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收藏家》2016,(5)
正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有清一代,都是理藩院直属的皇家寺院之一,也是内地藏传佛教的宗教中心和管理中心,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厚影响。寺内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物精品,精彩绝伦、蔚为大观,其中,在《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中展出的一幅清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唐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此幅唐卡布  相似文献   

2.
佛教艺术与藏传金铜佛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维诺 《收藏家》2002,(10):37-39
本刊连载黄春和、金申等关于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专论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强烈兴趣。金维诺教授为中国著名的藏传佛教研究权威,其近年所带硕士、博士研究生亦多专攻藏传佛教者。多年来,内地收藏藏式佛教造像的人群渐趋壮大,为进一步满足收藏界人士的要求。本刊将继续刊载有关藏传佛教及金铜造像的文章和专论,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3.
包头博物馆收藏的观音菩萨类唐卡数量较多,保存完好,为研究我国藏传佛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造像主要分为汉藏两大系统,藏传佛教造像作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恢宏的数量,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影响不仅在青藏地区,而且广泛流传到内地,并对汉地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珍品,大部分原为爱国人士、藏族女收藏家益西博真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也有一些是建国以来历代班禅及达赖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和博物馆历年征集的藏品,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这些造像举凡上师、诸佛、菩萨、本尊、护法、空行与地方诸神等多种品类,产地多为西藏,间有北京、内蒙古、尼泊尔、印度等地,时间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六百多年,大体涵盖了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基本特征,为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纪年分期、题材内容、姿  相似文献   

5.
红音 《中国西藏》2005,(1):35-37
金·史密斯(EllisGeneSmith)是美国著名藏文文献专家,是美国纽约藏传佛教资料信息中心(TibetanBuddhistResourceCenter)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金·史密斯通过美国国会图书馆项目,在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收集了4000多卷翻印的藏文文献。这些资料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18所大学最早收藏的藏文文献,奠定了美国藏学研究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金·史密斯及好友在美国波士顿创办了藏传佛教资料信息中心。该中心集文献资料、学术研究于一体,并将珍贵藏文文献刻入光盘。该中心的网站成为藏学研究工作者查询藏文文献目书录、藏族历代名人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05,(5)
清代历朝帝王尊奉喇嘛教,宫中设有专门管理藏传佛教活动的机构“中正殿念经处”。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宫中佛事活动形成固定制度,并载入会典,成为清代典章制度中的重要一项。在宫中收藏的藏传佛教法器,分为宫中造办处制作和西藏地区进贡物两大类,他们在制作风格上存在一些区别。清王朝时西藏地区的宗教头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喇嘛,每两年轮流向朝廷进贡物品,每次供品中都有法器。西藏地区进贡的法器,就  相似文献   

7.
明代尤其是明中期皇帝,多在京城封授、供养大批藏僧,不断举行藏传佛教法事,为藏僧建寺造塔,大量开度藏僧行童。有的皇帝还亲自习学藏传佛教,从事诵经演法活动,自称藏传佛教法王,表现出对藏传佛教的极度崇奉。明代皇帝崇奉藏传佛教的原因有,藏传佛教宣扬“即身成佛”、重视仪式巫术、强调男女“双修”等。明代皇帝崇奉藏传佛教,加剧了明朝政治的黑暗腐朽和明代中期以后的财政危机,消极影响很大。但是,它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也有一定积极意义,而且促进了藏传佛教在北京等内地的传播,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7,(3)
<正>在藏传佛教的神灵世界中,有大量的女性尊神,实为藏传佛教一大特色和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这些女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地位崇高,属于藏传佛教尊奉的不共三皈依(上师、本尊、佛母)之一,通常被冠以佛母、明妃和空行母的不同类别名称;另一类地位一般,属于护法神,通常由天女一类统摄。藏传佛教修行重视智慧,认为智慧如利剑可以斩断一切烦恼,灭除一切魔障,可以帮助修行者证悟佛理,成就佛道;藏传佛教之别称"金刚乘"即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清朝驻京喇嘛制度在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制定了职衔、额缺制度,设立了不同的职衔和职能,使驻京喇嘛同清朝的贵族、官宦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体现了清政府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和驻京喇嘛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清政府对驻京喇嘛、乃至所有藏传佛教喇嘛的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东艺 《中华遗产》2007,(6):146-147
中国的佛教造像主要可分为汉传、藏传两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艺术创始于7世纪,随着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先后入藏,作为佛教重要象征的佛像及佛教艺术也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入了西藏。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藏传佛教造  相似文献   

11.
蒙古民族在13世纪崛起于蒙古北方草原。在其向西部军事扩张的过程中,蒙古民族接触了源自青藏高原的藏传佛教文化。从13世纪中叶起,广大藏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而在文化上,蒙古人则完全接受了藏传佛教文化,开此后700余年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东来的先河。本文着重从藏传佛教与西夏、蒙藏关系的正式确立,元代藏传佛教僧人在大都以及元代大都的藏传佛教寺院等几个方面,对蒙藏关系确立及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相关史事加以考述研究。  相似文献   

12.
楚翘 《中国西藏》2017,(6):F0002-F0002
11月6日至8日,第七届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讨会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召开。此次研讨会以"知恩报恩"为主题,得到了广大藏传佛教界人士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共收到阐释文稿80余篇,通过主旨发言、大会交流、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入开展藏传佛教教义教规阐释工作。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讨会每年一届,旨在引导藏传佛教僧众继承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感恩祖国,利乐众生,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3.
欧洲学者说,这个庞大而完美的藏传佛教建筑体系,几乎能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凡尔赛宫相媲美。 美国人说,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随便拣块陶瓷片都比美利坚的历史长。 中国专家说,寺院内收藏着大量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这里简直是个超级“藏艺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张虎林  伊尔 《旅游》2000,(7):44-46
欧洲学者说,这个庞大而完美的藏传佛教建筑体系.几乎能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凡尔赛宫媲美。美国人说.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随便拣块陶瓷片都比美利坚的历史长。中国专家说.寺院内收藏着大量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这里简直是个超级“藏艺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近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所谓《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其重点是干预我西藏和四省藏区藏传佛教事务,特别是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管理权。众所周知,西藏地方自元朝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开始,历代中央政府都对藏传佛教事务进行管理。1793年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对包括达赖、班禅在内的藏传佛教大活佛转世程序进行了权威规定。如今美国众议院置藏传佛教历史传统和宗教仪轨于不顾,强行干预我藏传佛教管理事务,显示了美国某些政客的别有用心,注定不能得逞。  相似文献   

16.
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由此将佛推向神话。佛教传入藏区青藏高原时,大乘佛教已成定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自然拥有许多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形成时期正是佛教金刚乘极盛时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佛教金刚乘教义,因而在藏传佛教中产生了庞大的佛、菩萨、护法神等佛教神像体系。  相似文献   

17.
林尚斌 《收藏家》2008,(6):23-27
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由此将佛推向神话。佛教传入藏区青藏高原时,大乘佛教已成定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自然拥有许多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形成时期正是佛教金刚乘极盛时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佛教金刚乘教义,因而在藏传佛教中产生了庞大的佛、菩萨、护法神等佛教神像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任弼霞 《丝绸之路》2010,(12):34-35
甘肃省临洮县是著名的陇中古城,自元代以来曾为甘、青、宁地区藏传佛教的中心,藏传佛教风靡一时,人称"小西天"。本文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对藏传佛教在临洮的传播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正实施三级学衔制度是中央立足藏传佛教实际,为建立藏传佛教正常秩序、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做出的重大决策。经过15年的探索和实践,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优势和作用日益显现。学衔制度: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藏传佛教已有上千年历史,各教派都形成了各自的学经和学位晋升办法。藏传佛教传统的高级学位是经由高僧大德组成的考辩组织,通过辩经考试授予。为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藏传佛教高级人才的培养,藏传佛教界结合藏传佛教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实  相似文献   

20.
郭敏丽 《攀登》2010,29(5):111-116
藏传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以后与当地原始苯教斗争融合产生的。由于藏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和以活佛转世、政教合一等为特征的宗教体系。这些特征与藏族全民信教的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使藏传佛教在藏区社会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