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0月18日,中国当代电影大师,著名导演——谢晋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旅程,永远告别了他毕生钟爱并为之不倦奋斗的电影事业,永远离开了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离开了他的亲朋好友和无数崇拜他的影迷们,在他的家乡溘然长逝。有人评论说:谢晋的辞世,是一个电影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湘西张家界,山美、水美、人亦美,是中国当代最为热闹的旅游景点之一。张家界有座芙蓉镇,早些年因大导演谢晋在那儿拍了部红遍中国的影片《芙蓉镇》,一时名扬四海,引得八方游客纷涌而至。那街、那石、那水、那人和那别具一格的纪念品,无不处处包含着浓郁的湘西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心思神想……湘西风情录──芙蓉镇见闻@徐智明 @吴小铁  相似文献   

3.
1986年,大导演谢晋带着刘晓庆和姜文来到一个有着千年土司统治历史的古村落——湘西永顺王村,在这里完成了《芙蓉镇》的拍摄,这个古镇也因《芙蓉镇》声名鹊起,并更名芙蓉镇.渐渐,人们只知道这个古村因为拍摄《芙蓉镇》也有名,却不知大导演谢晋为何选在这里拍摄《芙蓉镇》. 王村,意为“王者之城”.土家族在这里发源、统一、建都、发展、颓败、消亡,被考古专家誉为“土家之源,土王之都”.土司王朝在此存在了818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少数民族王朝.来到这里,你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它能看到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也能让你听到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  相似文献   

4.
雷虎 《旅游纵览》2012,(10):44-49
<正>说起湘西,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便是联想起芙蓉镇和凤凰县,前者因为谢晋的电影而得名,后者因为沈从文的小说而走红。当朋友邀请我去湘西游玩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把电影拷进手机,把小说塞进背包:在游玩湘西时随时让我的视角和大师们的做对比。  相似文献   

5.
2008年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在浙江上虞逝世。《天云山传奇》这部在今天看来较普通的电影,却是谢晋在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拍摄的,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讲述了影片拍摄前后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6.
2008年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在浙江上虞逝世。《天云山传奇》这部在今天看来较普通的电影,却是谢晋在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拍摄的,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讲述了影片拍摄前后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7.
面孔     
《南方人物周刊》2008,(32):10-11
聚光灯针锋相对娱乐圈的"大嘴"宋祖德又放炮了。电影大师谢晋刚刚离开人世不久,他就在博客发表文章,称谢导死于嫖娼,并与刘晓庆有一个私生子。10月28日,广电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司长任谦向宋祖德提出公开批评,任谦表示,"我们正在跟广东省局和广  相似文献   

8.
枪卫人民笔写警察(上)──我的文张武弛之道王仲刚电影《伏虎铁鹰》正陆续在全国上映。凡是放映过的地方,我实实在在地“风光”起来,成了新闻界朋友们争相报道评论的对象。在广州华南影都首映式上,大导演、名演员、女明星都在,记者却冷落了他们,围着我问长问短;河...  相似文献   

9.
谢晋,著名电影导演,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48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1992年成立上海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1993年任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校长,1995年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 1998年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执导《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鸦片战争》等影片,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相似文献   

10.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4,(16):28-28
我很荣幸被大家认为“带了歪路”,要不然就是张三李四,谁都有可能的。中国电影那么大,我一个人带不动它,那时候中国电影市场就是到那个点上了。也不能说今天徐峥把中国电影带上歪路。  相似文献   

11.
郭亮,与南坪、罗姐寨在海拔1700米的太行山深处,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最初闻名是出于谢晋导演的一部电影《清凉寺的钟声》,后来郭达、潘长江在这里拍摄了中国版"虎口脱险"——《举起手来》。但对于我们来说,它的诱惑可不止这些,开凿在万仞峭壁上的挂壁公路,是对驾车族的巨大诱惑,而一场意料之外的大雪,更让我们体会了雪地自驾的惊险与乐趣。  相似文献   

12.
1978年,旅美作家张爱玲以国民党女谍报员郑苹如遭汪伪汉奸、特务头目丁默?陷害事件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色·戒》。如今,大导演李安又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引起了影迷们的极大关注。电影《色·戒》还未上映,便已炒得沸沸扬扬,张爱玲的原著小说也让很多读者回过头来再去品读。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     
《贵阳文史》2012,(1):17
1976年"四人帮"粉碎之后,政治上、经济上的拨乱反正,中国文艺的春天来到了,被禁锢的戏剧、电影重新与观众见面,电影创作又迎来了新的春天。通常把1976年——1989年称为中国电影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而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内地2号富豪:又一夜之间变为囚徒,如此戏剧性的故事到底说明了什么?当然,“赌命富豪”杨斌自己是这出剧的主角也是最大导演。但,是谁又帮着演了这出剧呢?  相似文献   

15.
文珍 《南方人物周刊》2012,(19):102-102
这真是中国电影最好也最坏的时代,纯粹的作家电影也能进院线了。可惜刚好赶上饭点,整个放映厅加上我总共只有3人。  相似文献   

16.
燕毅 《文史精华》2012,(6):54-60,1
文革中的1967年到1973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顺口溜编得朗朗上口.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7.
电影诞生是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开辟了利用动态的光和影记载人类历史的先河.回眸中国电影史,龙江电影也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漫漫历程,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不断探索开拓,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追溯龙江电影发展的轨迹,对于纪念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张绍甫 《文史月刊》2013,(12):45-48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市区,曾利用英美商人开设的“大华”、“光陆”两家首轮电影院,放映有鲜明政治意图的日本电影,以毒化中国人民,为时达两年左右。我一度在日本人办的“中华电影公司”工作,被派去接收“光陆”,开办“文化馆”。又曾协助“大华”做翻译工作。所以这一时期日本人利用电影毒化中国人民的事实,我是亲自见闻的。  相似文献   

19.
柳杨 《神州》2012,(11):223-223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产量共有500多部,是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的又一个丰收之年。但是从电影质量出发,基本找不出特别有新意且能代表中国市场的诚意之作。岁末《金陵十三钗》的出现,着实让观众眼前一亮。特别是在影像表达上,有一种久违的视觉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部根据享誉世界文坛的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举成为年度票房冠军。整部电影从第一镜开始到最后一个镜头,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神州》2011,(3)
《我叫刘跃进》是个有精神和营养的电影,和别人的电影不同。不是某一种类型,幽默、特别快、很好看,与众不同。——曾经打造过中国首部作家电影《我叫刘跃进》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