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司马光民族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光充分汲取自先秦儒家与他同时代欧阳修等人民族观中的有益成份。他提倡了民族和睦观 ;发展了民族平等观 ;丰富了民族诚信观。司马光将孟子的“气节观”、“大丈夫”精神 ,渗透入其民族观中 ,大力倡导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2.
刘澍 《湖南文史》2012,(7):56-57
提起宋仁宗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狸猫换太子”的民间故事出自宋仁宗他妈,被包拯的唾沫星子飞到脸上的是宋仁宗;苏东坡、苏洵、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等一个个重量级的牛人,都是宋仁宗一朝的名臣,或在这一时期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几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两大发明——活字印刷术、  相似文献   

3.
许敬宗纂改唐太宗实录及国史问题探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敬宗纂改唐太宗实录及国史问题探疑王元军唐太宗朝的实录、国史不实,主要是当时的史官许敬宗从中加以纂改。从唐高宗、刘知几到刘煦、欧阳修、司马光,都持这种观点,且可以在许敬宗纂改实录、国史问题上列上一长串罪证。但若细阅史书,不难发现,许敬宗修《太宗实录》...  相似文献   

4.
论宋朝审官院之演变肖建新审官院(公元994—1082年),乃北宋前期考课、磨勘中高级文官(京朝官)之机构,也为我国政治史上颇具特色的治官机构。它名称独特,机制殊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欧阳修曰,“审官院、流内铨是天下抡材之府”①,而司马光则对审...  相似文献   

5.
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王智勇诏令是封建皇朝以皇帝名义所发布之文书文告。现存宋人文集大量汇编了有宋一代诏令,如王《华阳集》、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等。然考其文集作者仕历生平与诏令内容、年代,其所收诏令亦间或有误者。今检平日考辨所得,胪列如次。一、刘敞《公是...  相似文献   

6.
刘倩 《环球人物》2012,(28):85-87
欧阳修曾对他竭力提携,司马光曾是他的好友,最后都成为变法的反对者中国古代的变法者,大多没什么好下场。北宋王安石,便是其中之一。在文学上,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雅丽精绝、意境高妙。但是,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后世对他却褒贬不一。赞赏他的人,视他为贤明宰相,"一代圣人";反对他的人,则称他是"元凶极恶",视他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有人托苏轼父亲苏洵之名撰《辨奸论》,称他经月不洗脸、不换衣,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欧阳家族至少出了两位名人,两人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他们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在封建官场的污浊中透出一缕清风,他们对贫苦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其实,国人早已通过那篇《醉翁亭记》熟悉了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这里,笔者再记述一位欧阳修家族的后人——中国元朝时期的为官清正廉洁且卓有建树的欧阳玄。欧阳玄(1274—1358年),字元功,号圭斋,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于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市),后举家迁至湖北荆州。为北宋历史名人欧阳修之后裔,欧阳玄  相似文献   

8.
正王安石时代的北宋政坛文坛可谓"群星灿烂":有三朝宰相、深具安邦定国之才的韩琦;有居官70年、50年出将入相的正人君子文彦博;有三朝元老、在使辽外交上取得过杰出成就的富弼;有提携过王安石和苏东坡等一千青年才俊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有幼年即以"砸缸救人"闻名、《资治通鉴》的总编辑司马光;有学富五车风流千古的大文豪苏东坡……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以上人物统统反对王安石变法。  相似文献   

9.
关于安禄山的籍贯,两《唐书》《安禄山传》及《资治通鉴》都称其为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人。看来似无疑问,其实不然。其一,《旧唐书》的作者刘昫是五代后晋人,《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都是宋代人,距安禄山所处时代较远,对安碌山的籍贯不可能了解得很具体,加上安禄山本身所具有的神秘色彩,更为这些史家增添了不少模糊印象。所以,我们若从与安禄山同时代的人对他的称呼进行明察暗访。不难寻出他的踪迹。  相似文献   

10.
宋祁除了与欧阳修共同修纂《新唐书》外,其诗文在北宋卓然自成一家,四库馆臣说:“所著诗文,博奥典雅,具有唐以前格律。”①宋祁的诗文上承“西崑体”之余绪,下与诗文革新运动相呼应,独树一帜。②然而,宋祁文集的流传经历却颇为坎坷。我在整理《宋景文集》的过程中,初步考察了宋祁诗文集的版本流传情况,记录于下,冀有裨于对宋祁其人其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跳槽都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官员,却因频繁跳槽而遭致千古骂名。早在北宋初期,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就曾文绉绉地批评他"可谓无廉耻者矣";比欧阳修稍后一点的司马光,大骂他是"奸臣之尤"。到了清代,王夫之干脆说他连奸臣都不如,"恶浮于纣,祸烈于(盗)跖矣"即使时至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他的《中国通史》里,依然毫不留情地给他贴上"奴才的奴才"的标签。事实上,他并非一个一无是处的"跳槽高手"。正因为历朝历代,对他的指责太多我们才只看到其"不忠"的一面。换句话说  相似文献   

12.
邓子勉 《文献》2006,(1):103-111
江休复,字邻几,宋开封陈留人①.举进士及第,调蓝山尉,历官大理寺丞、监蔡州商税、为集贤校理、出知同州、提点陕西路刑狱、修起居注,累迁刑部郎中.仁宗嘉祐五年(1060)四月以疾终于京师,享年五十六岁.著有<唐宜鉴>十五卷,<春秋世论>三十卷,<文集>二十卷,今均不存.生平详欧阳修<居士集>卷三十三<江邻几墓志铭>.所著<江邻几杂志>一书,后人多有称引,宋晁公武云:"休复,欧阳永叔之执友,其所记精博,绝人远甚."②明胡应麟云:"<江邻几杂志>,宋人极推,今不传,略见<说郛>."③此书所载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轶事逸闻,涉及者多为当时名公及其交友;二是诗话类;三是记地方风俗人情.流传至今,已非原貌.顷因整理此书,觉疑点不少,略为考之.  相似文献   

13.
开有宋一代诗风的欧阳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是继唐之后又一个诗歌兴盛的时代。有宋一代,由于政治、经济形势、阶级关系、教育、文化状况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诗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封建士大夫对国计民生的关怀,他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们日常的生活情趣和爱好,成为宋诗习见的主题。在形式上,诗和散文的结合、平易自然的风格,也成为宋诗的主要特色。这一代诗风,是由欧阳修开其端的。一欧阳修,字永叔,吉水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一○○七年),卒于神宗熙宁  相似文献   

14.
司马康(1050—1090),字公休,是司马光唯一的儿子.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他任检阅文字工作,是得力的助手.司马光三十二岁时生司马康.生司马康之前曾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司马童、一个叫司马唐,但都不幸早夭.所以,生下这第三个儿子格外珍爱、为祝愿长命百岁而取名为康.  相似文献   

15.
学者和编辑,都愿意把新的科学发现奉献给读者。但发现有发现的学问,奉献有奉献的技巧。比如,在《老子》的整理和出版上,大都习惯地认为:像韩非、王弼、司马光、王夫之、梁启超这样的人是学问家,他们的校、注、疏、解等等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应该整理出来奉献给人们;而“皇帝老儿”们,或者刚愎自用,或者不学无术,或者曲解自圣,或者以权夺理,不会有什么真学问,他们所注的《老子》就不值一顾了。从古籍出版的策划上讲,这有点像那个“向岛民推销鞋子”的故事:第一个推销员见岛上的居民都打赤脚,从不穿鞋子,就习惯地认为没有市场而退走了;第二个推…  相似文献   

16.
苏轼"辞达"说是在宋初关于"言"与"文"之关系大讨论背景下提出来的。当时围绕对扬雄的评价,形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文学阵营。苏轼与司马光、王安石甚至乃父苏洵推崇扬雄的观点不同,他继承王禹偁、欧阳修的观点,批判了扬雄式的艰涩险怪文风,弘扬了平易质朴的文风。苏轼的"辞达"说的政治背景是策论考试,文化背景是蜀学,其美学指归是质朴。  相似文献   

17.
翻开我的随笔本,在2009年的4月17日,我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我的4位学生李岩、李轩、李谋、张林虎来找我,说了他们要出一本学生文集的事,并请我为文集写一篇序。我欣然应允了。我很欣赏这些学生,我所希望的年青人应有的品质在他们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要求进步,充满朝气和活力。就让我的这篇写作教学指导作为支持他们这一创举的具体行动吧。  相似文献   

18.
回顾北宋历史,大臣司马光与王安石同仕一朝但政见不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司马光(1019-1086,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也名扬千古。但司马光却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作为一国之君的宋神宗,又是怎么处理这两位爱臣之间的矛盾的呢?与宋神宗谈话时,司马光又是怎样议论王安石的呢?为了排斥政敌,他会奴颜媚骨地刻意去讨好皇上吗?  相似文献   

19.
“三苏”是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秸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时称汴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竟相仿效。  相似文献   

20.
隆晓鹏 《收藏家》2022,(5):69-76
翰林学士是清贵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张九龄、杜甫,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皆是翰林中人。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学而优则仕,翰林学士作为封建社会选拔出来的饱学之士入朝为官,首先要通过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