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阳地区的戏曲活动早在十一世纪初年就有了修建舞台的记载,宋景德二年(1005年)在万荣县桥上村修建了"舞厅",以后又在平阳各地陆续兴修了许多舞台。根据当时文物的发现证明,在金、元时期建立的舞台更加增多,可知金、元杂剧在平阳地区的广大乡村与城镇中普遍地流行,演出活动颇为频繁。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4,(2)
常苏民,山西省长治市人,1910年3月出生,祖父经商,父亲教书,且都爱地方戏曲——上党梆子,并都能自拉自唱。其父曾在群众自娱的自乐班中任班主。邻居为乐户(吹鼓手)世家,对门关帝庙每逢庙会等常有上党梆子戏曲演出,所以,常苏民从小就受到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的熏陶,七八岁就会操月琴、拉二胡随大伙演奏了。  相似文献   

3.
宋金杂剧的流行以及城市中瓦舍勾栏的存在为中国戏曲的成熟提供了必要条件。元杂剧的诞生标志着一种独立的综合艺术门类站上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以训练水军为初衷的宫廷水上演出活动也更具仪式性,更为繁复与斑斓。戏曲只出现在明代之后的水上演出活动中。而承载宫廷水上演乐的演出空间,多为水边戏台与舟船,具有独特的观演关系。清代的宫廷水上戏台,一直留存至今,对民间演剧演出形式影响深远。也为今天宫廷史、戏曲史、剧场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文献、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戏剧样式。笔者从西域宗教戏、西域歌舞以及元代社会状况入手探究元杂剧兴盛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魏远征 《古籍研究》2003,(3):111-114
王国维从1907到1913年期间,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研究,他既接受了西方美学的新观点,又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治学的方法,对中国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源流、演变、分期、学艺术特征以及社会功能作了系统的研究,前后写了《曲录》、《戏曲考源》、《录鬼薄校注》、《录曲  相似文献   

6.
<正>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国的戏曲班子为了生活也为了艺术,带着行李、行头,在一个沿河城镇演出结束后,又乘船赶到另一个城镇演出。就这样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演过去,其行话叫"跑码头"。所以,中国戏曲传播向来有"水路传播"之说。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大动脉,沿线城镇最为众多、最为繁华,正是戏班子"跑码头"的最佳场所。它促进了古代戏曲的南北交融,提供了戏曲繁荣的物质基础,奠定了大运河沿岸"百花齐放"的戏曲面貌。在大运河文化血脉的滋养下,更产生了中国的国剧——京剧。而江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谓"宴戏",是指宫廷宴饮中的戏曲演出。明代的宫廷宴饮中已出现戏曲身影,然至清代始现"宴戏(剧)"一词,宫廷宴饮中才真正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地承应完整的戏曲演出,并有大量专为宴饮而创作的剧本。作者以《昇平署档案集成》、《清会典》、《清实录》等档案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宴戏剧本开展研究,讨论清宫宴戏与礼仪的关系,厘清宴戏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现清宫宴戏之概貌,从而反观清宫戏曲演出的盛衰嬗变。  相似文献   

8.
宋元戏曲若干问题试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角觗俳优,史有所载:参军戏弄,体繁叶茂宋元杂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研究部分。建同以来,宋元时期戏曲文物大批发现,使有关问题越来越得以明确的解释关于宋元时期的演出场所、民间戏曲的演出形式以及杂剧传播中的有关问题,过去虽有所论述,但尚须进一步讨论。本文试就近些年发现的戏曲文物结合史料对以上问题进行浅芜的探讨文中难免有谬误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一宋元时期的演出场所宋元时期的演出场所已日趋固定化。总的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以汴梁、临安等都市  相似文献   

9.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成书于明末的世情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记载了明末时期一些戏曲的流传与演出情况。其中,有的剧目如《五子登科记》等,未被任何戏曲目录学著作所著录。从《醒世姻缘传》所记载的这些戏曲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戏曲的流传与演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0.
“唱戏的时候,为啥演员总从左边上场,右边离开呢?”对戏曲初生兴趣的朋友,总有许多疑问。想解释清楚传统戏曲演出左上右下的规矩。  相似文献   

11.
曹运福 《神州》2020,(5):57-57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戏曲表演的过程中,要想为观众展示出更加良好的形象,必须要对演出的样式进行巧妙的构思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传统戏曲赋予全新的生命活力。本文通过分析戏曲导演对演出样式的指导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为戏曲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雪里红 《收藏家》2004,(4):28-32
戏曲图案文物始见于宋代杂剧绢画。元代戏曲壁画及元墓中出土了不少戏曲人物浮雕;明代随着戏曲艺术的复兴,各种以戏曲演出场景为内容的插图版画、陶瓷、木雕等大量出现。清代由于徽班进京,地方戏的兴起及18世纪40年代前后京剧的形成,都极大的影响了民间画师创作这一题材的兴趣。清代戏曲图案陶瓷笔者以为从戏衣装束、人物造型及绘画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欣赏戏曲演出是人们的一种文化生活需求。虽然电视里有戏曲栏目剧场里有戏曲演出但从欣赏者的审美感觉上来讲.仍有不足之处。最恼人的还属扩音器里传出的说唱之声不仅失真而且震耳欲聋。本来想得到艺术的享受却平添了几多烦恼。可能剧场的工作人员低估了演员的功力生怕取消了扩音器威者把音量定小一些观众就会什么也听不见。其实演员的唱念功夫本是无可非议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坐落在天津市老城厢古楼南侧的原广东会馆大院内的大戏楼是一座古典式剧场。它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那时正是我国的戏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忠臣义上,又有多少罪臣孽子,恐怕很难确切统计。但时人好以“十”数为显而计,就象当今有“十佳青年”、“十佳影视明星”计数一样,人们归纳出“历史上的十大罪臣”。一般公认的这“十大罪臣”依时序排列为:春秋时的庆父、秦代的赵高、东汉的梁冀、董卓,唐代的来俊臣、李林甫,北宋的秦桧,明代的严嵩、魏忠贤,最后是清代的和神。综观这“十大罪臣”,为祸作歹之劣迹“各有千秋”,但其中有一点却系多人共有,那就是聚敛搜括民脂民膏,欲心难厌,欲壑难填。比如东汉大臣梁冀,专横朝政近20年,掠夺的财产相当全国半年…  相似文献   

15.
明代著名藏书家毛晋编选的大型戏曲作品集《六十种曲》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选集之一。该集选收元杂剧1种,南戏5种、明传奇54种(其中汤显祖《还魂记》除原作外又兼收了硕园的改订本)。其文字规模之大约为臧晋叔选编的《元曲选》的四倍多。其所选剧本,或以前未见刊本,或取前刊优善之本,故对保存戏曲作品颇有贡献,历来为戏曲研究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所重视,认为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六十种曲》编刻于明末清初。原刻本10种集为一套,计分六套。各套标有汲古阁"绣刻演剧十种",前后分六次陆续刊行…  相似文献   

16.
李利 《神州》2014,(5):33-34
元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数字"三",这包括以"三"标目的剧本名称和与"三"相关剧本结构以及带有"三"这一数字的戏剧语言。这一现象的产生既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戏剧小说等通俗叙事文学早期的文学特性相关,还与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和演出要求密不可分。这一现象既是对以前传统文化和民俗的继承和发展,也影响着后来长篇小说中此种结构模式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文化的繁荣,尤其是戏曲文化的兴盛,是《红楼梦》改编与演出的前提之一。清代《红楼梦》戏曲的改编与演出以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主,北京与扬州是道光之前戏曲文化的中心。从现有资料可知,《红楼梦》传奇的改编与昆剧的演出主要以这两地为主。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江南文化中心,光绪年间《红楼梦》昆剧在上海上演。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清代《红楼梦》粤剧《黛玉葬花》等文词雅训,对"鄙俚"的粤剧影响深远,粤剧红楼戏在思想内容、方言使用上有明显的岭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梁晓菲 《沧桑》2008,(1):218-219
山西拥有久远而丰富的文化遗存,乐舞传统源远流长。金元时期山西经济发达,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作家群体蔚为大观,演员、群众的深厚条件,使山西在元代奇迹般地孕育出元杂剧并得以迅速发展。戏曲在此得以丰满、富丽,扎下了深深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孙桂芸 《沧桑》2008,(1):38-39
明清时期,因晋商的推动,山西戏曲演出非常盛行,以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梆子最为著名,传播广远,并且对华北地区的其他地方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促成了明清及近代戏曲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李晓倩 《神州》2014,(7):98-101
<正>1月20日晚,"山东省梅花奖艺术团送戏进西王迎春晚会"在邹平西王村隆重举行,被誉为"中国花脸第一人"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裘派花脸孟广禄老师带着《黄鹤楼》《霸王别姬》等经典节目来到邹平和济南演出。记者非常荣幸地采访到孟广禄老师,跟我们聊了他对国粹戏曲发展状况的一些看法以及他个人的情况。"国粹进地方演出不仅是发扬更是培养观众"见孟广禄老师还是第一次,我们在演出大厅看着台上的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