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朱乃诚 《中原文物》2006,10(4):15-21
二里头文化的“龙”遗存,尤其是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和绿松石铜牌饰,是当时社会贵族中个别人使用的一种表明其有专门技能、特殊身份的特殊物品,可能与驯养过“龙”有关,其拥有者与当时的王室或“王”有一定的关系。二里头文化“龙”遗存的直接源头可能是在陶寺文化中,但“龙”遗存的社会地位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下降了,这可能反映了“龙”意识观念的逐渐淡薄。  相似文献   

2.
河南鹤壁刘庄墓地共发现11座石棺墓。本文对其形态、葬俗、来源等方面做了考察。依据墓主头脚立石的数量,将简化石棺分为A、B两型,年代大约在二里头文化三期至二里头文化四期。石棺墓随葬猪头骨以及肢骨的习俗在其他文化未曾发现,来源还有待研究。石棺的来源不一定有北方文化的因素,岳石文化也有可能是其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鹿角靴形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类比较特殊的器物。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柄部特征,将鹿角靴形器分为五型,并对其式别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了其起源及传播的问题。鹿角靴形器应是一种缚柄使用的复合工具,型别不同,缚柄方式也不一样。从制作工艺的角度分析,并参考民族学材料,推测鹿角靴形器用于锄刨或掏掘,类似于锄。  相似文献   

4.
二里头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会发生了两次重大变迁:第一次是二里头文化四期早段郑州商城控制了中原腹地东部,二里头都邑失去中原腹地主导地位;第二次是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偃师商城取代二里头都邑主导洛阳盆地,二里岗文化的精英舍弃了二里头都邑。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从二里头都邑转移到郑州商城的重大事件,不是二里头文化精英阶层的迁都,而是下七垣文化(漳河型文化为主体)的精英阶层主导了"改朝换代",并与文献上夏、商王朝的更替最为拟合。  相似文献   

5.
叉形器是贾湖遗址出土的较为特殊的一类骨制品,多与骨笛、龟甲组合共同出土于遗址墓葬中,经分析,三者可能皆为某种宗教仪式用具。显微观察的结果表明,贾湖叉形器的制作集切割、打磨、抛光、穿孔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叉形器的使用方式是手持,双叉戳插,钩形钩悬物品,刀状部分环护;叉形器的所有者以贾湖先民中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为主。形似叉形器的骨制品在大汶口文化和龙虬庄文化诸遗址中均有发现,贾湖文化对大汶口文化和龙虬庄文化皆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二里头文化墓葬出土三足盘的器形特征,将三足盘分为A、B两型,两种类型的三足盘都流行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但在口径及通高的平均尺寸上表现出较大差异。随葬这两种类型三足盘的墓葬,在墓圹尺寸及葬俗上似乎也反映出墓主身份与等级差异,这两种器用传统可能代表了两类不同的器用人群。  相似文献   

7.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主要来源于当地的王湾三期文化,并可进一步区分为早晚两段和划分类型。新砦期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称为二里头文化一期新紫型。二里头文化一期是夏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8.
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王迅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问题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这种文化的形成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成长,有着特殊的贡献。然而,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和波及面的广度远不及商文化、周文化,与之基本同时存在的还有先商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  相似文献   

9.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和齐家文化中晚期大致相当,两支文化存在交流的可能。二里头文化和齐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探索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及中西交流问题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认为大约二里头文化二期时向西南扩张的二里头文化开始与东扩的齐家文化在丹江上游有所交集,约二里头文化三、四期时二者在北线也开始交流。而东龙山类遗存成为了二者交流的关键媒介甚至是交流的结果。二里头文化中花边口沿圆腹罐应该是从西北地区传入的,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崛起过程中,齐家文化技术输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之,二里头对齐家文化的输出基本是以绿松石铜牌饰、壶形盉、牙璋等包含礼制内涵的重要器物。换言之,二里头文化向外扩张或文化输出的是其逐渐成熟的礼制文化或者礼乐文明。  相似文献   

10.
二里头遗址存在着浓厚的东方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一期中的东方因素,主要属于海岱龙山文化,它们在二里头遗址的大量出现与后羿、寒浞代夏的史实相关。二里头文化二期以后的东方因素,均来自岳石文化。这些因素的存在,表明有夏一代,中原与东方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1.
鲁北地区所发现的盔形器既有圜底的,又有尖底的,笔者认为圜底盔形器和尖底盔形器在整体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可能不是"式"的差别,而是"型"的差别,故根据盔形器的整体形状将其划分为三型。盔形器与殷墟出土的绝大多数圜底尊在形状、质地、器壁厚度、用途上均具有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与其将盔形器的祖型直接指认为商文化的圜底尊,不如考虑鲁北地区用于汲水的圆腹罐作为其形制来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以来公布的二里头等遗址的测年数据,对现有的"二里头夏都说"与"郑亳说"构成了挑战。借此契机,有必要反思二里头遗址研究的得失。测年数据以及二里头文化晚期的考古学考察,对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已经进入商代的观点是有利的。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但将其落实到夏都斟鄩尚有疑点。  相似文献   

13.
二里头类型早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及其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里头类型一期属于夏文化范畴,这是目前学术界探讨夏文化较一致的看法,但关于二里头类型早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和来源问题,则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种: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类型来源于龙山文化的煤山类型,其一、二期文化与煤山类型是再发展的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类型早期系由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直接发展来的,它们是同一文化先后承袭关系,第三种意见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并未直接过渡为二里头类型早期,它虽然有河  相似文献   

14.
二里头新探     
二里头遗址地处黄河中游洛阳盆地东部,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二里头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成为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王朝都城的营建规制发端于二里头。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5.
<正>二里头遗址是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遗址,以其为典型遗址的二里头文化则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史无前例的都邑的庞大化与大范围的文化辐射构成其最重要的特征①。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东亚地区最早的青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刻有"祭祀图"的牙璋,被称为玉璋,实际上是由牙璋改制的。原件牙璋是在中原地区制作的,制作的时间大致在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这件牙璋从中原地区传播到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之后被改制为玉璋,改制的时间大致在二里岗文化时期之后、殷墟二期后段之前,大约在公元前1300~公元前1200年之间。改制的目的是要在玉璋上施刻"祭祀图"。这件牙璋由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流传至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的途径,可能是取道陇西,并通过陇南至川西北的文化通道到达成都平原。二里头文化牙璋流传到成都平原的过程,不仅仅是牙璋器物本身的传播,而应是反映了一批文化遗存所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的一支系人群的迁徙。由此推测三星堆文化中可能还保存着二里头文化所属的夏文化或夏王朝的某些文化特点与礼俗。  相似文献   

17.
一 自邹衡先生将先商文化划分为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三个类型以来,关于先商文化与二里头夏文化关系的讨论遂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少学者早已看出南关外下层与二里头文化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甚至认为南关外下层属于二里头四期文化,有的学者坚持二里头四期文化与二里岗下层文化相同,把南关外下层等同于二里岗下层文化,持这两种观点的人都主张夏商同源。还有的学者通过器物分组研  相似文献   

18.
刘俊男 《中原文物》2013,(1):23-39,62
屈家岭、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分别为3600B.C.~2800B.C.、3000B.C.~2300B.C.、2400B.C.~1900B.C.。屈家岭文化曾领先周边文化数百年,之后的石家河文化向北扩张至河南漯河郝家台一带,对王湾三期文化前期有较大的影响。后石家河文化主要来源于石家河文化地区,并使王湾三期后期文化与之渐趋一致。二里头文化是在王湾三期后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其终极来源当在长江中游地区。二里头文化在豫中西地区形成后又反过来向南扩张至长江中游文化区。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7,(9)
殷墟妇好墓出土有14件玉琮与玉琮形器,它们形制无一相同,纹饰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对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琮与玉琮形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与相关考古学文化玉琮的比较,指出了它们的文化性质与制作和改制的年代,并从形制上考察了它们的使用功能。作为商代晚期的王室墓葬,妇好墓出土的玉琮与玉琮形器,对于认识商王朝制作、使用玉琮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原,地理上泛指黄河中下游的交汇地带,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史称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之"中",不仅是因为它们相对于早期华夏族群天下认知中的地理位置居中,而且也是指其在地理、气候、生物、环境与文化的交汇互动中所体现的多样性,多维性与适中性.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乃至东亚大地的文化互动中一直扮演着枢纽性角色.在早期中国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庙底沟化(华化)"与"二里头化(夏化)"均具有中原的渊源.庙底沟类型的形成与扩张是早期华夏传统形成过程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整合与布局,"庙底沟化"被看作是最早的"华化";二里头文化被学术界普遍视为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文化,"二里头化"也可视为是"夏化"——经过"华化"之后的"夏化",早期中华文明的内核"华夏"至此显然已经成熟,框架结构已初步确立.充分证明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