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勇 《陇右文博》2002,(1):18-21
底瓶是汲水器物,形制特点是长体,小口,尖底,有的附有双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尖底瓶在西安半坡遗址中首次被发现,此后,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山西芮城西王村,甘肃秦安大地湾等仰韶化诸遗址中均有出土。另外,属晚期仰韶化的庄浪县阳川乡曹家原遗址,属马家窑化的陇西县吕家坪遗址,以及豫西的早期龙山化(庙底沟二期)中也都出有尖底瓶。  相似文献   

2.
谈到欹器,一些学者便见仁见智地将它与我国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联系起来。比如有人说:“尖底瓶即欹器”。也有人说:尖底瓶“这种精巧的生活用具,正是我国古代庙堂之器——欹器的原型。”还有人进一步提出了:“欹器是制造汲水陶瓶的废品。”“古人要制造的原本是汲水盛水的陶瓶,而并没有想制造欹器,只是在制造陶瓶的时候,由于瓶子做的不够匀称,有的陶瓶重心处于中心轴线之外,又由于两耳环装的太低,以致满水时的重心处于耳环连线的上方,于是出现了少数象欹器那样的  相似文献   

3.
半坡遗址和其他一些遗址中的尖底双耳红陶瓶的用途是什么?它们为什么被做成尖底形?长期以来是人们感兴趣的、也是考古学家、物理学家乐于研究的问题。考古学家比较一致认定尖底瓶在当时是盛水的用具。一些物理学者对尖底瓶的功能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正尖底瓶是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其物品原理是一种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尖底瓶是黄土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发现的尖底瓶口小、腹长、底尖,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半坡人早期使用的尖底瓶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  相似文献   

5.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其中有一些小口、大腹、尖底的陶器,因为它的形状比较奇特,不好给它定名。有的把它叫做尖底陶瓶,有的把它叫做尖底陶罐,甚至有人干脆就称它为尖底陶器。这种陶器  相似文献   

6.
2011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岚县荆峪堡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荆峪堡遗址包含有庙底沟期和二里头期文化遗存。庙底沟期文化遗存出土陶器组合以各类型钵、弦纹罐、尖底瓶、盆为主,其中尖底瓶瓶口明显退化。就其陶器组合及特征而言,与陕晋豫地区的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一期,基本都能相对应,但缺乏釜、灶一类的器种,彩陶中也不见鸟纹图案,同晋南庙底沟文化相较也颇为一致,是典型或成熟的庙底沟文化。荆峪堡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从器物群、器物的陶色、纹饰、形制等特征看,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同时有其自身的特色,因此,其文化面貌当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地方文化类型。庙底沟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完善了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加深了对于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和地域特色的认识;荆峪堡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内涵丰富,有利于加强对晋中地区夏时期文化遗存区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水北遗址位于陕西省彬县炭店乡水北村(图一),面积为12万平方米。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现有钵、盆、罐、尖底瓶、缸、瓮等遗物[1][2]。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水北遗址进行了发  相似文献   

8.
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9.
刘莉  王佳静  刘慧芳 《考古与文物》2021,(2):110-122,128
本项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检验了陕西半坡和姜寨遗址出土的11件仰韶文化早期尖底瓶中的微植物和微生物遗存.从残留物中发现的淀粉粒、植硅体、霉菌、酵母细胞和棒状方解石晶体中获得的多种证据表明,这些尖底瓶曾用于酿酒.酿酒原料主要包括黍等其他谷物(粟、稻米、小麦族)、豆类和块根植物(栝楼根、芡实).使用芦苇吸管咂酒可能是当时的饮酒方法之一.仰韶人掌握两种酿造方法:利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谷芽酒和利用发霉的谷物加植物茎叶制麴酿造麴酒.这两种方法有时分别采用,有时也许同时采用.  相似文献   

10.
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罗家坝遗址的文化内涵可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这两个大的时段.该遗址出土的折沿深腹小平底缸、敞口深腹罐、花边口绳纹圜底釜、尖底盏等为代表的夹砂褐陶器及大量商周时期陶片,与长江流域的忠县中坝文化、哨棚嘴文化和奉节老官庙文化中同时期文化遗物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与之邻近的嘉陵江和渠江流域的阆中坪上遗址和渠县土溪城坝遗址也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因素.这类小平底、尖底及花边口等陶器,在鄂西、长江流域中上游各遗址中大量发现,它们与成都平原三星堆、十二桥等遗址所出的尖底、小平底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对于探索和研究巴之源流及其范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物的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一些古代文物的力学性质,简述在中国古代编钟、龙洗(和鱼洗)和半坡村尖底陶瓶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说明中国古代在力学原理的应用方面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蜀文化尖底陶器续论--兼谈成都金沙遗址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成都金沙遗址和其周围同一时期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比较研究,探讨金沙遗址的时代.尖底陶器是金沙等遗址出土较多的器物之一,以尖底陶器的器形演变、特点,确定金沙等遗址出土尖底陶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时代位置.结合共同出土的其它器物的特点以及它们本身的发展规律,提出金沙遗址的繁荣期在春秋后期,其上限可能达到西周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一鄂西北、豫西南仰韶文化的性质关于鄂西北、豫西南仰韶文化的性质,考古界一般认为:“具有半坡和庙底沟类型的特点”。大寺遗址的发掘简报中指出:“其内函基本与半坡类型相似,但少数白衣彩陶的纹样和鼎形器等,似乎也具有庙底沟类型的一些因素”。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简报中说:早一期“陶制生活用具的种类较少,就罐、钵、盆、壶、尖底瓶几种器形看,它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ⅩⅢ13C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龙岗寺》发表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器物组合关系为基础探讨了器物演变过程,并对该遗址的半坡文化墓葬进行了分期与分段然后以尖底瓶这一半坡文化的典型陶器为主要线索,探讨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结舍该墓葬中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死亡率,简要分析了该墓地所代表的人群状况,最后对该遗址的性质特征做了归纳。  相似文献   

15.
仰韶源于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中析出的"北首岭文化",它们受到后岗一期文化的前身,即河北易县北福地甲组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的影响,生成尖底瓶,并参与到了彩陶盆、钵、夹砂罐等器物组合中来,从而演进成半坡文化,从此,尖底瓶、彩陶盆、彩陶钵、夹砂罐等基本贯彻了仰韶的始终。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的北首岭文化过去一直被视为半坡文化早期;接着出现盛极一时的山西夏县西阴文化,这时的仰韶范围之大前所未有;之后进入仰韶晚期,仰韶晚期可分陕西西安半坡四期文化、华县泉护二期文化两个阶段。由西阴文化发展而来的(陕西)泉护二期、(山西)白燕一期、(内蒙  相似文献   

16.
《文博》2017,(1)
尖底杯是巴文化的典型器物,有角状尖底杯、炮弹型尖底杯和小底尊形杯三种类型。角状尖底杯和炮弹形尖底杯主要分布在峡江地区,向西传播至十二桥文化遗址群,而在城固洋县地区偶见的角状尖底杯,应是巴文化北上传播的结果。二里岗上层时期,小底尊形杯在清江流域、峡江地区和汉水上游地区开始传播,发展成三个亚型。从殷墟三期开始,小底尊形杯通过宝山文化与十二桥文化的交流,在川东地区继续发展演变,一直延续到金沙遗址时期,并发展出小底尊形杯的第四个亚型。  相似文献   

17.
根据以往的类型学分析,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是从小口平底瓶发展而来,而后者的前身是小口鼓腹罐。近年来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尖底瓶和鼓腹罐都是酒器,但不清楚平底瓶是否也具有酿酒功能。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对陕西临潼零口遗址出土的20件零口期平底瓶和半坡期尖底瓶陶片进行了残留物分析,发现具有酿酒发酵特征的淀粉粒、谷物颖壳和植物茎叶及花序的植硅体,以及酵母细胞,证明这两种器物都是酒器。酿酒方法是以发芽的黍、稻谷和野生小麦族作为糖化剂来酿造谷芽酒;最主要的原料是黍,同时也包括粟、薏苡、水稻、小麦族、野豌豆、栝楼根、芡实及姜;另外还加入一些植物茎叶及花序。加入植物块根、茎叶和花序的目的,也许是利用其药用功能。使用芦苇吸管咂酒可能是当时饮酒的方法之一。零口陶器的分析结果有助于研究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酒器器形的演化以及酿酒方法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正>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是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庙底沟类型的年代据碳14测定为公元前3900~前2780年。1958年出土于甘谷县西坪遗址。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为国宝。鲵鱼纹彩陶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工艺美术价值。希腊陶瓶的制作技术和其上所绘的神话故事,中东和原苏联地区出土的彩陶及其上所绘动植物纹饰,长期以来是西方考古学、美术史、神话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彩陶的发现和科学研究是随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和研究的发展前进的。本世纪20年代,瑞典人安特生在甘肃、青海进行考  相似文献   

19.
汉初平元年朱书镇墓陶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收藏一件东汉初平元年朱书陶瓶,系解放前西汉长安城旧址出土,发现经过今已不详。吴荣曾同志《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一文曾提及此瓶,但所述极其简略,且所引瓶上的一段朱书文字稍有错漏。现将此瓶介绍如下。瓶为泥质灰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小口卷沿,折肩,斜直腹,小平底。通高27、肩宽12、底径7厘米(图一、二)。腹  相似文献   

20.
1971年出土于陇西县首阳镇吕家坪的尖底彩陶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已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尖底彩陶瓶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罕见的器物,作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品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