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玄微 《文物天地》2020,(2):113-114
“南海Ⅰ号”自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后,经多次发掘,出水大量精美瓷器,这些瓷器经海水长期浸泡,裹结有大量海盐,当瓷器被提取出水后,瓷器会逐渐失水干燥,盐分结晶,当外部环境温度发生波动变化,结晶的盐类会发生潮解——结晶的循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会造成文物本体的破坏,急需采取脱盐技术。  相似文献   

2.
声音     
《中华遗产》2008,(1):12-12
“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中有一小片竹篾席,它有多少价值?我看是无价,它比“南海一号”上出水的一些金器要宝贵得多,文物价值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相似文献   

3.
“南海Ⅰ号”在1987年发现后,经过多次的考古工作,发现出水出土的船载文物以瓷器、铁器为大宗。其他质地的文物,石器较少,且有大量晚期的渔网网坠石混杂。但其中有部分石质文物比较特殊,本文将介绍其中两种以供赏析。一“南海Ⅰ号”出水的试金石试金石,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可用来鉴别黄金的石块,矿物学名称为碧玄岩。用作试金石的石块大都是致密坚硬的黑色硅质岩,如硅质板岩、燧石岩等。现多用其引申义,指检验某物的检验者。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的大量陶瓷类文物进行安全高效的脱盐保护处理,选取“南澳Ⅰ号”出水的3种不同窑系的陶瓷文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胎体理化性能进行分析检测与对比,并在常温静水浸泡、加热静水浸泡、超声波与加热-超声波4种方法11种不同技术参数下分别进行脱盐实验,并作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加热与超声波技术相比常温浸泡法可以大幅度提高脱盐的速率,但是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与超声波频率的增加,脱盐速率增加幅度不大。实验中发现超声波对比较脆弱的陶瓷文物的釉面与胎体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对比实验基础上提出了3种不同窑系的陶瓷文物相应的最佳脱盐参数,以期为安全高效地完成“南澳Ⅰ号”出水的2万多件陶瓷器的保护脱盐提供研究支持,并为其他沉船陶瓷器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名南海Ⅰ号博物馆)是以“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动态发掘的专题博物馆,被业界誉为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2009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500万人次,围绕“在科学保护‘南海Ⅰ号’中加快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展示利用等工作,为“南海Ⅰ号”的重新启航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6.
1987年8月,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与广州打捞局在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海域搜寻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林斯堡”号(Rimsberg)时,意外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1989年,该沉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南海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按性质、任务、时间大致可分为早期发现阶段(1987-1989)-前期水下考古调查阶段(1999-2004)-整体打捞阶段(2002-2007)-“水晶宫”内试发掘(2009、2011)-水晶宫内全面保护发掘(2013年后至今)等不同工作阶段。  相似文献   

7.
马显冰 《文物天地》2020,(2):106-108
木质文物,一般泛指古代遗存下来的木、竹制品,大至古代战船、佛像、棺撑、墓葬,小至木犊、竹简及各种工艺品等m。据不完全统计,“南海Ⅰ号”出水的木质文物主要有船体、船体构件以及单体木质文物如:木桶、木盆、木盘等木容器和木盒、木秤杆、木梳、木牌、木签、木钉、木印章、竹栓、竹箧、竹筐等。由于这些木质文物长期浸泡于海水中,出水后其含水率高,且有大量的盐分,木质纤维容易降解,而目前的保存环境也易滋生有害生物和微生物等.  相似文献   

8.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陶瓷器主要为江西、浙江、福建出产的以外销为主的陶瓷器物,由于长期受海水浸润侵蚀,陶瓷器普遍存在病害损害,本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标准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WWW/T0056-2014、WWW/T0057-2014,对"南海Ⅰ号"出水陶瓷器的主要病害类型进行了初步评估梳理,希望有助于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在从事相似的工作任务时迅速判明陶瓷器的病害类型,并为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制定、文物保护分类处理技术实施及考古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基础文物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南海Ⅰ号”的全面发掘工作启动,按照发掘计划,“南海Ⅰ号”的发掘釆用陆上发掘的模式进行,将水晶宫的海水排掉一部分,露出需要发掘的工作面,并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逐步降低水晶宫水位,使水位始终处于发掘面以下。发掘在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间进行,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暂停发掘。由于“南海Ⅰ号”船体被泥沙完全浸没包埋,一旦离开水体的“封护”作用,船体暴露于空气中,淤积的泥沙会逐渐干燥脱水.  相似文献   

10.
林唐欧 《文物天地》2020,(2):122-125
“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从发现、整体打捞、室内发掘运用了很多具有创新的方法,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一项凝聚现代科技和现代考古理念的工程。“南海Ⅰ号”于2013年12月开始实施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博物馆封闭的水晶宫内进行。沉船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量丰富而多样,除了大量的陶瓷外,还有金属器、凝结物、船体本身等。而在考古发掘现场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资料记录、数据釆集等问题,为更好收集“南海Ⅰ号”最原始的数据资料,为其量身定制了室外无法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正"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阶段性成果公布,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1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和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的"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备受公众瞩目的宋代沉船"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历时两年多后,其阶段性成果正式向外界公布。"南海Ⅰ号"发现于1987年,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  相似文献   

12.
力学性能是考古出土饱水木质文物进行保存状况评估的基础信息,亦是保护工作中加固增强的核心任务,但囿于取样量和尺寸,饱水木质文物力学性能表征较为困难,亟需开发适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微损、精确测试力学强度的新技术。本研究提出使用静态热机械分析仪(TMA)作为饱水木质文物抗弯强度测试的新方法,以“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马尾松船板为对象开展适用性研究。对32个尺寸为8 mm×2 mm×0.3 mm的饱水木材试样进行测试,获得置信水平0.95以上的抗弯强度有效数据31个。结果表明,“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木质文物断裂应变集中在0.5%~1.75%,平均抗弯强度仅为5.64 MPa,与健康马尾松30 MPa的抗弯强度相比大幅降低。另外,发现晚材占比高的试样强度普遍高于早材试样。本研究说明,TMA能够有效测出强度极低的脆弱饱水木质文物的力学数据,所需试样尺寸在毫米级别,测试精度高,数据重复性好,是一种微损精确的测试方法,有力填补了现有木质文物力学测试方法在微小尺寸上的空白,对脆弱饱水木质文物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一“南海Ⅰ号”出水的石碇在“南海Ⅰ号”水下探摸中,潜水员在古船的船头位置发现一个巨大“石条”,将其打捞出水后判断,这块“石条”应该是属于“南海Ⅰ号”船锚的主要构件——石碇(图一)。该石旋长3米,近30厘米厚,重约几百千克,两头略窄,中部较宽,呈菱形,上面附着有贝类凝结物。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船锚应该为金属材料制成的铁锚。其实,在航海史上,船锚并不一直都是铁锚。在古代,最初的锚就是一块大石头,或是在篓筐中装满碎石,称为“碇”。  相似文献   

14.
瑞宝 《文博》2000,(3):20-23
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在原发掘简报中被称为“秦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是由原咸阳地区文管会刘庆柱、陈国英两先生主持发掘的。简报刊于《文物》杂志1976年11期。在简报的小结部分,作者把这一建筑初步判断为“咸阳宫主要宫殿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有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干燥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对出土饱水竹木器进行干燥具有周期短、变形小的优势。与出土饱水竹木器相比,海洋出水木质文物除了含水率高外,还含有较多的难溶性盐分,在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览中,盐分与水分、空气、文物本身进行化学反应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和腐蚀。因此,本研究以“南海Ⅰ号”船体的部分构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将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应用于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的探索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40 ℃,压力20 MPa的条件下,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海洋出水木质文物效果明显,样品的三向干缩率均低于或者接近健康木材阴干的三向干缩率;含水率大幅度下降,经过超临界技术干燥后不需再做其他干燥处理就能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文物干燥前后含盐率的测量结果表明,此干燥技术还具有明显脱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华遗产》2014,(9):16-18
由于供给不足,无法在海上长期作业;船体甲板面积有限,不便晾晒和测绘出水文物;考古设备简陋,不能及时对文物做出保护……这些曾经一度困扰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难题,随着“中国考古01”号——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在今年8月6日的交付使用而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7.
“南海Ⅰ号”两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Ⅰ号"沉船在出水前已沉没海底800余年,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由于受到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沉积物等侵蚀,出现了吸盐、土蚀、缺损等病害。为对出水瓷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件不同窑口的瓷器,从文物保存状况、制作工艺、病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用酒精、丙酮、柠檬酸等化学溶剂和超声波清洗去除瓷器胎釉吸附的盐分及表面的土蚀等病害;并遵循恢复文物原状与可辨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氧树脂胶、滑石粉、丙烯酸树脂漆等材料对瓷器进行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增加展陈效果,还为以后大批量相同保存环境和病害的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考古发掘现场,要将极脆弱的文物安全提取并搬迁到实验室具有一定难度,首先必须对文物进行临时加固,然后才能搬迁。近几年来,一类革命性的挥发性临时固型材料已被成功应用于发掘现场文物的提取,例如薄荷醇、环十二烷等。但是,这些材料是否能用于潮湿的考古发掘现场?它们的工作性能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为此,本研究选用薄荷醇、香豆素、乙基麦芽酚三种天然香料和环十二烷作为研究对象,从材料的工作性能、施工工艺和对文物的安全性三方面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进行了现场小实验。研究结果可以为考古或保护工作者在潮湿发掘现场提取脆弱文物时选择合适的临时固型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由于长达800余年的水下环境浸泡侵蚀",南海Ⅰ号"沉船船体木材降解、损坏严重,加之船载货物数量巨大,文物材质种类多样、货物叠积密集,其发掘及保护的模式尚无先例可循,发掘现场船体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应充分重视发掘现场船体的稳定性保护,维持船体的稳定性,为今后的全面保护修复工作做好基础性工作,是"南海Ⅰ号"发掘阶段现场保护的重点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0.
“南海Ⅰ号”是目前为止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船体及货物等文物信息保存相对完整的沉船,出土了大量德化窑等各类外销瓷。从德化窑外销瓷在“南海Ⅰ号”的出土情况可知其在南宋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南海Ⅰ号”考古发现,从出土德化窑外销瓷的胎、釉、装饰技法、装烧方法等方面探讨其工艺特征,并从造型特点、包装方式、墨书题记现象等方面探讨其贸易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