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不退休”的邵逸夫,还是在2011年岁末最后一天退休了。104岁的世纪老人,终于卸下所有职务,成为名副其实的“逸夫”。这是华人世界里很难超越的传奇人物:由他创办的邵氏兄弟公司,迄今出品影片超过一千部:他退休离任的香港厂‘播电视有限公司(TVB),在香港历次收视火战中屹立不倒,制作节目行销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华语影视名人,或多或少都跟邵逸大这个躬字发生联系:由他创办,以他名字命名的“邵逸大奖”,有东方诺贝尔的美誉;热心慈善公益的他,迄今已经向内地教育捐助超过33亿港元;在内地人小学校,随处町见“逸夫楼”:为表彰邵逸人对内地教育科技事业的页献,中国政府将一颗1990年发现的行拦命名为“邵逸火星”……  相似文献   

2.
黄家禧透露,邵逸夫现在十分健康。他最近一次见到邵逸夫,是上周去邵逸夫的家中。轮椅上的邵逸夫需要戴着助听器跟他讲话。那天他们微笑着打招呼,邵逸夫习惯性地冲他挥了挥手。如今在家的邵逸夫,每天必看TVB,今年所有的自制剧,他一集不落,全部看过。方逸华每周会带他进城喝两次茶。  相似文献   

3.
25岁的张楚寒(化名)是上海某报的娱乐记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名"狗仔"。他2003年进入媒体,但对于只有三四年"狗仔"史的内地传媒而言,他却是这一行的元老。张自豪地说,我见证了中国内地的"狗仔"发展史。张大学学的专业是历史,进入媒体后主要做文字记者,为了做一名合格的"狗仔",他自学了摄影,对自己现在的摄影水平,他很自信。2003年初,实习记者张楚寒服务的这  相似文献   

4.
内地观众认识他,多是通过"锵锵三人行",但他的"身份",显然远远不止窦文涛身旁那个侃侃而谈的"知道分子"  相似文献   

5.
在节目现场,胡一虎总是大声说"谢谢电视机前的全球华人",他努力提醒我们,凤凰是一个跨越狭隘地理观念的电视台,更是一个沟通全世界华人的桥梁。而他自己,也是两岸三地传媒人的一个典范——他来自台湾,供职于香港媒体,却常常出现在内地的节目现场。  相似文献   

6.
我的堂兄张清溱是一位把大半生献给了新疆建设事业的水利水电专家。在我们叔伯弟兄中,他行三,故我以三哥称之。1940年,他去西北前,曾回过故乡南阳;但那时我还年幼,记忆十分模糊。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来内地出差,我们在郑州见了面。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只要路过郑州就必定要来看我,我也曾因公两次去乌鲁木齐,平时则书信来往不断。  相似文献   

7.
他是"中国首席变性手术大师",他成功完成了人体的性别重塑,却在人道和伦理的天平上挣扎;他是整容界的"刀客",女人身体在他眼里只是材料;他带给人美丽,自己内心却千疮百孔……如今他说:"我比任何时候都相信真爱。"  相似文献   

8.
孙海芳 《丝绸之路》2013,(11):24-34
3月15日,《丝绸之路》杂志社冯玉雷社长告知叶舒宪老师抵达兰州的消息。兰州大学逸夫楼,我到来时,专题报告已接近尾声,挤进会议室,熟悉的声音远远传来,久违的气场。话题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叶老师说"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梦,梦是个人的神话",讲及文明起源的三要素,文字、城市与青铜器。从神话的信仰到文化的认同,认为文明的动力与核心价值的形成以玉为神,以玉为德,话语中涉及齐家玉,谈到的甘肃境内出土的"静宁七宝",是后来交往中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王梦悦 《文史精华》2010,(11):12-18
1951年至1980年,29年中,内地的"天灾人祸",与香港的经济差距,迫使大量内地居民从广东非法进入香港,最终汇聚成震惊中央的逃港风潮。对此,邓小平沉静而理性地说:"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回顾历史,作为普通人,曾经为了生存而作出痛楚抉择;作为决策者,曾经为了人民幸福做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0.
张华腾 《文博》2010,(1):34-38
袁世凯自号"洹上渔翁",洹上渔翁垂钓照是他养疴彰德洹上村时所拍摄的照片,照片刊登在《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宣统三年五月二十二日,1911年6月20日)。照片流行百余来,人们对照片的解读却是错误的解读。本文根据距离照片拍摄时间最近的文献——沈祖宪、吴闿生的《容阉弟子记》和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的《洹上私乘》,考证出照片中的按蓑戴笠的渔翁不是袁世凯,而是袁世凯的三哥袁世廉。当年刊登这幅照片的《东方杂志》的文字说明是错误的。袁世凯洹上渔翁垂钓照不是这一幅,而是另外一幅他的独照。  相似文献   

11.
正按说我与许家屯先生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恐怕我的名字他也早就忘记了。那时他是江苏的"土皇帝",而我不过是他治下的一介书生,而且又是草民之中的第九等——属于所谓"臭老九"阶层。然而我确实有几件事与他有些瓜葛,今天看来,还是蛮有讽喻意味的呢。说他是"土皇帝",第一因为江苏有几位共产党的老领导如刘顺元、惠裕宇等曾进京向中央告他在江苏拉帮结派、搞"独立王国",颇有些"土皇帝"的做派,而且敝人还与此案有些关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杨伯达在20世纪80年代曾设想在丝绸之路之前应有一条和田玉输入内地的"玉石之路",后又称之为"昆山玉路".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玉门关",来历与和田玉的东输入有关,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怀疑[1].  相似文献   

13.
正加多也有人私下里叫他"汉族人加多""张加多",先说说这个特别的名字。我问他,这个名字是谁给您起的?加多心不在焉地说,名字是他自己"随便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涵义。这主要是因为"加多"这两个字,单纯从藏文字面理解起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辽远高阔"之意,仿佛说的是加多常年生活的这片区域,也就是世界屋脊、藏北的羌塘高原;还有一个含义可理解为"生活在高地上的汉族人"或"汉族人在高原",那指向就更明  相似文献   

14.
成家 《文史天地》2010,(5):25-28
<正>这位年过百岁的香港影视大亨,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他被尊为香港娱乐圈教父,是富豪榜常客与慈善大家。执掌电影帝国的大亨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其父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邵逸夫排行第六。邵逸夫的父亲是个十分精明的商人,看中了初兴于上海的电影业,于是来到上海,成立  相似文献   

15.
正人物简介邵逸夫,1907年生,祖籍宁波,生于上海,在家中排行老六。创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香港无线电视台(即TVB),打造出一个影视帝国,在香港被尊称为"六叔"。他热心慈善,资助的教育及医疗项目遍布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6.
1992年9月28日,中共著名政治理论家、被誉为党内"四大笔杆子"之首的胡乔木与世长辞,享年80岁。而就在这年的7月份,他在病床上还对陪伴了他50余年的老伴谷羽说:"我要活到90岁。"胡乔木29岁到毛泽东身边任秘书,从领袖助手到"党内一支笔",再到"新闻大管家",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宦海沉浮?除了新华社的千字文简历,外界所知甚少。  相似文献   

17.
正1946年,我出生在昌都地区洛宗(今洛隆县城关),属狗,今年71岁了。现在想起来我家可能是城针上的平民家庭,家里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反正我上学的时候可以说是大家不识一个,也没有什么上学的概念。那时候(1960年)西藏自治区还没有成立,我们那个地方之前叫洛宗解放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是他们安排我到内地去学习的。找我妈妈动员我去上学的人是"筹委会"的一个女翻译,叫杨桂珍,她是四川阿坝那边的藏族,会说我们这边的藏话,她丈夫是个汉族人,叫贺显龙。他们的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后来在西藏师范学院上学时我就经常邀请他到  相似文献   

18.
"很多新秀往往不知道干些什么,但是他非常清楚"在球员大巴上,雄鹿队的主教练克里斯托维雅克操着极不熟练的中文对易建联说"你好",可是易建联随即就用熟练的英文对克里斯托维雅克说:"what`sup(英语打招呼的寒暄语)。"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主席欣赏他的自由主义,让他不妨更自由些。周恩来总理称赞他为:"爱国人士",在海外公祭他。陈毅副总理评价他:"此公爱作怪论,但可喜。" 蒋介石纡尊与他畅谈,蒋经国与他密商两岸统一。罗青长称他"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章克标说他是"了解和认识目前中国情况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在香港,有两位作家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不折不扣,毫不夸张。一位是"武侠"大师金庸,另一位就是"科幻"高手倪匡。金大侠的情况无需赘述,倪先生的简历有必要交代一二。倪先生自称是"世界上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1957年从内地迁港后,一气写了整整30年,一个星期写足7天,每天要写数万字。令人称奇的,是他写30年而灵感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