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感隐喻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使用中,它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明显的认知性。通感隐喻的认知实现主要依靠意象图式和隐喻模式。  相似文献   

2.
邓良春 《丝绸之路》2009,(22):88-91
本文旨在引入认知模式理论来阐释汉诗赏析及其翻译,通过剖析该诗的意象图式、隐喻、转喻认知模式,探讨认知模式下诗歌翻译技巧。另外,认知模式对诗歌意境推理过程具有制约作用,翻译中要考虑到译诗整体的模式建构。  相似文献   

3.
韩春晖  方红  王晓丽 《神州》2013,(24):154-154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隐喻相关论文的翻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因此。我们在翻译隐喻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保留源语喻体和喻义,将隐喻转换成明喻,保留源语喻体并加注释,保留源语喻义而舍弃其喻体。这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以尤为重要,因此掌握一些隐喻翻译的技巧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4.
隐喻认知与英汉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红霞 《攀登》2008,27(5):148-150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模式。它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隐喻是理解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了解英汉语言中隐喻的不同特点,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学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隐喻和转喻是符号学中重要的概念,最初被视为语言装饰的手段,后来人们认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文化形成了隐喻和转喻,各种不同的隐喻和转喻被赋予鲜明的文化特征。《左传》中就有很多隐喻和转喻现象,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辞令中的委婉语。委婉语通过隐喻和转喻方式形成,主要目的是为了避讳和求雅。  相似文献   

6.
张莉 《文史博览》2013,(4):39-41
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需要认知语境的介入,就是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以译者为中心,译者在最佳关联原则的引导下去建构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语境,并以各种明示手段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原文的言外之意。同时,言外之意的翻译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建构言外之意翻译的语境建构认知模型,包含六个心智空间,关联和推理贯穿整个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翻译理论,但能对翻译活动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指导。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交际理论;根据关联理论,翻译可以看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显示出与翻译有着良好的兼容性,它能从本体论的角度解释翻译这一复杂的组码/解码过程。由于关联理论与隐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动态的方式分析、探讨了关联理论对隐喻翻译的启示性和指导性,力图为隐喻翻译提供更完善的方法论的理论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8.
英语复合词语义及其构建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复合词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自由词素的组合并不是任意的,其背后存在着深刻的认知理据。本文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隐喻与转喻等认知机制来解释英语复合词的认知语义范畴及其构建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隐喻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人们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与复杂状况,因而隐喻思维广泛应用于政治实践,为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同样也为制定某种政策或采取某项行动制造舆论。文章结合具体的事例,揭示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李倩  张超峰 《沧桑》2009,(1):137-138
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水准的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为了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译者应充分考虑源语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一。本文以斯珀伯和威尔逊“关联理论”为指导,简要探讨了该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隐喻理解已经超越了修辞学层面,被视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手段。在同一个社会中,语言、文化和隐喻思维不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一个整体。在英汉民族文化心理下,对英、汉语中动物的词汇隐喻进行个例分析,以探求英汉隐喻思维的走向。从而,更好的理解隐喻思维和使用英汉中词汇隐喻。  相似文献   

12.
陈华胜 《神州民俗》2009,(10):104-105,115
对圣诞歌曲语言进行认知阐释有助于了解圣诞歌曲语言的生成特点。本文就代表着圣诞歌曲的《平安夜》和《铃儿叮当响》两首歌曲语言从意象图式、隐喻和互动观三个认知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郑婉薇 《神州》2012,(18):112-113,117
简介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西方的隐喻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大约公元前300年),他在其经典名著《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表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  相似文献   

14.
汪涵 《神州》2011,(2X):58-59
概念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词汇习得方面。本文正是一次英语词汇教学改革实证性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基于概念隐喻的词汇教学优干传统词汇教学,从而使得概念隐喻理论价值得以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Frame Semantics     
张冬楠  王朝培 《神州》2012,(29):241-241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认知语义学又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义学的联系,框架语义学的由来和相关概念,以及框架语义学理论在应用上取得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周蒙 《神州》2014,(11):126+128
认知语言学研究所探讨的隐喻主要集中在语言隐喻,而较少涉及到非语言隐喻或多模态隐喻。本文通过阐述多模态隐喻的定义、研究现状及意义,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许愿 《神州》2012,(26):142-143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人类认知的不断进步。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借助原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机制及相关理论,对汉语动词"起"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过程及其语义延伸机制进行剖析,旨在系统地探讨分析多义形成的认知机制及多义词相关义项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李秀荣 《沧桑》2009,(4):214-215
本文介绍了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隐喻认知对词义发展的作用。指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隐喻意义和隐喻扩展义的教学,和重视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马子敬  张洁 《神州》2013,(3):44-44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认知的思维方式。在标志设计中,隐喻为设计思维创想与表达提供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可以拓展创意思维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带来多种途径和方法,而且也能创新出新的图形视觉语言。本文对隐喻在标志设计用的应用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何光强  宋秀琚 《人文地理》2014,29(2):113-122
地缘政治分析离不开地图。在全球地缘政治分析中,作为世界地图基本空间框架的地图投影通过变形为人们架起了一座"认知的桥梁"--一种空间认知的视角,包括结构、中心方位、距离和面积四种认知。它们在人脑中组合成世界意象地图,为全球地缘政治分析营造了一个多维的空间思维条件。世界观念研究、地缘动态研究,地区研究和全球性问题研究都离不开全球地图投影。总之,地图投影对于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