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航海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创造了先进的航海科技,灿烂的航海文化,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并且通过海上交通,与世界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对世界航海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航海事业发展的前提首先是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航海事业的发达与否,本文拟从航海技术进步的角度论述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历史上限,学术界有河姆渡时期、先秦、秦汉、中唐四种说法。作者通过对造船航海技术、丝绸生产状况、现存文化遗产和遗物的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其上限应在东汉晚期至东吴赤乌时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江南和朝鲜半岛都发现有支石墓和史前稻作农业遗存。本文从支石墓和稻作遗存的比较研究中,推断先秦时代两地存在着海上文化交流,古越人的造船、航海技术以及海流和季风是两地海上交往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明代造船与航海技术达到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最高峰,同时由于明代曾一度实施海禁,民间造船与航海受到限制,也被认为是中国造船与航海由盛入衰,由领先世界到落后西方的转折时期。明人留下了大量有关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文献,学界利用这些文献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近20年来,随着"南澳一号"等国内外考古文物的不断发掘,学界针对原有结论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近20年来明代造船与航海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是“宣德化而柔远人”,外抚四夷,“厚往薄来”,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历时28年,进出口货物数百种类上千万担,旅客上千人次,驾驶各型船舶,选择最佳时期和航线,运用通信导航设施,保障航行安全,货物配载,旅客服务,船舶管理,科学航海,郑和航海术到达相当高的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张菁 《郑和研究》2000,(1):49-50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名的航海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赴亚非各国进行访问和贸易,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下西洋”的出现绝非偶然。在郑和远航的七百年前,中国唐朝的高僧们就曾经掀起过一场空前的海上求法弘法热潮。唐宋以来,我国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航海技术不断提高。为郑和的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明代的“三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装备了最先进的航海设备的船队,沿着唐代海上求法僧的足迹继续前进,终于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航海壮举。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时期生活着闺、越、东夷三大航海民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海洋文明,其卓越、领先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是对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英国学者坦普尔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源自中国,可能其中绝大部分出自中国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8.
《汉书》卷三〇《艺文志》"天文"题下著录《海中星占验》等6种著作共136卷。题名均首言"海中"。一些学者继张衡"海人之占"说,以为是航海技术经验总结。顾炎武《日知录》则判定"海中"即"中国",应与航海行为无关。然而考察《汉书》语言习惯,"海中"均指海上。《艺文志》"天文"类"海中星占"书之所谓"海中",应当不是顾炎武所谓"中国"。《淮南子》等文献所见以星象判定海上航行方向的情形,可以说明航海技术的进步。多种文化迹象表明,汉代"海上星占"书应包含海上天文观象的记录,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航海经验总结的性质,应当可以看作早期海洋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风帆扯动着理想,生命永远在大海游荡……”“哥德堡”号,一艘瑞典王国仿古船,承载着文化使命的文化旗舰,流动海上的航海历史博物馆、漂浮的海上世界名胜,还有继续那充满惊险和浪漫的海洋之梦的大海的女儿……一道有古有今的“海上丝绸之路”风景线,撩人情思。  相似文献   

10.
正宋代,北方战乱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往南迁移,及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南四周环海,港口遍布,地处海上贸易通道,经水路进行与内地、海外的贸易往来十分便利,在宋元时期进入了快速开发轨道。一、宋元时期海南与内地的贸易往来宋元时期,海南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大量的商人、流放官吏及汉人移居海南,带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原因,然后概括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历史和各朝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最后就海上丝绸之路在海上贸易发展、增进文化交流、推动航海技术和海洋科学发展、提升区域地位等方面的历史作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郑和南海首航600周年纪念日。1405年由明成祖发起,由太监提升为将领的郑和开发了新的远洋航行。这一创举,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几乎早了一个世纪。郑和的航海船队,由62艘海船和37000官兵及海员组成。他们最远到过非洲东部海岸,沿途走访了亚洲南部沿海三十多个国家,其中不少国家同意向明朝进贡。在以后的28年里,郑和曾六次下西洋。然而,正如其突如其来的开始一样,航海探险活动也嘎然而止了。如何解释拥有优越航海技术的海上霸主,竟不能像后来的西方列强一样,去寻找更远的新大陆呢?本文并非对大多数传统解释提出挑战,旨在说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阻碍了其所有更具雄心的海上探险。  相似文献   

13.
和平友好使者的风范 学术界评论郑和七下西洋有十二个空前:船只之多,船型之全,吨位之大,人员之众,组织编配之严,航程之远,续航时间之长,到达国家之多,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工艺之优异,使命范围之广泛,历史影响之深远,实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军史、外交经贸史上的空前伟业。  相似文献   

14.
吴春明 《江汉考古》2023,(4):49-64+121
环中国海古代分域发展的“四洋”航路,构成海洋全球化之前东亚海洋文化的传统格局。新石器时代夷、越先民,初创了从黄海之滨到南海北岸的原始海洋文化与初期航海实践,从近岸陆岛穿梭到远海、远洋逐岛梯航,见证于丰富的史前、上古沿海考古发现。夷、越土著先民多区系的原始海洋文化,是汉唐以来“四海”“四洋”分域航路发展的史前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海上丝绸之路”著称的中国古代航海与航路,并不是“丝绸之路”在内亚大陆“衰落”“堵塞”后的地理“转移”与陆海“变迁”的被动结果,而是环中国海海洋土著先民固有文化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人数之众、组织之严密、技术之先进、经过地区之广、影响之深远,在当时都是空前的。正如英国科技史大师李约瑟博士所作的评价:“郑和下西洋在世界创造了几个第一:规模最大,时间最早;造船技术最先进;航海技术最先进。”郑和、王景弘不愧为杰出的航海家。  相似文献   

16.
郑和所处的时代,中国的造船技术比以前更加进步,航海经验更加丰富。但在海上航行仍然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祈求神灵保佑是他们胜利完成下西洋任务的精神支柱。郑和不仅乞求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保佑,也乞求海神天妃的保佑。《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人类自古就有汹涌澎湃的自由之心。作为陆地的霸主,人类至今对海洋畏惧且崇敬,视为挑战而非游戏。因此,对海洋的征服,代表着勇敢坚毅乃至上帝的垂青。正因如此,现代航海运动更具有象征意义。在20世纪初期现代船舶出现之前,航海从来与“浪尖上的生活”的浪漫传说毫无关联。  相似文献   

18.
史海螺号     
常默 《文史月刊》2007,(4):45-47
一、到海上去118年前夏日的一个下午,我走进文史资料工作的一间办公室,像走进昂首航行巨轮的一间船舱,开始了第一次的海上搜索。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起点于中国,自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与他国人民进行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粤、闽;岭南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地区。从西汉时起,中国人就从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出海,在南海和印度洋上同外国通商。三国时期,孙权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联系南海诸国,他们所经历各听说的国家有100多个。刘宋以后,海上交通更加发达,“自梁革运,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对岭南,乃至中国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和研究》2009,(2):57-61
由朱苏进创作编剧,马骁导演的长篇大型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系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特别拍摄。该剧以当代人的眼光诠释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再现了明朝前期中华雄浑恢宏的气象、浩大的海军实力和发达领先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七次浩大的远航,跨越九万里广袤大洋,成功拓展海上丝绸之路。2009年3月25日起,电视剧《郑和七下西洋》黄金时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8套播出,据称受到强烈关注,名列收视率前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