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代具體類别文獻的編輯與刊刻,多有全面回溯性質;各類别之間又存在整合配套關係。如就一人而言,有自編年譜,有自定著述總集;一家一族則有家譜,有家族性總集(家集);一鄉一鎮、一縣一府乃至一省,有百科全書式的志書,又有郡邑性總集。層層外推,小大呼應,古今關聯,形成層級性的文獻體系。這一内部彼此牽涉的文獻體系的形成,當然不只是文獻編纂、生產體系中的模仿與再生,它應該還有更深層的文化原因,特别是將目光集中在這一文獻體系中的周全性,以及明清家集、郡邑性總集與前代十分醒目的數量差異時,  相似文献   

2.
黄阿明 《中华文史论丛》2023,(1):251-286+406-407
鑑於乙巳京察黨爭教訓,萬曆三十九年辛亥察前妥善處置淮撫李三才去留問題,但最後卻依然重蹈覆轍。由於明神宗再三推遲察期、延發察疏,給黨爭創造了充分的條件。辛亥察前,由宣黨籌謀,御史金明時參劾吏部侍郎王圖,引發雙方辨劾,還不具有黨爭性質。然而明神宗對其放任不理,未能及時遏止,遂使其成爲遺留問題帶進京察,造成辛亥京察成爲一次異於舊例的察典。吏部尚書孫丕揚對御史金明時的不當處置埋下察後黨爭的根源。被察失意的浙、楚、宣、昆諸黨,以金明時事件爲口實企圖反噬。在反噬察疏爭辯期間,東林黨人丁元薦一疏將爭辯正式引入黨爭境地,爆發了明代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爲激烈的一次黨爭。隨著孫丕揚、王圖等先後離去,東林黨在辛亥京察中獲得的暫時性勝利化爲烏有,反東林勢力最終還是實現了察前欲去福清先去秦脈的目的,辛亥京察也成爲東林與非東林兩大勢力攻守易位的轉折點。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最古、最長壽,最有新生力的建築體系歷史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築,隨着這文化而興盛衰亡。世界上現存的文化中,除去我們的鄰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約略同時誕生的弟兄外,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長壽的。我們的建築也同樣是最古老,最長壽的體系。在歷史上,其他與中華文化約略同時,或先或後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倫,稍後一點的古波斯、古希臘,及更晚的古羅馬,都已成為歷史陳迹。而我們的中華文化則血脈相承,蓬勃地滋長發展,四千餘年,一氣呵成。到了今天,我們所承繼的是一份極豐富的遺產,而我們的新生力量正在發育興盛。我們在這文化建設高潮的前夕,好好再認識一下  相似文献   

4.
吏卒、黔首與徒隸,是秦對其所統治人民的身分劃分。"吏卒"包括吏與卒:"吏"分爲長吏與少吏,"卒"分爲屯戍、求盜等;吏、卒在任職、服役期間,均由國家發放稟食,長吏且得享秩禄。"黔首"指著籍的編户齊民。統一後"新黔首"皆需應徵從軍,卻未得普遍授田。"徒隸"包括刑徒和隸臣妾,受官府强制,從事各種勞作。在秦統治的十餘年中,遷陵縣吏卒、黔首與徒隸三種人在可統計的總人數中,分别占37.5%、50.6%和11.9%,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秦統治下社會結構的部分特徵。  相似文献   

5.
葉曄 《中华文史论丛》2021,(2):123-156+399-400
"詞史"作爲詞人對"詞""史"關係的一種認識及文本表達,其創作傳統在清初基本形成,但其潛流卻源遠流長,錯綜複雜。有關時事批評的傳統,自南宋以來分爲直敍式紀實、微言式隱喻兩種模式。然較之稼軒詞在元明兩代的長盛不衰,以《樂府補題》爲代表的宋遺民詞及其隱微寫作,經歷了較長的"失聲"狀態,直至晚明清初詞籍出版的復蘇,方被重視並重新抬頭。梳理這兩種模式在元明時期的發展狀況,發掘其中的典型文本,有助於我們更連貫地認識宋詞經典與清"詞史"代表作品之間的關係。而"詞史"在清代的情況,與其執著於在陳維崧、周濟、謝章鋌諸家中尋求一個"成立"的坐標,不若考察清人如何通過對唐宋詞正典的闡釋回歸,完成"詞史"從詞學範疇到詞審美範式的建構。只有立足於詞體發展的獨有特徵,及對唐宋詞經典的闡釋力度,方能發展出有别於"詩史"的真正意義上的"詞史"學説。  相似文献   

6.
王銘 《中华文史论丛》2011,(2):293-325,406
北魏歷史上有兩個皇帝被尊爲"太祖",即平文帝和道武帝。這就是清代學者疑惑的"元魏兩太祖"問題。事實上,道武帝天興初年尊平文帝爲"太祖",明元帝時上道武廟號爲"烈祖",到了孝文帝改制時,將平文從太廟中遷出,改尊道武爲太祖。《魏書》一直記載道武廟號爲"太祖",諱言道武廟號最初爲"烈祖"的史實。廟制的背後是政治權力的運作,作爲王朝開國之君象徵的"太祖"廟號的追尊,體現了北魏的中原正統心態以及對拓跋王朝政統譜系的建構努力。北魏以及後來的東、西魏在拓跋宗廟"太祖"廟號上屢有改易,正可觀察拓跋宗室各種勢力的政治鬥爭,以及東、西魏敵對政權對各自政統合法性的解釋。本文並揭示《魏書》所體現的鲜明政治立場。  相似文献   

7.
周密詞集可分成《蘋洲漁笛譜》與《草窗詞》兩大版本系統。《草窗詞》亦存在兩種版本系統,此以鮑廷博嘉慶年間刊刻《草窗詞》爲界,之前皆爲鈔本,淵源相同,與鮑刻無涉;之後多爲刻本,均宗鮑刻。此外尚有《弁陽老人詞》一種特爲獨出。將現存周密詞集對校後可知,《蘋洲漁笛譜》爲周密宋末手定,《草窗詞》以《蘋洲漁笛譜》爲底本重新編次並補輯。鮑刻之前諸鈔本《草窗詞》更加接近原貌,而鮑刻經過了鮑廷博的大幅改動。鮑廷博的校改是清代浙西詞人詞學活動之一,從中可以看出浙西詞人慣以刻詞、改詞進行詞集文本固定的工作,以此推出他們標舉的詞學先輩,經他們改動後的文本强烈體現着浙西詞派的審美趣味與詞學追求。  相似文献   

8.
《文物》1953,(9)
我國古代的偉大建築萬里長城八達嶺段修復工程,已於八月二十一日正式開工。八達嶺段形勢險要,山崖陡立,它是過去通往塞外的要道。因為年久失修,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由胡小石(1888—1962)題書、郭影秋(1909—1985)撰文的陳萬里(1936—1959)墓碑,質地為花崗岩石,高123公分,寬40公分,厚10公分。碑陽隸書題寫七大字:陳萬里同志之墓,每字15(縱)×20(横)公分;碑陰為碑文6行,滿行21字,共計112字,每字5×5公分,為正楷書寫,内容為:  相似文献   

10.
史正玉 《中华文史论丛》2022,(4):237-258+407
唐玄宗通過遷毁中宗廟室,以睿宗直承高宗,强調自身政權的合法性;以昭成皇后祔廟、肅明皇后别立廟,抬高生母地位,弱化非嫡長身分,宣示其即位的正當性;在北巡太原時凸顯高祖創業受命的功績和李唐天命所歸的正統地位,在南郊親祀和東封泰山中以恢復高祖獨配等形式取代武后主導的諸多禮儀,進而消除武周政權的政治影響。開元年間的先祖祭祀調整聚焦在伯考與皇考、嫡母與生母、武周與李唐三組對應關係上,體現了玄宗在統治初期爲詮釋自身正統性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蜀道萬里行     
朱德故里 1978年5月,我首次访问朱德故里。早晨,从南充市乘车去仪陇县城,当天下午就可到达。这是四川省北部大巴山麓下的一个偏僻的山城。仪陇,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仪陇,又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曾经是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离县城七十二里的马鞍场,便是朱德故里。当我们漫步在朱总家乡的土地上,那一个又一个的纪念地曾使我们流连忘返。马鞍场的古老街道;李家湾的仓房是朱总的诞生地;朱家大湾故居是他从九岁起住了十三年的地方;生父朱世林墓地;少年时代读记的席家砭私塾;1949年冬马鞍场人民竖立的“朱德故里”碑;1960年3月他回乡视察过的马鞍中学、马鞍小学等处,他当年走过的乡间小路,美丽的琳琅山,挺拔的双柏树,古旧的农舍……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交织  相似文献   

12.
一、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川西盆地西南部,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襟带乐山、夹江、犍为、峨边;远眺贡嘎、瓦屋、大雪山;俯视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群峰叠翠,碧流奔泻,浩浩千里,气象万千。关于峨眉山的记载,最早据《华阳国志·蜀志》说:“杜宇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廓。”《华阳国志》记蜀中名山说:“青城,峨眉为坤维之巨镇。”《金陵随笔》说:“蜀人绘蜀山作六图,一日峨眉,去嘉州龙游县三百余里,为六山之最。”《益州记》及《寰宇记》记载:“峨眉山在南安界,两山相对如峨眉。”《水经注》记载说:“去成都千里,然秋月澄清,望见两山  相似文献   

13.
陳與義因靖康之亂避難南來,寓湖南武岡軍紫陽山,並留有不少詩文,是當地的歷史大事。在地方志中,因所據記載簡略,對他因何而來,有哪些作品,皆説不清楚。他所寓紫陽周漕的先人是北宋名臣,經他宣揚,成爲府、縣志中的名人、鄉賢,但事實上,因歷代方志或以訛傳訛,或憑主觀發揮,離事實越來越遠。本文意圖通過陳與義寓居武岡的故事及留下的遺迹,如何演繹爲方志和周姓族譜中於史無徵的傳説,從史料追根溯源,爲應如何利用方志提供示例參考。  相似文献   

14.
樓培 《中华文史论丛》2012,(4):153-176,388,389
北宋洛陽文人集團的形成是宋初南文北移、南北融合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文人集團由南士主導、北人加盟,在北方民間展開了一次頗具規模的文學創作與傳播活動,體現了南北文學的匯流與新變,爲詩文革新運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與血液,開啓了唐音向宋調的轉變,創造了宋文平易自然、舒暢婉轉的特色。在南北文學的衝突與矛盾面前,歐陽修批判地繼承南北雙方的優秀傳統,整合南北,化合文道,取得文壇公認的豐碩成果,爲古文運動的順利開展指明了方向,樹立了標杆。洛陽文人集團南北衝突與交融的因子深刻影響了宋初文學的演進歷程,寫下了北宋文學與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似文献   

15.
孔子與天命     
《論語》中孔子對"命"與"天命"的使用大體上是有分别的,前者指人力不可違抗的命運,後者指體現儒家道德法則(即合乎"仁義")的"人生一切當然之道義與職責"(錢穆語)。孔子在不同場合所説的"天命",都有其具體所指。如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的"天命",可從劉寶楠説解爲"知有仁義禮智之道,奉而行之"。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結合其一生行事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所收《子羔》篇等有關材料來看,當指孔子五十五歲左右在魯國從政失敗出逃、體悟到上天所賦予他的真正使命是"傳斯文"——整理傳承記載着古代聖賢之道的典章文獻、禮樂文化。孔子爲了推行他的"仁義",賦予傳統"天命"以新的内涵;但他對傳統的"天命"説和"天"的觀念,雖有所懷疑或否定,卻並不明確反對,甚至仍有相當大的繼承。孔子對於"性與天道"的態度也與此相近。  相似文献   

16.
濮家與蕪鋼     
1958年10月,我在蕪湖市文化局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听到刘梧岡中医师講述南宋初叶至清末时期濮家在蕪湖炼鋼制器的史话。我認为这是搜集芜鋼史料中一条珍貴的線索,根据这条線索,对湖鋼的历史进行了初步的調查和研究。現将调查所得的材料,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对蕪鋼历史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事实是这样的:在北宋末期,居住在山东曲阜的濮家弟兄七人,他們都是精于炼鋼制器的鉄工。因为金人南浸,濮家弟兄激于民族义憤,相約分别从軍,从事修造武器,以与金人抗战。在分散以前,特制鉄符一方,分作七块,弟兄各执一块,  相似文献   

17.
自漢代以來的傳統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學説均采用十三國與十二州地理系統,因其無法與歷代政區地理建置的沿革變化相適應,致使這一經典的分野體系在流傳中日益顯露出其固有的缺陷。因此,至隋唐時代出現了革新傳統分野説地理系統的呼聲,相繼出現了古九州系統以及一行山河兩戒説,爲後人所稱道。這兩種新的分野説均旨在按照山川自然地理格局畫定分野區域,從而體現出一種不受朝代更迭和地域變遷因素影響、持久普適的文化地域觀念。  相似文献   

18.
<正>中古少數族群漢化一直是學界熱點研討的問題之一,相關成果層出不窮。近年來以歷史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視角來詮釋族群邊界、觀察邊界擴張與收縮,漸成學術之主流。相比之下,傳統史學視角下的漢化研究稍顯清冷,而李海葉《慕容鮮卑的漢化與五燕政權——十六國少數民族發展史的個案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以下簡稱“李著”)秉持傳統史學的研究方法,以慕容政權及家族個案研究爲中心,進一步地梳理慕容鮮卑漢化的過程,爲中古胡族漢化問題做了頗具學術探索價值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李白是奇人。若與他的朋友杜甫、高適、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相比,其思想、作風與人生道路均有很大的差異。他爲什麽這樣特殊?學術界進行過多方面的探索,試圖解開李白之謎。我則試圖從文化背景的不同上說明李白的特點。爲此我除了從中國固有的儒、道、法、縱横等不同學派的影響上進行剖析外,還從李白先世居住地區的地域文化着眼,說明李白與突厥文化的關係;從蜀地區域  相似文献   

20.
正《全唐詩》卷七二七收馬冉《岑公巖》詩:"南溪有仙澗,咫尺非人間。泠泠松風下,日暮空蒼山。"源出《方輿勝覽》卷五九:"岑公巖,在大江之南,六十餘丈,深四十餘丈。石巖盤結若華蓋,左右方池,有泉湧出,巖簷遇盛夏注水如簾,松篁藤蘿,蓊蔚葱翠,真神仙窟。唐刺史馬冉詩(詩略)。"《唐音統籤》卷八五八、《全唐詩》卷七二七稱馬冉爲唐末萬州刺史,唐末未見確證。《全五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