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苞文集,清代一般称《望溪集》,其版本传衍颇为复杂。在各种版本中,尤以程崟本、官献瑶本和戴钧衡本最为精善。程崟本,为方苞手定,是后世方苞文集版本的基础。官献瑶本,前人未见提及,汇集当时学人的评论,真实再现了方苞的社会关系和学术影响。戴钧衡本,广泛辑录方苞佚文,乃集大成之作,为后世采用的通本。三者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共同呈现方苞在清代文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名世生前与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交往密切,故研究者常将戴名世视为桐城派的开创者。但客观而论,戴名世与桐城派的创建并无关涉。戴名世只是一位与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有着密切往来,并持有相近文学、学术观点的桐城籍学者。  相似文献   

3.
心灵的轨迹     
<正>方苞同志是我的老领导、老朋友。我们居屋相近,一条小街,一个拐角,鸡犬相闻。他生性善良,忠厚坦荡,克己为人,理政勤奋,人缘深厚,德高望重。每回下农村家访,干部村人倒履出迎,一杯清茶,倾诉心事,情深意切,久久难忘,感受着人世间最纯真的幸福感。近日,他给我看《方苞文集》的样书,沉甸甸的一大叠。这是一部具有文献价值的大作,堪称一部史书。书分三卷,六部分,146篇文章,约140万字,烘托出方苞辛劳干净的一生经历,心灵的轨  相似文献   

4.
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义法"说不惟裨益于后世文论,亦有助于史学关于史文与史事关系的处理。他重视校勘史籍,考订史实,指出官修之史的不足,主张"事信而言文"的史著编撰原则。方苞认为万物之理难尽,人事之变无穷,人类社会的一切皆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人心之所同,即天理之所在。他从"南山集案"中汲取教训,从心理上认同清廷统治,其史学经世亦侧重有资于治世。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7,(4)
新见的方苞、姚范、张裕钊《杜诗评点》为姚永概过录本,底本是郑沄玉勾草堂本《杜工部集》。三色笔过录,方苞批点为黑笔,姚范批点为红笔,而张裕钊批点是绿笔。三家皆有圈点,但每首诗歌的侧重各有不同。批语只有方、张二家,两人批杜之作,既重视源流,也论风格、气韵。从批评对象看,有综括全诗的旨意,也有对字句的辨析。相对而言,方苞批语,虽稍显简略,但要言不烦,而张裕钊更侧重于杜诗风格、诗法技艺的全面评析。  相似文献   

6.
历来文学家、文论家对"气"都多有论述,清桐城派尤甚。本文选"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对他们的"文气"理论作简要评介,以擘肌分理,显其脉络。  相似文献   

7.
清代方苞铭文端砚罗仁忠1987年文物普查期间,在内江县风呜乡访得此砚。1950年减租退押时,从凤鸣乡地主张子谦家收得,后一直保存于本乡政府、现收藏于内江文化馆。该砚面略呈长方形,四角圆转,深褐色端石。砚长18.3厘米,宽15.6厘米,高3.3厘米,重...  相似文献   

8.
赵栋栋 《沧桑》2009,(2):228-229
本文从整个儒家美学传统出发,分析了方苞“雅洁”理论中的美学意蕴,认为它重新诠释并高扬了儒家以正为雅、以古为雅的美学传统,是对中国美学雅化传统的一定纠偏。  相似文献   

9.
清初张怡所撰《玉光剑气集》手稿本最近在上海古籍书店被发现。此书未见刊本,清代《全毁书目》中曾予以著录。笔者有幸看到了这部手稿。现简述于下。《玉光剑气集》的作者张怡,字瑶星,号薇庵,别号白云先生,上元(今南京一带)人。崇祯时以诸生袭锦衣卫千户。李自成进京时,张怡在京被俘,不久乘机逃出北京,追随南明的弘光帝。在南明小朝廷即将败亡的时候,他看到大势已去,便毅然上了摄山,开始了他长达五十年的隐居生活。清初方苞《白云先生传》中说到方苞的父亲曾于摄山拜访过张怡,见其室内"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当有人请求抄录时,张怡却坚辞不允,并回答说:"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桐城派,以安徽桐城的方氏家族为早期代表,初祖方苞。方氏家族不仅在文学上建树卓著,而且在方志事业上亦颇有成就。由于清初方氏家族不少人曾被流放边城、据实地见闻撰成著作,对黑龙江省的方志事业贡献尤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史传,一向是大人物所专有的。既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又是名士名流的行述,小人物是难得与史传结缘的。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经说过,只有一二品大员,经过皇帝批准,才有立传的资格。  相似文献   

12.
《方望溪先生全集》卷三《先天后天图说》:风阴气,位西南,而苏息长养,发用于春夏之交;山起西北,而脊脉皆东北行,其中鸟兽胎育,树木蘖··,多在冬春之交,盖山气之萌养也。“蘖”一词不可解。方苞作为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家,语言古朴,好用先秦词语。考察先秦古...  相似文献   

13.
正凤仪里,安徽桐城城东一条古老的里巷。人们徜徉于此,踩着麻石路上的千年沧桑,仿佛还能倾听到擦肩而过的古人的笑语悲歌,不由得深深感叹:那最先以"凤仪"作为族名,并让凤仪里名扬海内外,有着"诗礼世家、文化巨族"之誉的桐城方氏,尤其是包括方以智、方苞在内的无数名留史册的方氏先贤,一直都与凤仪里同在。  相似文献   

14.
钟扬 《安徽史学》2002,(4):21-24
戴名世是清代康熙年间名古作家,桐城派的一代宗师,因曾被难于《南山集》案,集被禁毁,史料多散佚,令后之研究扼腕痛惜。新近从桐城民间发现的《戴氏宗谱》,为了解戴名世在桐城戴族的历史地位,戴名世与方苞、张英、姚士藟的关系以及《南山集》案的影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献。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我国方志空前发展的时期,其间共撰成各类志书4300余部,并由章学诚等人创建了方志学。然而在清代前期,“桐城派”奠基人物方苞,在履任《大清一统志》总裁时,将治古文与治方志结合起来,提出“统一体例”、“由博返约”、“简明为要”等修志主张,对后期方志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冯峰 《安徽史学》2012,(5):84-88
姚鼐代表的桐城派与戴震代表的徽州朴学,常被视为水火不相容,章太炎称之为文士与经儒之争。但乾嘉时代同属安徽的两个学术重镇之间颇有渊源,两地学者相互影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方苞与江永有学术上的交往,两人学术志趣极为相近;刘大櫆则融入并深化了徽州青年才俊中盛行的"古文"学风。  相似文献   

17.
张爱斌 《江淮文史》2006,(4):149-154
年近九旬的方志平女士,是一位心慈面善、精神矍铄的教育家。她外中和而内刚介,修养得力于儒教而操守近墨家,旧学根底深湛且锐意创新学。尤其她那一腔拳拳爱国热忱和报国之情,更是令人敬佩。她在台湾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寒来暑往,凝炼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爱国情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就竭力要求回乡探亲祭祖,面对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她大声疾呼:“我的根在大陆,在安徽,在安庆,在桐城派的故乡桐城。方苞是我的先祖,我要回乡祭祖访亲,天经地义!”她道出了广大台湾同胞的心声,影响深远,一时传为美谈。出身桐城世家方志平女士祖籍安徽桐城,是桐城…  相似文献   

18.
关爱和 《史学月刊》2003,(12):22-26
清人主中原后,针对激烈的反清情绪,对士人采取严密的钳束政策,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因其《南山集》的锋芒而致大狱,与戴氏有文字交的方苞也因作序而罹罪,虽幸免于死,但精神受到重创,为文风格遂变得迂回盘折。此案前后文风的转变,体现了清初士人由狂悖不驯到敛性皈依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古文家彭昱尧生平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叶,我国文坛出现了一个风靡一时的重要文学流派———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安徽的方苞、姚鼐等,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反对八股,掀起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古文运动。广西彭昱尧与龙启瑞、王拯、朱琦、吕玫等与之遥相呼应,积极创作古文辞,且取得一定的成就,因此他们后来被誉为广西五大古文家。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古文辞汇纂》一书,就收入了他们相当数量的作品。彭昱尧,字子穆,初字兰畹,自号阆石山人。平南县镇隆镇周塘村长乐岭人。生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卒于咸丰元年(1851年),道光庚子科举人。他生有轶才…  相似文献   

20.
清桐城派首领方苞(号望溪)七岁“潜观”《史记》,十岁起博究经史百氏之书。平生好经史百氏文献的辩伪考证和校勘整理,尤善长于史学理论的阐发。曾撰有《史记评语》、《史记注补正》、《读书笔记》等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著史“义法”作了详尽透彻的阐述,具有重大的影响。“义法”二字最先是由司马迁提出来的,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说: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