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资中县重龙山摩崖造像是一处规模较大、造像数量多而集中的石刻造像群。1982年12月和1985年4月,笔者两次详细考察了重龙山摩崖造像,对现有像龛进行了编号、测绘、拍照和记录。现将该造像群的概况和主要像龛作一介绍,并就有关的年代、分期、类型及特征等作初步的探讨。一、地理环境和概况资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图一),属内江地区,东距著名的石刻之乡大足、安岳不到100公里,全县亦有多处摩崖造像。重龙山造像又称"北岩"造像,与县内其他几处造像,如东、西、南岩摩崖造像相比,为规模最大、雕刻最精、年代较早的一处。重龙山造像按编号共有一百六十二龛,保存较完整的约九十龛,造像一千六百多身。像龛的形制与四川地区的摩崖造像大致相同,主要是平顶敞口长方形或正方形龛,深浅不一,  相似文献   

2.
北山佛湾,在大足县城北1.5公里,古名龙岗山。这里是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昌州刺史韦君靖为储粮屯兵而营建的“永昌寨”遗址。在寨内遗址的岩壁上,至今还遗存着唐、五代、宋等时期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六、七千尊。佛湾是北山摩崖造像最集中,数量也是最多的一处摩崖造像区域,摩崖造像开凿在高约7米,长约300米的自然弯形石崖上。石刻走向为南北向,分为三个自然段落,根据县文管所的编号,南从韦君靖像起,北至林俊诗碑止,共有290号。  相似文献   

3.
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除了唐代前后的佛教造像外,有少数为道教与世俗内容者,其雕造时代与佛教遗像有别。本文所要提出讨论的是摩崖中三尊最大的石刻造像。 这三尊大型大刻,曾有数文进行过论证,但由于考察方法不同,对其内容尚未统一认识。《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七期《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只是笼统地将其与周围佛教造像混为一淡;同期发表的《孔望山摩崖造像年代考察》一文,俞伟超、信力祥同志根据《东海庙碑》认为是道教造像;步连生同志在《文物》第九期《孔望山东汉摩崖佛教造像初探》中又认为是佛教造像;同期上,李洪甫问志在《孔望山造像中部分题材的考订》中,则论为世俗内容,并进而考证为“西王母”等。  相似文献   

4.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田华明在距邻水县城22公里的王家镇地龙村境内,有一大型较完整的摩崖石刻造像群。据史料记载,该造像群体是唐朝中和元年(841年),由华严宗僧众凿造。是邻水县迄今发现最早的摩崖造像。摩崖造像镌刻于高耸的砂质石岩上,总长18米,高2.3米。石龛共...  相似文献   

5.
洛哇傍卡摩崖造像是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内发现一处重要的文物点,地处"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交通要道之上,是一处有造像及藏文题记共存的摩崖石刻作品,其主要内容有佛像、佛塔及藏文题记。本文通过造像、佛塔及古藏文题记特征的比对,初步认为其年代为公元9~11世纪。洛哇傍卡摩崖造像、佛塔以及与佛教"戒律"相关的古藏文题记共存的现象,是目前所知的西藏境内摩崖造像中罕见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一孔望山摩崖造像,雕于距古海州东五里,即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市区南郊约五里的孔望山南崖峭壁上。这里自唐宋以来已为古代文人云集、欣赏古迹的胜地。在游人的题铭、诗句和方志等记载中,此摩崖造像,一直被误认为古冠裳的圣贤汉画像。明人在游摩崖石刻东侧约70米的"龙洞"时留有"观古圣贤遗像,来游此洞,三慨以书"的题铭。明末清初诗人阎尔梅过海  相似文献   

7.
蒲江县位于成都市西南方,是成都市境内唐代佛教摩崖石刻造像最丰富的县,其境内沿长秋山分布着数十处古代摩崖造像,成都市物考古研究所准备与北京大学博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单位合作对该县境内的佛教摩崖石刻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利于当地物部门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促进我省乃至全国佛教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研究,促进中外化交流。因此,2002年1月,成都市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蒲江县管所联合先期对该县境内的摩崖石刻造像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8.
大肚弥勒,又名布袋和尚,专司笑迎香客,是佛教中大乘菩萨之一,不是弥勒佛。它一般泥塑在佛寺前山门的弥勒殿或天王殿内,在摩崖石刻造像中极为罕见。据文献记载,目前仅发现浙江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下的岩洞里和四川乐山凌云寺前的岩石上各有一尊摩崖石刻大肚弥勒,刻制年代都很久远,躯高不达二米(游人站立可摸其耳)。很少有人知道在文君故里邛崃市的白鹤山腰,还“隐居”着一尊目前已知的全国最大、最年轻的近代摩崖石刻大肚弥勒呢!  相似文献   

9.
资中重龙山摩崖造像又称“北岩”造像,位于县城北重龙山麓,现存造像1600余身,共编号162龛。据《会石苑》载《唐重修北岩院记》,其创凿肇始于唐建中(780—783年)年间,“会昌法难”曾使造像活动短暂沉寂下来,稍后,造像又趋于活跃,到咸通二年(861年),北岩佛殿僧虏已多达23间,佛事活动已恢复昔日盛况,为晚唐乃至五代、北宋造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介绍各龛修建时代和造像内容。谬误之处,敬祈同仁指正。第1龛,北宋。释迦牟尼佛像,头顶宝盖,饰螺髻,面相及衣纹被近人修补过。左手曲胸,右手上举作说法状,衣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赤足立于莲上。右臂镌阿难立像,  相似文献   

10.
肖世凯 《四川文物》2007,(3):F0003-F0003
乐至县蟠龙镇石匣寺,寺前山崖两边刻有摩崖造像和各种碑记,寺后山崖上也有墓塔、碑刻和龛像。2006年12月对这里的摩崖造像和碑刻进行了调查和编号,其中的唐代造像和石刻《金刚波罗蜜多心经》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位于四川中江县苍山镇的大旺摩崖石刻造像,是一处重要的唐代摩崖造像。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处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对露出地面的20龛造像进行了编号、测绘,并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四川摩崖石刻造像数量多,内容丰富,既有单纯的释教造像,又有释道合龛造像,还有佛、释、道三教合一的造像。本文拟就四川摩崖石刻佛教造像的主要题材内容,按时代顺序作初步探索,纰漏之处,祈望方家赐教。 佛教石窟寺艺术的题材内容大都来自佛  相似文献   

13.
<正>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石壁上摹刻文字以记事记景,其起源于远古的记事方式,兴盛于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以来连绵不断。广义的摩崖石刻既包括文字题刻,还包括石质造像、岩画等。这里论及的摩崖石刻,一般为文字题刻。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在江西的名山中挥笔,尤其是庐山、三清山等名胜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摩崖石刻,是江西山水风光的点睛之笔。镌刻在江西大地苍山上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14.
四川安岳卧佛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四川省中部的安岳县古称普州。境内山石奇秀,《舆地记胜》载:"普之秀以石,故俗称石秀。"自南朝梁普通二年(521年)当地开始凿造佛像,历代均有摩崖造像传世,是川中地区佛教造像时代较早、内容丰富、数量集中的石刻之乡。卧佛院是安岳摩崖造像群中规模较大的一处,位于县北通贤区八庙乡卧佛村,地临安岳、遂宁与乐至三县的交界处(图一)。琼江河支流上段的伍家桥河和下段的跑马滩河绕卧佛院的西南东三面流过。卧佛院所在的山沟俗称卧佛沟,呈"几"字  相似文献   

15.
安岳石刻,主要是指摩崖造像,据统计:全县有石刻点143处,有摩崖造像两万尊。 圆觉洞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城东南2公里的云居山岩,造像集中分布于山岩之南、北面,有龛窟编号72个,造像1933尊。造像始凿于唐开元年间,历前蜀、后蜀、北宋,终于南宋绍兴,经四百余年开凿而成。造像内容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造像和佛道合龛。它是安岳石中造像规模大、数  相似文献   

16.
王晓薇  王丽敏 《文物春秋》2011,(4):59-61,80
河北曲阳县黄山新发现明代摩崖石刻一处,记载了明代万历年间官修祁州伍仁桥时到黄山采石的情况。这则石刻在金石方志和文献古籍中均未见著录,本文对其进行了录文,并分析了摩崖石刻所反映的取石修桥情况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7.
合川涞滩摩崖石刻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川涞滩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合川县城东北面约45公里处的渠江西岸的鹫峰山上。由于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之宣传不够,致使涞滩精美的石刻艺术长期无人知晓。近几年来,我所同志在一些专家学者的帮助下,通过实地考察取得了详细的资料。本文拟对造像的年代,内容题材、艺术风格、结合有关的资料文献,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几点浅见,就教于方家。涞滩摩崖造像刻于鹫峰山上的二佛寺大殿内。二佛寺原名鹫峰  相似文献   

18.
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其中,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凿于晚唐至南宋,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堪称我国晚期石窟的代表作品。 解放前,大足石刻一直处于荒山野草之中,无人看管,任人破坏。建国后,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先后多次拨款,进行维修,使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的环境和历史面貌基本上得到了保护,成了我省很有名的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外旅游者无不神往。  相似文献   

19.
剑阁县的道教摩崖造像蔡运生四川省剑阁县境内现存的道教摩崖石刻造像很多,有的在省内较有名气,在全国也有影响,有的却鲜为人知,现将剑阁道教造像概要介绍于后。剑阁鹤鸣山道教摩崖造像。在城东鹤鸣山顶,有道教造像23龛共88尊。自塔东起第1龛是长生大帝龛,长生...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金石学回顾碑铭资料包括古人的墓碑、功德碑、纪事碑、墓志、摩崖石刻以及佛教造像记等 ,这些刻在石头或崖壁上的文字资料 ,对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碑铭资料在我国古代属于金石学的一部分。实际上 ,重视收集和整理金石文字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奏事》2 0卷 ,班固解释说 :“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文也。”《奏事》一书应该是我国收录石刻文字较早的一部著作。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开始有金石方面的专著 ,记载金石文字的著作也明显增多。据《隋书·经籍志》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