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健 《文史春秋》2008,(6):41-46
1992年9月3日,是我编辑生涯中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钱学森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由我担任责任编辑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一书出版的消息,便让他的秘书涂元季两次打电话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转达他的意见:“购买几本《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学习研究用。”  相似文献   

2.
我原有一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方舟子写的《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他提的也很及时。当今中国存在官场腐败、商场腐败,而且很严重,大家有理由指望学术界能够坚持真理,在反腐败上成为中流砥柱。现在又出现了学术腐败这种现象,因此,十分注意,准备好好地读一下这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可是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做这件事。我把它保存着。它一定在我家里。可是当我想看的时候,忽然找不出它来了。有一天,我逛隆福寺商场,看到书架上有这书,而且有两本。当时我正在想把这本书找出来,没有下决心再买一本。可是回家后经过好几个…  相似文献   

3.
坊间新出陶涵先生的《蒋经国传》。记得1985年我上初中,书摊上买到汀南的《蒋经国传》,16开本、以刊带书。心里震惊极了,想不到对岸的国民党这么坏。一时间,激发了我读书向上、报效国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误会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  相似文献   

5.
正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忽然兴出许多"派"来。我成了并不逍遥的"逍遥派",古文不能看,外文不能读,业务不能干,作品不能写。干什么好呢!我忽然想到了《庄子》。这本书第一篇名叫《逍遥游》,第三篇叫《养生主》。想到这儿,灵感来了——我不是在"逍遥游"吗?那又何妨"养  相似文献   

6.
“偷”书记     
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爱上了看书。只要一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说起看书,还发生了好些有趣的事儿!那是一个星期六,我从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书《笑猫日记》,可家里来了客人,一直没时间看。直到晚上,客人走了,爸妈都睡了,我迫不及待地走到自己的房间里,打开灯,开始  相似文献   

7.
看到《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梁为楫、郑则民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这个书名,很自然地想到另一部书:王铁崖编的《中外旧约章汇编》。这是一套大型文献资料,全书共三册,相继出版于50年代到60年代,80年代重印。此书辑录了从1689...  相似文献   

8.
从一本《中国古镇游》的书里,看到江西乐安的流坑村,不太多的文字和图片简单地概括了有着“千古第一村”美名的流坑古村落。爱游古村的我,并没有太注意它的存在。可那“千古第一村”的美冠在我游弋他乡的古村时,不时地跳跃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9.
流坑村     
吴若峰 《旅游》2004,(6):80-85
从一本《中国古镇游》的书里,看到江西乐安的流坑村,不太多的文字和图片简单地概括了有着“千古第一村”美名的流坑古村落。爱游古村的我,并没有太注意它的存在。可那“千古第一村”的美冠在我游弋他乡的古村时,不时地跳跃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10.
唐兰先生曾经在 1935年写过《古文字学 导论》,1949年又写了 一本《中国文字学》。他 当时的主要论点是说, 文字的发生在夏以前; 又说中国的历史还是应 该从黄帝开始,中国有 6千年左右的文明史。 在山东发现大汶口文化 遗址以后,唐兰先生连 着写了四篇文章,强调 中国的文明史有6千多 年。这个观点曾经引起 了不同意见的讨论。我 想到,《荀子·解蔽》篇 说:“好书者众矣,而仓 颉独传者,壹也”。《韩非 子·五蠹》篇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好书者众矣”,说明发明文字的不只是仓颉,仓颉所以独传者,是因为他专门研…  相似文献   

11.
涂光群 《百年潮》2003,(3):68-71
最近有位朋友对我说:你出了不少书,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游记、随笔等,但我感觉,印象最深、引起人们关注的恐怕还是1994年首次在香港出了海外版(书名《中国文坛写真》),1995年又由文联出版公司出了内地版(书名《中国三代作家纪实》)这两本写文坛的书了。我听说香港有位先生赞誉你的书是“文坛史记”。可是我们生活在内地的人都知道,文坛是个是非之地,写它难免有风险。那么你为什么要写“文坛史记”呢?她的提问引来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在武昌珞珈山求学时,皮高品教授给我班学生开了一门《中国书史》课。皮先生讲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使我对中国雕版印刷术和刻本书产生了兴趣,并想到图书馆借一点有关广西雕版印刷史的著作看看,结果令人失望。80年代和友人合编一本小册子,亟需参考广西雕版印刷史...  相似文献   

13.
邓颖超 《神州》2008,(2):18-19
1982年夏,我翻阅一本《往事回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书中有一段以《机智的周恩来》为题的文章,内容是描述1928年恩来同志和我在大连遇险事件。嗣后,我又看到过几份资料也提到此事。因作者并  相似文献   

14.
咏慷 《纵横》2004,(12)
几年前的一个盛夏,我有幸去北戴河疗养。曾应当地新华书店之邀,就我刚出版的两本新书《青春殇》和《红色季风》举行过签名售书。仪式开始不久,就见一位高高大大的中年人走了过来。他颇有兴致地从案台上捧起那两本书看了起来。这两部书前,都印制有一幅近40年前有关彭真同志的一幅照片。这张照片显然引起了中年人的注意。他久久地凝视着,沉思着,回忆着。我没有打扰他,只是好奇地看了看他胸前悬挂的某疗养院的通行证,只见上面写的名字是“傅亮”。他那专注的神情,使我忽然联想到有关党史资料上曾经介绍过,彭真原本姓傅,又忽然发现这位中年人的…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马主编甩给我一个话题,就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历史?对于这个话题,我感到十分惶惑。我不是学历史的,而且几十年来基本上不看历史书。只是在最近几年,对历史突然产生了一些兴趣,买了一些书,有中国史的,也有世界史的,发现其中有不少好书,也发现当下的读书界有一股读史热。比如销售量很大、由日本10位教授书写的《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有非同主流观点的讲述,令人耳目一新。商务印书馆最近推出80本关于世界文明的好书,其中历史书  相似文献   

16.
正娃娃书武汉人喜欢把小人书叫做娃娃书。上小学的时候,摆书摊的马爹爹在我家对面人家的屋檐下搭了个偏棚,因此,不论天晴天雨他都摆摊。我只要不上学,手上一有钱,就要去看书。由于我住的近,马爹爹熟悉我,就让我经常把书拿回去看,免得占他的椅子。看书的多是孩子,偶尔也有大人。薄书一分钱一看,厚书两分钱一看。《水浒》《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这些大部头的书至今我都没看过,因为是竖  相似文献   

17.
谢维 《近代史研究》2005,(4):213-232
最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茅海建教授的论文集《戊戌变法史事考》(以下简称《史事考》)。我对于戊戌变法史只略知皮毛,当然不能对书中的诸多学术观点妄加评论,但另一方面,我作为一个中国近现代史学术期刊的专职编辑,拜读之后,确也产生了不少联想———想到了近些年所看到的一些来稿和论著。故此文只能算是一篇读后感。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研究园地中,戊戌变法绝对说不上是处女地。远的不说,近五六十年来,先是作为“三大革命高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是作为近代化“四个阶梯”的一级,被众多专家反复耕耘,只是这几年似乎有些冷。我…  相似文献   

18.
陈临庄 《纵横》2012,(1):34-37
多年前一次浏览书摊,偶见一册《味精大王吴蕴初》。吴先生于我长叔陈观深有知遇提携之恩,先父陈健生与先生乔梓亦有交往合作之谊,便信手拿起翻看。读后觉得书中所涉先父、家叔与吴先生父子间有些往事的来龙去脉说得不够清楚。近来有暇,便将我所知道的先父家叔与吴蕴初、吴志超父子间的一些往事写了出来,供读者消遣。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央电视台1993年举办的首届MTV大奖赛上,由我作词、万首作曲,尹相杰、于文华演唱的《纤夫的爱》获得银奖。得知这个消息,让我颇感意外。因为作为词作者的我,完全不知道中央电视台是如何把这首歌曲弄到手的,如何想到要把它拍成音乐电视的,获奖的内幕又是怎样的。后来,我从一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仲夏,我在贵阳市图书馆馆的“地方文献阅览室”看到一本未正式出版的著述,书名叫《我的故乡闻见录》。此书是手写本的复印件,孤本,署名谭宇文。全书述说了民国时期贵州的一些人事情景,共有30篇。其中有一篇叫《贵州新声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