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俩的爱情     
人说幸福与自由,来自福气与信仰。如果我俩这样想,请把蜡条供奉“康”②上。幸福来自手勤脚快,哥愿与勤快的阿妹纵情欢乐歌舞。阿妹呵死后变成火,假如哥死了变成田,妹死了要变成谷;假如哥死了变成水,妹死后要变成鱼,假如哥死了变成大树,妹死后要变成葛藤把大树紧紧缠着;假如哥死了变成莲花,妹死了要变成蜜蜂飞绕花朵。走过来哟,金块一般纯洁的姑娘!靠近些“巴,哥哥珍爱的珠宝!姑娘是妹呵伙子是哥我们并排在竹凳上坐。哥有情,妹有意,哥妹情意深。哥妹情意有多重?削杆秤来称。秤杆秤碗都合心。要是妹吃上了“布洛”③,可不要忘了嚼“戛仑”④…  相似文献   

2.
风从西部来     
税晓洁 《旅游》2000,(6):2-6
当一个人走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如果他到达时的惊讶是巨大的,并经历了长期艰难的适应阶段,那么,他所获得的感受将十分强烈、深入,以至会在他身上创造出一个具有新观念的世界,这世界将成为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将以回忆的形式一直陪伴他到死—我和我的藏族兄弟更桑在那里面走了一个多月,深以为然。这种东西使我陶醉。一个人能在喜欢的东西中陶醉,就是幸福的。我不管这样是不是自欺欺人?我愿意这样。我知道我还将四处游历,一直到死。不过,我现在莫名其妙有了一点父母们对故乡的那种怀恋感。我知道,我游历的终点也将是故乡。谁又…  相似文献   

3.
“即使是父母的忌日,我也要被传召出门陪酒陪睡。他们实在都是万恶不赦的恶魔,我列下名单,就算死后变成鬼也要报复到底!”写下陪睡的31人名单后,韩国艺人张紫妍在京畿道盆唐家中吊颈自杀身亡。这一天距离她27岁的生日还有9个月。  相似文献   

4.
正在比较封闭而原始的社会部落中,有一种巫师,相当于现代社会中的宗教神职人员,例如神父和牧师,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们的尊崇。"下马师"就是这种人,他们被视为具有与阴间或鬼魂来往的本领,叫作"下马"。他们懂得阎王治鬼的规矩,按规矩行事,受理世人委托办理的各种事情。在原始社会的芸芸众生看来,人死后并没有一了百了,所以人鬼之间虽然阴阳永隔,但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打理,否则两不相安,麻烦就大了。  相似文献   

5.
正据说,伥为鬼之一种,可又不完全是鬼。普通的人,死后只能成一般的鬼;唯有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才能为伥。所以,伥在冥界之中,算是异类。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后记》中说过,"老虎噬人的图上,也一定画有一个高帽的角色,拿着纸扇暗地里在指挥。不知道这就是无常呢,还是所谓的‘伥鬼’?"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我很希望世界上有鬼,其实现在也一样希望。如果有鬼的话。就证明灵魂可以在脱离肉体后继续存在。如果没有鬼,死后就一切归空,真正的空。传说中算作巨大惩罚的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就成了每个人的必经结局。多可怕。  相似文献   

7.
仙游“三妃合祠”习俗的历史演变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方神话的根本性质属于“人鬼崇拜”。这种神,一是生前为人所敬畏的巫祝方士,即所谓“法施于民”者,“以神仙显、或以巫术著”者;一是中土入闽的汉人军队中原先受崇拜的武功显赫的首领,如关帝、杨五郎、东平王等;或是地方上“以死勤事’者、“能御大留捍大患”者。在民间,生前为人所崇敬的人,死后所受的敬畏便愈增加,而对令人惧怕又求其庇护的鬼魂所行的祭法,就成为一种固定的宗教式的崇拜。 地方神祗是旧时民间村社组织的精神核心。我们如果考察流传于民间的种种神话传说,就会发现民众在本社区的生活经验中,出于自身的需要,可以十分认真地祭祀某神,也可以随意遗弃而去推崇新神。神的出现,使人与生活之间的需求交流有了一个精神中介;神格的升华,其实是人灵中自我意  相似文献   

8.
能够为坚持自己人生原则而不惜献出生命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哪怕我并不赞成他们的人生原则。文天祥、谢枋得在异族入侵之际,坚持辨华夷、别正闰,直至身殉的事迹,或许以今天新的观点看,会有别样的诠释,但我仍旧倾服于他们那种决不轻易改变人生信仰的凛然正气。“天地有正气”。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正气,人活着不是大没有骨气了吗?但想保有这点骨气,就要不怕失去名位、利益直至生命。一个人如果连性命都可以舍弃,还有什么可以吓得住他呢? 并不是人人都有牺牲的勇气的。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死后,皇位是传给他的孙子──建文帝的。…  相似文献   

9.
正不同的人对生死有不同的理解,记得有人说"生"与"死"实际上是不同生命形式的存在。老爷子的选择让我对"向死而生"这个命题有了另一种理解。老爷子在生前决定了他的死后,他的肉体生命停留在了75岁,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的选择又让他以一种更高的生命形式活着  相似文献   

10.
朱安平 《文史精华》2009,(12):48-52
作为新中国最早诞生的故事片之一,《白毛女》所取得的成就却是独特而显著的。它所讲述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故事,不仅生动诠释了“翻身”与“解放”的时代关键词,而且深刻引导了曾一统银幕的“工农兵电影”范式的确立.为起步阶段的新中国电影赢得了最高观众纪录并蜚声于国际影坛,被认为“在中国——红色的东方也存在着电影艺术的唯一确证”。  相似文献   

11.
她过的是"因背包而不为旅游,因考察而不为艺术"的生活。看看赖小平的行走路线就可以更彻底的理解她这句话。"我就想用我的一生来品尝那一百种人的生活,用那一百种体验笑傲江湖……""生命不会永久,人类不过是地球的过客,我没死过,我不知道人死后会不会永生,如果有的话,那就让我的灵魂永生吧。"  相似文献   

12.
<正>胡杨,沙漠,荒原,孤烟,落日,黄羊。沧海桑田,当曾经的古海成为如今的西部荒原,苍凉成为主色调。尽管这是个传说——"生而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但却让很多人坚信不疑。在一片茫茫中,能坚守住信仰的,才能成为英雄。1生活的神奇,在于多彩。蓝天白云、红叶褐干,远离霓虹和尘嚣,去荒原朝圣,不再膜拜铜臭,向荒原的守护者们深深鞠躬,心里的污浊一扫而空。2这胡杨,像极了中国的农民,在贫瘠中自得其乐,在匮乏中默默耕耘。如果你不接近他们,他们总是不起眼的,但靠近之后,你会惊叹他们的伟大!伊甸园的欢乐是无人能拒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伊甸园,他们甘愿于此。  相似文献   

13.
<正>胡杨,沙漠,荒原,孤烟,落日,黄羊。沧海桑田,当曾经的古海成为如今的西部荒原,苍凉成为主色调。尽管这是个传说——"生而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但却让很多人坚信不疑。在一片茫茫中,能坚守住信仰的,才能成为英雄。1生活的神奇,在于多彩。蓝天白云、红叶褐干,远离霓虹和尘嚣,去荒原朝圣,不再膜拜铜臭,向荒原的守护者们深深鞠躬,心里的污浊一扫而空。2这胡杨,像极了中国的农民,在贫瘠中自得其乐,在匮乏中默默耕耘。如果你不接近他们,他们总是不起眼的,但靠近之后,你会惊叹他们的伟大!伊甸园的欢乐是无人能拒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伊甸园,他们甘愿于此。  相似文献   

14.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4,(15):24-24
医院工作让我认识到,再也没有比死,这样一个使人的一切从有变无的过程,更让人无望了,人们常对死后的世界抱有一厢情愿的浪漫想象,以为逝者到了天国,住在月亮上守护在世的人。事实上,我在医院看到的死并不浪漫,从死的那刻起,人的肉体就开始腐化,一切变得荡然无存。正因为生命的终点如此残忍,所以,何生之年,人们才会积聚所有能量,不顾一切,疯狂去爱。  相似文献   

15.
鬼、魂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鬼、魂观念在先秦时期有较大社会影响,礼仪、祭典、习俗等皆与之关系密切。鬼观念滥觞于新旧石器时代之际出现的埋葬习俗,《山海经》的时代,人们或将形态怪异而令人惊骇者称为"鬼"。《礼记·祭法》所谓"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之说表明,唐、虞、夏、商、周五代将死去者称为"鬼",可见人死为鬼的观念应当出现得很早。关于"鬼"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墟甲骨卜辞。甲骨文"鬼"字是对于祭尸礼的"尸"的形象摹画。春秋时期尸礼渐废而鬼事兴。魂之观念的出现远后于鬼,春秋战国之际才开始出现"魂气"、"魂魄"之类说法。直到战国晚期,魂观念才真正摆脱物质性因素的羁绊。  相似文献   

16.
1967年8月6日,许世友在南京的家被“造反派”抄了。局势如此严峻,许世友心急如焚。他嘴里不停地念叨:“三国英雄没有好下场,死的死伤的伤!”“我活着是毛主席的人,死了是毛主席的鬼!”  相似文献   

17.
且读王小波     
初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死。他死在1997 年,死后,他的夫人写了一篇悼文,称他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说他的生命像樱花,说他带给了她幸福的二十年。我很好奇,便问母亲:“王小波是谁?”母亲连连摆手:“那个人的书你看不懂的。”我那  相似文献   

18.
洪水潮天后,天地混沌,阴阳不分,人和鬼也混在一起,谁也分不出来。那时,人少鬼多,人受尽了鬼的害:人养牛,鬼吃牛;人养羊,鬼吃羊;人种庄稼鬼糟踏;人苦了养着鬼,鬼还拼命害人,使人生病生灾,弄得人们简直活不下去了。这时候,彝家出了个英雄,名叫阿巴刹,有些地方又叫卓巴波,意思是射箭英雄。阿巴刹的爹爹被鬼害死了,他决心要杀掉鬼,为阿爹报仇,就告别了阿妈出外学本事。他在外三年,学了很多本事,要回家了。路上,他结识了一个年青人,(口款)起来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他们都崇尚理性,反对世俗迷信。吕坤继承了这一理性主义的传统,对传统的世俗迷信进行了批判。一对鬼神迷信的批判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的一种生命循环的生物运动。但对古人来说,由于他们不懂得这种生命新陈代谢的运动规律,往往把生死现象看得十分神秘莫测,由此产生了鬼神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东晋时期寻阳陶侃家族的历程。以陶称之死为分界 ,陶氏在东晋经历了从武到文、从军功走向隐逸的变迁。东晋初期南土将领与侨姓士族矛盾重重 ,陶侃因受侨姓士族排挤曾“潜有异志”。陶侃死后 ,陶称被诛 ,陶氏深受打击。此后以陶范为代表的陶氏后人曾努力想进入东晋主流社会 ,但由于出身关系而遭排挤 ,最终衰落。至东晋后期 ,陶氏以隐逸人物闻于史。陶潜和陶延寿在晋宋之际有振作的迹象 ,但侨人政治的现实使他们最终失望。在东晋侨人政治的传统下 ,陶氏的历程对于南方寒族来说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