无论新旧明式家具都以近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传统家具,从商代开始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到了明代发展成为我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清前期以后,又逐渐开始衰退。明式家具,一是指明至清前期制做的这种家具,多用优质贵重的木材雕刻制成,大多浮雕简洁,少有点缀。二是指清代制做的仿“明式家具”,从造型、做工等方面都追求明代风格,同样具有较高的价值。所谓“清式家具”主要指清康熙以后做的,已基本脱离了明  相似文献   

3.
植被·根脉     
明式家具微缩工艺 微型明式家具具有无钉构造体系,造型优美简洁,结构精巧坚固,而且特别注重木材的天然纹理和色泽。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完美地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审美观念,以简洁、纯净的造型反映内在气质,显示出文人雅士归于平淡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4.
杨得鸿 《收藏家》2008,(6):71-74
黄花黎以高贵的金黄色彩和行云流水般的纹理,在木材王国里享有“皇后”的美称。自明朝中期开始,便已被皇室及达官显贵所钟爱。在明代制作的古典家具中,主要是以黄花黎木材为载体,文人的参与和益师良匠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制作出造型优美,雍容、典雅、清秀、空灵、简约的家具精髓,黄花梨以身俱来的琥珀般质感,使家具造型和纹饰的美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明式家具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5.
小荷 《神州》2012,(22):88-92
明式家具的美学意蕴在于登峰造极的造型做工,更在于附着其中素有巧夺天工之誉的雕刻技艺。作为我国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明式家具雕刻艺术常以博古通今的大师雅量,游走于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卉虫鱼、博古器物、西洋纹样之间,  相似文献   

6.
正遗存在世的老家具共为两类:一类是明式家具,一类是清式家具。由于十几年来家具收藏热高企不下,以黄花梨制作的明式家具价格又在各大拍卖会上屡创新高,导致"明式"一词深入人心,很多人顶礼膜拜,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片面的认为,以黄花梨制作的家具都是明式家具,明式家具必产生于明代,这种错误的认知皆因过度关注材料而致。如果对它的产生,历史发展,直至今天的收藏热有所了解的话,才能明确"明式"概念,并摒弃以"材料"  相似文献   

7.
<正>在传承宋式美学的基础上,明式家具在风格上与其高度融合,又崇雅黜俗、推陈出新、自成一派。宋式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领域可谓高峰,而明式美学则在宋式之简的基础上,受一代代文人的深刻影响,秉承“素形素工、自然归真”的原则,将明式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英国家具大师Thomas Chippendale就曾这样描述:这世界上能以“式”相称的家具仅有三种——明式家具、哥特式家具和洛可可式家具,而明式家具更是位居首位,足见其在世人眼中的地位。明式家具所呈现出的素净、典雅、理性、敦厚和质朴,在当代家具工艺中也是备受推崇。  相似文献   

8.
拙著《明式家具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于1989年在香港出版,共收实例359件。本文所举16件为《研究》出版之后所看到的部分实例,它们在品种、造型乃至装饰上皆属《研究》缺少之例,故补记于下:  相似文献   

9.
正明式家具有着鲜明的风格特色,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近年来中国古代家具研究的一个重点。相关著述颇丰,以王世襄所著《明式家具研究》最具代表性。《明式家具研究》对明式家具的材质并结合产生的时代和地域进行了定义:"生产精致的硬木明式家具的时代和地区,可以缩短成一句话——它主要是晚明至清前期,尤其是十六、十七两个世纪苏州地区的制品。"1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围绕"明式家具"的定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07,(1):I0003-I0004
自从广东台山伍氏兴隆明式家具艺术有限公司网站开通了《在线反馈》栏目,董事长伍炳亮(以下简称伍总)受到了众多网友的推崇。打开兴隆网站《在线反馈》看,各式各样来自各地甚至海外的帖子足有四五百条。伍总面对网友的请教每问必复,不厌其烦。特别在家具“造型”方面,可谓专业之中显精彩。本刊整理了伍总与红木家具发烧友网上对话部分实录,特以刊出,以飨读者。网友:您好!我对明式家具非常感兴趣,对我国的传统家具喜爱至极,觉得现在的家具缺乏内涵,您说是吗?伍总:要想把传统家具做得更好、更出色,要靠多看实物和有关资料,从看实物和资料图片…  相似文献   

11.
王湛 《收藏家》2014,(8):57-62
中国古典家具的制作,在晚明达到了巅峰,“明式家具”成为明至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的代名词,其中又以苏州地区生产的硬木家具最为著名,人们往往以“苏作”代指明式家县。其实,从风格和工艺上而言“苏作”并不能概括整个江南地区繁荣的家具生产工艺,与苏州一江之隔的扬州,也曾是家具生产的重镇。  相似文献   

12.
赵琳 《文博》2012,(4):86-94
由于图案装饰并非明式家具的重点,因此在以往对明式家具的探研中,专门关于图案的探讨往往十分有限。本文从图案题材、图案布局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集中探讨明式家具上"少而精"的图案装饰,指出它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工艺美术图案的独特之处。本文尤其着力于与古代早期玉器、青铜器上的图案进行比对,指出由于受到明代后期鉴古、崇古风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明式家具的图案属于"古风"类型,在题材与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早期古代器物图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的美除了造型与材质,还有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结构用在今天的家具上也并不过时,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家具最基本的制作方法。让我们走近明清家具的榫卯(指木器制作中物物相衔接的部分,凸者名榫,凹之洞眼者为卯。)结构细细品味它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一般提到明式家具,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以黄花梨家具为代表的硬木家具。其实,苏作的硬木家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工艺上看,明式家具还应包括京作和晋作家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家具能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当时生活文化和艺术造诣,已逐渐成为收藏家追逐的热点。在中国古代家具收藏热方兴未艾的今天,了解其收藏现状,掌握其鉴定知识,都是十分必要的。一、中国古代家具的研究状况我国古代家具的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到目前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涌现出很多研究古代家具的专家学者,著作颇丰,研究的课题和内容也由浅入深。国内王世襄先生的巨著《明式家具研究》一书,被公认为明式家具研究的经典著作,成为海内外明清家具收藏者与研究者的必读之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古代家具的…  相似文献   

16.
郑宇 《东方收藏》2023,(6):140-141
<正>中国传统家具历史源远流长,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典雅古朴的式样、含蓄精巧的造型、别具一格的装饰,深受热爱传统文化人士的喜爱。清代早期家具在清康熙之前,大体的风格和特征还保留明代的特点,因此和明代家具一并被称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主要是指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形成的带有当时时代气息的家具,其与明式家具不同,追求富贵华丽、厚重宽大、繁琐复杂,形成了鲜明对比。清式家具虽然所用装饰材料多样,略显奢靡,但其中融合运用了多项传统手工技艺,如雕刻、镶嵌、髹漆、描金等,将普通家具打造成为艺术品。  相似文献   

17.
纪炜 《华夏地理》2007,(5):93-95
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的美除了造型与材质,还有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结构用在今天的家具上也并不过时.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家具最基本的制作方法。让我们走近明清家具的榫卯(指木器制作中物物相衔接的部分.凸者名榫,凹之洞眼者为卯。)结构细细品味它的精妙之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期,不仅千纹万华的漆饰家具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同时,又产生了中国古代家具史上成就显赫的明式家具和丰富卓越的清式家具。这类家具都以高级硬木为主要用材,抛弃了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家具一贯采用漆饰加工的制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质,天然纹理和光润色泽,使家具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意韵、品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并运用精湛无比的细木作工艺,使家具的构造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而在世界家具史上树起了一座光熠烁目的丰碑。借用一位西方研究人士的话:“中国家具此一伟大艺术”,“自成一格”,“依现代美学观点,它们极致的艺术性、手工、设计、造型及多样变化的款式至今仍深深震憾人心”。明式家具,一般是指在继承宋元家具形式  相似文献   

19.
窦忠如 《纵横》2012,(5):56-60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明式家具收藏家之一,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的发现、命名、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筚路褴褛的贡献,特别是他的收藏历程堪称穷搜广集、不惮艰辛,可这些价值数亿元人民币的藏品最终却被其辗转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由此人们不禁要问:王世襄为什么要收藏、捐赠这些价值连城的珍稀藏品呢?  相似文献   

20.
明代家具在我国家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名师巧匠们总结前人经验创制的明式家具,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其特点有四:一是造型简练,以线为主,表现为线条流畅、秀丽挺拔,并以朴素大方为美;二是结构严谨,做工精细,比例匀称,尺度适宜;三是质地优美,纹理、色彩、光泽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