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现存较早的铜雕母钱——明“嘉靖通宝”当十大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泥范、石范、金属钱范铸钱,发展到用“母钱”翻砂法和机器制钱,历经了三千多年。“母钱”有两种,即“雕母”和“铸母”。所谓“雕母”,就是用铜块、锡块或牙、木、蜡块,由刻工用刀在上面雕刻出文字和钱样来,这是最原始的钱样,俗称“祖钱”或“雕母钱”。据史书记载在六朝后期开始用“母钱”法铸钱,到唐初用“母钱”翻砂法铸钱的技术已很成熟,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清代晚期才改用机器制钱。  相似文献   

2.
根据宋代《山堂考索》、《官游纪闻》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等史籍的记载,母钱翻砂铸钱工艺始于唐代,到宋代已经成为主流钱币铸造方法。由此推论:凡采用母钱铸造法铸钱,有行用钱币则必有铸造母钱,有铸母也必有手工雕刻的雕母。新疆红钱采用母钱翻砂铸造,仅杜坚毅、顾佩玉《新疆红钱大全图说》中就公布了1755种行用流通红钱。  相似文献   

3.
母钱向为历代泉家珍视,欲求而难寻。识别母钱难度较大。首先母钱不像大名誉品,人人都注意。其次,母钱同其它钱相比,既不像钱样那样由象牙、骨、木等制成,可以从材质上加以区别;也不像祖钱那样是雕刻而成。可以从制作方法上加以辨别。母钱同行用钱一样都是铸造而成,这样,就增加了识别母钱的难度。怎样从古钱中挑选母钱”这是一个需要分析研究才能回答的问题。本试从铸造工艺上作些探讨和分析,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两宋铸钱的过程,有学者做了概括总结:"一、审定钱样;二、部颁样钱;三、刻制祖钱;四、翻铸母钱;五、铸造子钱。"~((1))其"审定钱样"是指用木、牙质雕刻的呈送皇帝审定的样钱,称"上省样钱"或"进呈样钱"。有秦桧铸钱样呈送皇帝"上省"的记载~((2)),以下称"上省样钱"。"部颁样钱"有称"颁铸样钱",《咸淳临安志》卷五中有"颁降铸钱式"御札~((3)),以下称"颁铸样钱"。铜质颁铸样钱由软质上省样钱铸造。户部经皇帝审定的颁铸样钱颁发给铸钱司下达到钱监,由钱监依照  相似文献   

5.
邱添  刘志岩 《四川文物》2023,(4):98-110
四川彭山江口遗址在2016—2019年度的发掘中,共出土清代铜钱65296枚,约占出土钱币总量的90.19%。按照性质可分为制钱、私钱、母钱三类。以宝川局铸钱为例,制钱的重量波动较大,与法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清代晚期普遍存在偷工减料行为。私钱可分为铜钱和铅钱两类,私铸者通过减轻铜钱重量或以制钱模印铅钱的方式铸钱牟利。母钱在铸造工艺上与子钱存在显著区别,结合出土背景来看,宝川局母钱应具有流通属性。对出土清代钱币按照年号和铸地进行统计,发现出土钱币的历时性变化不仅反映了该区域清代货币经济中铜钱的流通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人口迁徙、银钱关系、交通路线对流通中所使用铜钱类别和货币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温苏 《安徽钱币》2007,(2):33-33,F0003
洪化通宝,清初吴三桂之孙吴世瑶洪化年间(1678~1681年)铸。除了光背,洪化钱另有背“户”、“工”、巨星、“壹厘”及铅质等数种。笔者集得洪化通宝背“户”重文钱一枚,该钱径25mm,穿径5.5mm,厚1.1mm,重3.7g。其背“户”字重文。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是“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而致”。范身上的重复印痕,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据有关资料介绍,铸钱使用母钱印模,起模时,因为母钱发生移位,或者母线脱落,使印模面文或背文移动变形,或者出现重叠的印痕,致使浇铸后的钱币身上出现钱文重复的现象。另一种说法:也可能是钱范合模时,上下模发生移位,致使钱币面文或背文形成重复。  相似文献   

7.
明天启通宝始铸于明熹宗天启二年。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当是时,开局遍天下,重课钱息。"由于铸钱有利可图,当时二京及各省纷纷开炉铸钱,计有156座。各炉座铸钱的往往有不同标记背文。因而天启通宝不仅数量甚大,而且版式复杂。喻战勇先生在《江苏钱币》2007  相似文献   

8.
月氏 《中国钱币》2000,(2):76-76
编辑先生: 贵刊中国钱币2000年第一期内由边仁君之中日货币研讨会述要中,日本泉家吉田昭二之宋代钱铸工艺的一项考察,提出宋代用活字法铸造母钱。其实,此论点我早于1993年提出,文章更在《舟山钱币》1994年第四期刊登。题目为《北宋铸造母钱法初探》,文章内提出: “印刷上的活字排版法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所发明的,所以,既然有会昌开元在先,活字排版法于后;我的第一个假设是活字排版法可能用于铸钱方面……工匠直接将一些没有文字的钱模放进砂箱或泥范内成形,拿出钱模后,跟着用木、泥、陶或金属型的字模压在砂模或…  相似文献   

9.
顺治初年,由于关内战事不断,各省开炉铸钱先后不一。加上顺治钱式的变化,满汉文字的交汇,从而使得铸钱资料不够完整,连光背式和单字式两类钱的交替时间及情况也不见记载。各地铸造情况更难见具体和准确的记录。如对甘肃、南昌、武昌的开铸情  相似文献   

10.
明朝万历初年,由于自明初以来为强制推行不足值的宝钞纸币,绝大多数钱局已多年停铸;作为民间流通主要货币的铜钱日渐稀少,已不敷应用,钱价上涨一倍,嘉靖金背钱四至五文即可直银一分。万历四年(1576年)帝令户、工二部按嘉靖钱式铸“万历通宝”,随后又令广开铸局,以解钱荒,题准十三布政司、南北直隶开局铸钱。随着铸局的广开,中央政府对各地钱局约束力的减小,各地王府纷纷铸钱,钱币的质量逐年下降;私铸现象时有发生,以南方诸省为甚。由于万历钱的铸期较长,在明代铸钱的诸朝中铸量相对也较大,所以至今比较常见。“万历通宝”钱的版别品种较繁,…  相似文献   

11.
“厌胜钱”也有人称为“压胜钱”,实则所谓“厌胜”者,谓厌伏其人咒诅求胜之意也,《后汉书》以以菟为厌胜之术,因此,“压胜钱”实为“厌胜钱”之谬称。按“厌胜”二字字义推断,“厌胜钱”就是一种以厌禳为目的的钱币。厌胜钱大都是私铸钱,因此要谈厌胜钱还得从私铸钱谈起。钱币作为支付手段是国家经济命脉,应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铸以免造成金融混乱,但我国早在西汉之初就已有私铸钱币出现了。公元前186年(吕后二年)就因私钱充斥,曾下令严禁民间私铸钱币,但到公元前175年(文帝五年)又取消了“盗  相似文献   

12.
读过吉田昭二先生的新著《乾元重宝钱谱》,感受甚多。再细读之,更觉有不少值得回味的地方,从中可以引出一些启迪。这本钱谱共收录各类乾元重宝的拓图677枚,其中包括当十钱82枚,当五十钱(含当五十仿铸钱)120枚,小平钱(含开元通宝“镶置钱”类)430枚。另有会昌记地钱13枚,“西域钱”3枚,“牡国手”钱4枚,楚大铜钱4枚,铁铸钱2枚,铅铸钱6枚,高丽钱3枚,日本钱3枚,不知品7枚。书中所谓的当五十仿铸钱,指的是减重“当五十”钱,此类钱中既有后来的仿铸钱,也有地方的私铸钱;书中所谓的开元通宝“镶置钱”类,即是指仿开元钱制的一类乾元重宝,是小平钱…  相似文献   

13.
试谈雕母、母钱的鉴别钱卓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发现雕母的报道,其中有不少是珍品,甚至是创见品。但也有一些从介绍的特征结合拓片看,尚不能轻易地定为雕母。因为其主要依据是字口深、文字细瘦,钱体上有雕刻痕迹,放走之为雕母。这其中有些情况值得探讨。撇开作用不提,雕母和母钱以及普通钱就其本身来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产生的方法不同,前者是雕刻出来的,后二者是铸造出来的。雕母的产生方法据《大钱图录》载"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至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其穿口(局呼金口)非钱局人不能凿,再用祖钱翻砂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颁发各省者,亦谓之母钱。外省呈进者为样钱"。从这段论述中可知祖钱(即雕母)乃用上等铜料雕刻而成,故不应有铸造时才会产生的痕迹,如表面的砂眼、流铜,内部的气孔、夹灰等等。雕母由于刻工的技术水平及各朝的工艺要求不同,有的雕工精湛,可能已看不出刀痕,有的则可能留有明显的雕刻痕迹。有人就是根据某些钱上留有刀痕而认为其钱是雕成的,进而定其为雕母。在实践中,留有刀痕的钱是不难见到的,但要具体分析刀痕产生的原因。1.确为雕刻而成。由于雕母和母钱价格相差很大,有些铸造较好的母钱被牟利者改刻为  相似文献   

14.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以秦钱重难用为借口,发布了“更令民自铸钱”的法令。此令已出,各级官吏、地方豪绅、懂铸造技术的工匠,都有了自行铸造钱币的权力。铸造钱币权力的扩大,使各地能工巧匠在钱币铸造工艺上尽显其能,产生了一项新的制范铸钱工艺,即叠范铸钱工艺。这种革新的工艺,历经初期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最后终由母钱翻砂工艺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清朝世宗雍正帝即位后,铸年号钱——雍正通宝钱。它的背文统一采用满文,表示钱币铸造局。但雍正朝制钱明显少于顺治、康熙二朝,主要原因是铜源紧缺,铜价人工上涨,铸钱赔本,故政府下令禁造黄铜器具,以增加铜源,又令三法司制定严禁私铸的条例,违者从重治罪。为确保户、工二部长年铸造流通于全国的所需货币,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与繁荣,对其余各铸钱局采取时铸时停,宝苏局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通过考察唐代缺陷钱币,探讨唐代钱币的生产工艺。由于至今未见到唐代钱币生产采用母钱或钱范的记录与报道,故本文仅从钱币研究来推断唐代的钱币生产工艺。历史上铸币一般有两种工艺,一是早期的硬模铸造,即用钱范铸钱。二是采用翻砂工艺,即用母钱铸币。现将这两种工艺简述如下:一、母线铸币工艺,大致可有以下步骤:1.准备母钱。母钱即现代铸造中所说的模型。现已发现有用木、牙、锡、铜雕刻出的“雕母”和铸造出的“铸母”,亦即母钱。它比真币的尺寸较大。图一a所示即一枚母钱(笔者按:为表示清晰起见,该组图中未绘出浇注系…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各省设局铸钱,是由户部根据各省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题准设置的。顺治、康熙年间,为畿辅要地的直隶省在密云、蓟镇、宣府三个地方开局铸钱,时铸时停。康熙帝病故后,雍正皇帝即对全国铸钱局进行了整顿治理,并规定了一省一局的原则,直隶省三个铸钱局均被裁撤,准备另开一局。  相似文献   

18.
介绍1枚存世绝罕的"咸丰通宝宝苏当五"精铜母钱,以"型大、缘阔,料精、字美"著称。书法隽秀,有祁藻相同之遗风,抑或为其手迹,有较高的钱币文化价值,难得一见。据《宝苏局钱币》一书85页记载,它是"咸丰年间宝苏局试铸钱币之一,从未正式投入流通领域,仅有极少量祖、母钱存世,设计制作精美,书法神态一致,但有多种版式,向来泉家视为奇品,它和同类钱品有许多不同之处,此版别谱无载。"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万历年间,由于自明初以来为强制推行不足值的宝钞纸币,绝大多数钱局已多年停铸;铜钱作为民间流通的主要货币日渐稀少,在实际使用中已不敷应用,钱价上涨。嘉靖金背钱四至五文即可值银一分。万历四年(1576年)帝令户、工二部按嘉靖钱式铸“万历通宝”,随后又令广开铸局,以解钱荒,题准十三布政司、南北直隶开局铸钱。  相似文献   

20.
私铸钱币多是在政治腐败的情况下产生的。历代如此,但莫过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因铜村缺乏,出现毁钱现象。毁钱10枚,制成扭扣,可卖钱20文,毁钱30枚,得铜3两,制成烟袋,可卖90~100文。政府下令严禁毁钱及剪凿钱边取铜,违者处以死刑。另一方面,政府将钱制日减轻薄,使毁钱者无利可图。因前朝康熙钱未减,为民间私铸者所趁。其中私铸顺治、康熙小钱重仅1g左右(图1-2)。此时,不仅毁大铸小,甚至出现铅锡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