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学者认为,间谍鼻祖是公元前10世纪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女人,事实上,中国在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末就出现了间谍,其名字叫伊尹。间谍出现这么早,间谍工具自然不会落后,其中有四种为国际情报界人士瞩目.可谓间谍史上“四大发明”。  相似文献   

2.
杨凤明 《丝绸之路》2011,(16):121-123
"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事业爱好者的非学术性团体。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友"诞生在19世纪的欧洲。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博物馆之友"组织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以甘肃省"博物馆之友"为例,探讨其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美贤 《东南文化》2011,(5):109-118
文化创意为近年来发达国家地区竞相发展的经济力,我国台湾在地方政府的鼓励扶持下,利用文化创造活力强、文物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果突出,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具有台湾地区博物馆发展文创产业指标的地位。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精心设计展览内涵、向社会开放文物数字资源、培养民众美学素养等方式,吸引并固定了一大批观众;同时还积极开拓商机,征求厂商合作开发文物衍生商品,并结合典藏文物特色设计餐饮空间,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可观的产值和显著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雪 《四川文物》2022,(5):113-120
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博物馆发展呈现出与观众需求、社会资源深度融合的趋势。在多元与包容的文化背景下,牵手新技术与新业态的“博物馆+”模式成为推动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驱动力。在陈列展览方面,博物馆与时尚业态的跨界合作成为一个热点现象。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奢侈品牌选择联合举办展览,从初期伴随着质疑的大胆探索到以文化为纽带的展览呈现,博物馆延伸出更多的文化供给形态。时尚业态的引入促进了博物馆传统展览模式的创新发展与固有形象的转变。在遵循以文化为导向,主题内容为先的原则下,博物馆与奢侈品牌的展览合作实现了双赢。二者的跨界融合建立起古典与时尚、历史与当下、文化与艺术的沟通桥梁,为公众带来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5.
尹凯 《东南文化》2024,(1):131-137+191-192
2022年8月24日,博物馆的最新定义在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全体大会上正式通过。无论是历经坎坷的修订过程,还是新鲜出炉的定义本身,都已经并将持续在博物馆世界内外引发广泛热议。博物馆新定义巧妙处理了困扰博物馆已久的张力关系,并最终在定义文本中达成了巧妙的平衡。具体而言,“两段式表达”巧妙处理了必选与备选、普遍与多样的关系;一改三年前的激进姿态而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着对潜在变革的预测与引领;首次写进定义的伦理与专业以一种互补关系服务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与其说博物馆新定义是各方妥协的产物,毋宁说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方对“何为博物馆”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无论人类以前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尘烟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博物馆里的每一件“物”都是人类文明的物化形式,是历史记忆的物质体现,  相似文献   

7.
杨瑾 《东南文化》2018,(2):98-104
女性题材的展览主要分为女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综合类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旨在以"物"为媒介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与公众一起讨论有关女性的话题,甚至包括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现象或问题。博物馆以女性为题材,组织展览和教育活动,关注、探讨并传播女性文化,一方面反映出博物馆关注并回应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并贡献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现实,发挥博物馆作为时代潮流倡导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另一方面,女性观众数量增多,参观需求多元化且女性广泛参与博物馆事务,对博物馆展览理念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博物馆的女性主题展览也存在数量少、展览和诠释活动中对女性价值和意义挖掘不够等问题,需要在理念和实践上进一步改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山西博物院"‘时光飞船’博物馆进校园"项目为样本,从教学对象、内容、方式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文化遗产教育应当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行知教育,并提出应将博物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用学校的课程标准来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武瑛 《丝绸之路》2014,(6):65-66
北周钱币“永通万国”因存世量不多而弥显珍贵。固原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12枚“永通万国”钱币,通过观察及分析保存状况,借鉴其他青铜器保护修复的操作方法与材料,对其进行了科学保护性处理,从而强化了其观赏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作了分析,并从七三一陈列馆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探索发展旅游业的对策等角度,对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发展予以浅显思考,以期谋求博物馆长远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尤其是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体的选择看似随机,但汇聚在一起就成为趋势性的流动,偶然性的某个随机事件就会被网络急速放大,最终演变为城市流量。突然火爆的“淄博烧烤”给当地带来了流量,淄博的博物馆作为城市社会系统的子系统,通过高效的客流管理、周密的观众服务、完备的传媒矩阵、丰富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等确定性的行为策略来积极应对这种偶然性事件引起的城市流量的变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邯郸市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有关号召,于2010年推出了"大篷车"博物馆,设计制作了30块展板的流动展览,首先在邯郸周边各县的中小学校做巡回展出,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参加"大篷车"博物馆下乡巡展活动的工作实际谈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伴随人们对文化教育方面关注度的提升,国内博物馆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博物馆除了保存历史文物的作用外,还具有教学功能。在当下,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许多博物馆建馆历史较长,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类别,这就使其可以满足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需要,尤其是为青少年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进而帮助青少年提升知识储存量。随着博物馆教育被社会所认可,博物馆教学层次也得到了相对优化,进而教育模式也变得越发科学化,博物馆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文章针对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培训工作进行探究,剖析其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提出两点提升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影响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叶蓉 《文物天地》2022,(S1):87-91
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儿童教育,倡导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在“双减”背景下,作为“非正式教育”主要场域的博物馆应肩负重任和使命,迎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江西省博物馆推出“江小博童萌汇”儿童博物馆计划,推出首个儿童教育展览“寻·虎——小鸟虎儿童主题展”,探索综合性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创新路径和方法,建构儿童之间的联结,让博物馆儿童教育走进校园、走近每一位孩子身边,引导其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让“博物馆陪伴孩子成长”成为新时尚、新常态。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融入博物馆开展的研学课程实践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先是阐述了博物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五育”并举和博物馆教育理论进行概念解析,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探讨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施与评价的策略,以期为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新的教育政策下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面临的契机和挑战,进一步剖析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并提出了开发具有“公众参与”特征的分众教育活动,探索专业的馆校教育合作体系,以促进“博物馆+”跨界融合提升文化产品的教育附加值,以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实现协同教育的互补共进等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博物馆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和实践推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引入了生态博物馆概念之后,开辟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展示的新模式,并逐渐辐射到以特定社区为空间载体的“族群”文化保护中。事实上,生态博物馆在各地的建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方针是:兼顾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学习历史、探索世界,很多博物馆致力于研究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文章以苏州碑刻博物馆为例,介绍了馆方利用网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提供讲解服务以及多类型的体验式社教活动,充分利用馆藏资源,让参观者深入了解馆藏文物,让文物“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章敏行 《中华遗产》2009,(1):118-133
因为有三峡大坝工程,才有三峡文物的抢救,也才有了修建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最初由头。这是惟一一座处在外省却冠以“中国”二字的博物馆,足见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鸟兽尊、虎钮錞于、景云碑、乌杨阙不过是其万千珍宝之一沙,却足以令我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巴渝文化之风。  相似文献   

20.
苏义媛 《文博》2020,(1):97-103
本文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角度入手,以云南省博物馆青铜文化展《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的文物说明牌英译为例,探讨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文物英译质量,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