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唐欧 《文物天地》2020,(2):122-125
“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从发现、整体打捞、室内发掘运用了很多具有创新的方法,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一项凝聚现代科技和现代考古理念的工程。“南海Ⅰ号”于2013年12月开始实施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博物馆封闭的水晶宫内进行。沉船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量丰富而多样,除了大量的陶瓷外,还有金属器、凝结物、船体本身等。而在考古发掘现场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资料记录、数据釆集等问题,为更好收集“南海Ⅰ号”最原始的数据资料,为其量身定制了室外无法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1987年8月,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与广州打捞局在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海域搜寻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林斯堡”号(Rimsberg)时,意外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1989年,该沉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南海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按性质、任务、时间大致可分为早期发现阶段(1987-1989)-前期水下考古调查阶段(1999-2004)-整体打捞阶段(2002-2007)-“水晶宫”内试发掘(2009、2011)-水晶宫内全面保护发掘(2013年后至今)等不同工作阶段。  相似文献   

3.
由于长达800余年的水下环境浸泡侵蚀",南海Ⅰ号"沉船船体木材降解、损坏严重,加之船载货物数量巨大,文物材质种类多样、货物叠积密集,其发掘及保护的模式尚无先例可循,发掘现场船体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应充分重视发掘现场船体的稳定性保护,维持船体的稳定性,为今后的全面保护修复工作做好基础性工作,是"南海Ⅰ号"发掘阶段现场保护的重点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4.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名南海Ⅰ号博物馆)是以“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动态发掘的专题博物馆,被业界誉为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2009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500万人次,围绕“在科学保护‘南海Ⅰ号’中加快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展示利用等工作,为“南海Ⅰ号”的重新启航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5.
陈士松 《文物天地》2020,(2):99-105
自1987年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南海Ⅰ号”出水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一经发现,就被分门别类,公之于众。这些经分类的文物,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贸易、技术、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那么,这些文物为什么可以被分类?有哪些分类原则和方法?又究竟进行了怎样的分类?本文主要从“南海Ⅰ号”1989-2004年调查报告和2014-2015年发掘报告等资料出发,在梳理文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南海I号”出水文物的分类方法与分类情况,以期条分缕析地了解“南海Ⅰ号”出水文物概况。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阶段性成果公布,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1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和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的"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备受公众瞩目的宋代沉船"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历时两年多后,其阶段性成果正式向外界公布。"南海Ⅰ号"发现于1987年,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  相似文献   

7.
十年磨一剑,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在“南海Ⅰ号”发现之后的十余年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水下考古设备还是水下考古人员专业都具备了进行近海海域大型考古发掘的能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文物局更是积极推进“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南海Ⅰ号”是目前为止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船体及货物等文物信息保存相对完整的沉船,出土了大量德化窑等各类外销瓷。从德化窑外销瓷在“南海Ⅰ号”的出土情况可知其在南宋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南海Ⅰ号”考古发现,从出土德化窑外销瓷的胎、釉、装饰技法、装烧方法等方面探讨其工艺特征,并从造型特点、包装方式、墨书题记现象等方面探讨其贸易属性。  相似文献   

9.
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7月,对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沉船进行发掘。发现的船体纵长约27米,有17道隔舱板和16个隔舱。发掘出水各类遗物1万余件,以漳州窑青花瓷为大宗,应为漳州窑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产品,沉船所属年代与此大致相同。南澳Ⅰ号沉船的发掘为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0.
肖达顺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2):49-64+131-132
宋元“广东罐”,一般指四耳酱釉大罐,肩部耳间多戳印方框文字或花卉纹等,在中国南海海域沉船遗址及其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港口遗址等普遍发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学者近年有关研究成果较为突出,而广东本省对其研究却并不充分。随着近年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成果的刊布,研究者确认了该船载有“广东罐”。同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顺着“南海Ⅰ号”和南越国宫署宋代地层及遗迹相关线索,重新开展佛山南海地区窑址的调查,对期间发现的几处窑炉暴露迹象进行了小面积的抢救性发掘,并在各处遗址地表采集了大量文物标本,结合往年的相关工作成果,初步厘清了佛山地区几个著名窑址的概念及其内涵。此外,考察团队还尝试在窑址周边开展一些人类学调研,整理出对本土宗族溯源、开村历史、烧窑传说等方面的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800多年前的一天,一艘宋代货船行至南海,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沉没,这就是“南海I号”。这艘沉船让宋代饮食文化的繁盛和铁锅的发展浮出了时光之海。考古队员在早期的水下探摸中,最先触碰到的器物之一,便是水底沉船货舱顶上的铁锅。在2014年、2015年遗址整体发掘中,“南海Ⅰ号”沉船遗址总共清理了一百多吨铁器,其中铁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2012年度全国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的学员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实习期间,在拆解一块凝结物的过程中,清理出了胶结在一起的四口铁锅,中间和口沿处还夹杂着几片瓷片。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水下考古自1986年筹备开展以来,开展了“南海Ⅰ号”、西沙群岛、崖门内海沉船遗址以及其它一些小型水下考古遗址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建立了中国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广东省水下考古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对推动全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题记:"南海Ⅰ号"沉船浮出水面后,沉箱整体迁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间的"水晶宫"。然而,密封在沉箱里的古船并没有露出真容,古船在沉箱里是否保持完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事件]用于整体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日前潜入海底,“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式拉开序幕。此次打捞南海Ⅰ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海洋考古项目,整体打捞的方式为世界首创。  相似文献   

15.
“南海Ⅰ号”沉船于1987年夏天被偶然发现。此前,在历史上,渔民作业难免会出现在“南海I号”沉船海域,因此在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渔业工具,如渔网和网坠。渔网为尼龙绳网,有白色和绿色两种;网坠有石制、陶制、水泥混凝土制和铅制四种类型。石质渔网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鱼钩、鱼叉和三百多个渔网坠,灰坑发现有鱼骨。  相似文献   

16.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位于浙江宁波象山石浦北渔山岛海域,于2014年发掘出水。经过长期的水下埋藏,"小白礁Ⅰ号"残存船体构件遭受多种病害破坏,亟需开展保护修复。通过对"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的全面调查,并采样进行了树种、含水率、形貌、化学组分、可溶盐及微生物等多方面的分析,得知残存船体大部分保存状况较好,但不同部位保存状况差别较大,病害类型多样。相关分析和评估工作为船体后续保护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黎丁 《沧桑》2013,(5):102-104
“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和发掘,可以称得上是近年来最为轰动的新闻事件之一,受到了举国关注。这是一次在世界考古领域都没有先例的创举,“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成功打捞再到入住海上丝路博物馆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拥有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这种整体打捞方式,堪称一次革命,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从1987年发现,到2007年成功打捞出水,“南海一号”的打捞耗时二十年,这个过程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一“南海Ⅰ号”出水的石碇在“南海Ⅰ号”水下探摸中,潜水员在古船的船头位置发现一个巨大“石条”,将其打捞出水后判断,这块“石条”应该是属于“南海Ⅰ号”船锚的主要构件——石碇(图一)。该石旋长3米,近30厘米厚,重约几百千克,两头略窄,中部较宽,呈菱形,上面附着有贝类凝结物。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船锚应该为金属材料制成的铁锚。其实,在航海史上,船锚并不一直都是铁锚。在古代,最初的锚就是一块大石头,或是在篓筐中装满碎石,称为“碇”。  相似文献   

19.
张玄微 《文物天地》2020,(2):113-114
“南海Ⅰ号”自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后,经多次发掘,出水大量精美瓷器,这些瓷器经海水长期浸泡,裹结有大量海盐,当瓷器被提取出水后,瓷器会逐渐失水干燥,盐分结晶,当外部环境温度发生波动变化,结晶的盐类会发生潮解——结晶的循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会造成文物本体的破坏,急需采取脱盐技术。  相似文献   

20.
2018年的一天,“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考古队员陈士松用手铲拨开厚厚的海泥后,一摞摞精美的瓷器呈现在他的眼前,经多方专家考证,这些瓷器来自福建闽清义窑。陈士松看着几件青白瓷器底写着“陳”“詹直”等墨字,陷入了遐思:南宋嘉定年间,福建福州富商詹老板和陈老板在闽清县窑厂订烧了一批瓷器。瓷器烧制好后,两位老板雇河船运瓷器经闽江到出海口。在这里,瓷器换乘大海船南下,经泉州港后,继续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