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满蒙铁路交涉”看日奉关系任松近年有学者认为本世纪20年代日奉关于满蒙铁路交涉是日奉矛盾冲突的产物,并进而引起日奉矛盾关系的激化。笔者对此种见解不敢苟同,下面谈几点看法。一、日奉勾结实施“满蒙五路”计划所谓“满蒙铁路”,即指“满蒙五路”、“满蒙四路...  相似文献   

2.
王海晨 《史学月刊》2004,44(8):36-46
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后,中日双方围绕“二十一条”中有关“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部分展开了长时间的交涉,史称“满蒙交涉”。交涉过程中,张作霖坚持抵制态度,并采取了为中央政府出谋划策、明应暗抗、以夷制夷和发展地方经济等具体措施,终使日本长期要求解决的“满蒙悬案”,一直“悬”到张作霖被炸。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引起多起边界交涉,中英俄帕米尔交涉即其一例。本认为帕米尔交涉可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中清政府所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指出清政府在交涉中采取的“以夷制夷”策略僵硬、落后,对英俄的目的认识有误,致使交涉措施失当。尽管帕米尔问题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与扩张的结果,但清政府对帕米尔悬案的形成也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4.
1915年初,日本向民国北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是其侵华野心的大暴露。过去一般认为,日本侵华的重点是满蒙。其实,从日本侵华的野心来看,此时,它侵华的重点应是在中国关内,而非东北。本文试以中日《二十一条》中的铁路交涉为例,说明这一点。在《二十一条》中,日本就关内的烟潍路和扬子江铁路网提出了建筑权要求,日本觊觎这两项铁路建筑权,并非始于《二十一条》,而史学界对其由来,一直未有论述。因此,有必要追溯中日以前关于这两项铁路建筑权交涉的情况。一扬子江铁路,泛指长江中下游的铁路网计划。它不是单指一条铁路,…  相似文献   

5.
1916年8月13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郑家屯事件,是日本趁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妄图以军事暴力压迫中国承认其二十一条,进而吞并“满蒙”,所实施的一个严重的侵华步骤,是15年后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一次预演。在这次震惊中外的中日交涉中,时任奉天省督军兼省长的张作霖对于日本  相似文献   

6.
1936年下半年发生在中日国交调整期间的成都事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日关系,但也为重启交涉创造了契机。交涉过程中,日本企图借成都事件一揽子解决以往的各项悬案,从而导致外交谈判的重点出现偏移,谈判的目标由解决具体事件转为全面调整国交。由于双方分歧过大,交涉难以进行,最终谈判被迫退回到“就事论事”的层面,有限度地解决了成都事件。“蓉案”引发的中日交涉,表明了全面抗战爆发前中日两国调整关系的意愿,但由于双方存在明显分歧,国交调整所取得的成果有限。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攫取铁路的筑路权。筑路权的丧失与铁路的延伸,是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程度的加深;而中国提倡自办铁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抵制和反对列强的侵略。铁路关系国计民生,路权的存亡也紧密地与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本文从考察“九一八”前的东北铁路交涉入手,从而探讨东北铁路交涉与“九一八”事变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林晓萍 《史学集刊》2023,(6):123-135
19世纪末列强开始在华构筑势力范围,并形成了以划分势力范围为重要特征的势力范围秩序。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开始在中国东北等地区扩张,并形成了一套“‘满蒙’优越地位说”,为其侵略行为制造理论依据。由于在华盛顿会议之前,列强普遍认可在华构筑势力范围的行为,故而日本将自己在东北等地的扩张行为解释为势力范围扩张,以图获得列强的承认。起初,日本通过与英国、俄国和法国达成协约的形式,获得了列强对其在华势力范围的认可。而在“二十一条”交涉、巴黎和会、新四国借款团成立,以及华盛顿会议之后,日本在华构筑势力范围逐渐违法化。日本便脱离势力范围秩序这一解释框架,转而从其他角度论述自己与“满蒙”所谓的特殊关系,继续构建新的“‘满蒙’优越地位说”。  相似文献   

9.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后,日本政府对在胶济铁路运输的本国商品征收低于他国商品的运价,排挤他国商贸,把山东变为其势力范围。日本政府迫使北洋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将其对胶济铁路利权的攫夺"合法化"。在北洋政府的坚持下,中日条约订明青岛为中国自开口岸,这为日后中国自主制定运价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1922年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后,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管理权,自主制定运价,对铁路运输商品实行统一运价并按照运价征收货捐。日本反对征收货捐,不断提出交涉。但直到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日本的目的也未能实现。中日关于胶济铁路运价和货捐的交涉,其实质是中国反对日本侵夺中国铁路利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戊戌前后,张之洞与日本政府、军部及民间团体建立起多种联系。庚子事变发生后,张氏动用既有渠道,为实现东南互保、战时交涉,积极借助日援。及八国联军逼近北京,张氏又为停兵议和、保全两宫,寄望于日本之力。考察这一时期张之洞与日本的交涉关系,有助于认识此时期历史的复杂性,丰富对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认知。透过张之洞对日交涉的种种表现,亦可窥见其人的尴尬处境与微妙内心。  相似文献   

11.
段永富 《旅游纵览》2013,(7):217-218
东北讲武堂是民国时期中国四大军官学校之一,张氏父子通过苦心经营,将讲武堂办成了驰名全国的著名军事院校,同时也为奉系军事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东北讲武堂的设立,一方面提升了奉系军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此外,在学校的开办过程中,张氏父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12.
据全国民国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初步统计,东北地区各级档案馆保存的民国时期的东北铁路档案约3万余卷,其中有:吉林铁路交涉总局、吉林哈尔滨铁路交涉分局、长春铁路交涉分局、黑龙江铁路交涉分局、绥纷河、哈尔滨等铁路交涉分局、呼海齐克两路总办公署、督办东省铁路公司事宜所、东省铁路管理局地亩处、吉林铁路局、吉长铁路管理局、吉敦铁路管理局、吉海铁路局、奉山铁路管理局、沈海铁路公司、洮昂铁路、洮索铁路、四洮铁路管理局、齐克铁路、呼海铁路局、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档案等。  相似文献   

13.
安奉铁路是日本在东北自筑的第一条铁路。它并非源于某个特定条约,而是在既成事实基础上,通过外交交涉获得的一项在华权益。在交涉过程中,徐世昌、锡良等东北地方大员成为对外交涉的主体,受地方性外交体制的影响,既表现出独立性,又受制于中央政府。他们在争取国家主权、维护地方利益的同时,也显现出对外交涉策略上的急进。安奉铁路交涉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在事关铁路的外交事务上的矛盾,这源于对外交涉体制的缺陷与权力结构的无序。  相似文献   

14.
所谓“间岛”,位于图们江以北,自古属中国领土,然其地名为朝鲜人所造,我国无其名。1712年中朝勘立定界碑之后,围绕“间岛”归属间题,朝方不断挑起事端,成了清末中朝两国边界谈判的一个焦点。20世纪初日本接制朝鲜的军事和外交权之后,“间岛”问题被日帝所利用,成为其攫取满蒙许多权益的交易品。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交涉中步步退让,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换取了日帝对“间岛”是中国领土的最终承认。  相似文献   

15.
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张氏,父张英,谥号文端,子张廷玉,谥号文和,是清代前期声名显赫的词臣、枢臣,父子相继为大学士,执掌揆席,赞襄康、雍、乾三朝,政绩卓著。雍正帝赞曰:“近日桐城人文之盛,实海内所少,况汝父子相继,为国家贤宰辅,即求之史册中,亦所罕见。”①的确,张氏父子对康雍乾三帝的成长和清朝大业的稳固发展、乃至呈现康乾盛世景象息息相关,有他们一份彪柄千秋的重大贡献。他们事君所走过的道路颇具一些特色,很值得再探讨,从中至少可以领悟到封建官僚之某些真缔。一、学而优则仕张英。字敦复,号乐圃,生于…  相似文献   

16.
清末,在俄国中东铁路管理局的要求下,中东铁路途经的黑、吉两省将军衙门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交涉机构——"铁路交涉局"。在中东铁路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它负责中俄之间有关铁路事务的交涉,同清朝的其他涉外机构有较大区别。它一度成为中方在中东铁路属地及其影响下地区的"准行政机构"。时事变迁,该机构的名称及功能也不断演变。由于它同时接受中俄双方影响,功能也复杂,所以其地位和作用难定,争议至今。从初设时被打上沙俄扩张的烙印,到后来成为制衡沙俄侵略的重要力量,"铁路交涉局"机构的嬗变体现了哈尔滨作为一座现代城市的独特发展史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在畏罪自杀前的“遗书”中,死不认罪,写道:“满洲事变发端于排日之极已至发展到爆破铁路的程度,关东军不得不自卫还击,没有从政府以及最高军部得到任何的指示,作为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由我一人承担全部责任。”战后揭露出来的历史真象,已经粉碎了本庄繁抵赖犯罪的谎言。不是中国“排晶”,而是日本要以武力将“满蒙”从中国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以前,三江平原人烟稀少、沼泽遍布、原始森林郁郁葱葱。19世纪末叶,帝俄势力东侵,清政府为了边睡防御,实行移民垦荒、实边安内政策,设置招垦局,将关内农民大批迁移到三江平原。1901-1912年帝俄入侵境内,修筑铁路,滥伐森林。日伪时期,日寇取代帝俄,实行军事屯田,拟定了日本“百万户移民计划”,建立“开拓团”以及“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掠夺当地森林和土地。  相似文献   

19.
一、日本和谢米诺夫妄图占领中东路霍尔瓦特在就任“全俄临时政府”摄政后曾经宣布:由拉琴诺夫代理中东铁路公司铁路总办(铁路局局长);重新启用曾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被免职的阿发纳西耶夫负责民政和交涉事务;而他自己仅保留中东铁路总公司副董事长(坐办)的职务。3个月以后,霍尔瓦特被俄国鄂木斯克的“全俄西伯利亚政府”任命为远东全权代表;高尔察克出任“最高执政”后又重申了这一任命。但是,由于俄国远东地区被协约国帝国主  相似文献   

20.
周承恩 《百年潮》2003,(5):74-78
所谓“八大”悬案是指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有关主要矛盾问题的一些提法曾受到毛主席批评一事。对于这个批评的是非得失,在党史界和理论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故曰“八大悬案”。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