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阴长山乡盘龙山北麓出土1件较为完整的汉代青铜鸡首鐎盉。盉底还留有明显的炭黑痕迹,盉内壁粘附着一些稻谷糠皮,表明是一件使用过的炊器。 该器身扁圆。盘形盖,盖顶中间铸拱形纽,纽高1厘米,右侧有一长方形纽,纽长2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及金(矿)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对江西九江共青城市博物馆馆藏唯一一件曲柄铜盉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和成分检测分析,并初步进行考古研究。结果表明:此曲柄铜盉的材质为铜-锡-铅(Cu-Sn-Pb)三元合金,制作工艺为铸造而成,其成熟的铜锡铅配比和加工方法佐证了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虽然曲柄铜盉的出土地为江西地区,但是通过形制初步判断其为群舒文化典型青铜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吴、楚、越文化和群舒文化在先秦时期的融合情况。截至目前,此曲柄铜盉在江西地区尚属首次和唯一出现,填补了江西此类型青铜器研究的空白,对于揭示江西先秦青铜器冶金技术内涵及探讨江西与其周边地区的交流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金 《文物》1989,(10)
《文物》1987年第10期《山东莱阳发现一件罕见的仿铜陶盉》一文,揭示了一件西周仿铜陶盉,器身多处饰有刻纹,其中有一些为西周古文字。原文的刻纹释文多处有误,试辨正如下。1.原文图三陶岙刻纹摹本之2、6、17、18很有可能为装饰符号,不得径释为文字。所释  相似文献   

4.
山东莱阳发现一件罕见的仿铜陶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秋,莱阳县文物普查小组在县城以南35公里的前河前村征集到一件罕见的仿铜陶盉。据群众反映,这件陶盉是1981年春在村前整菜地时发现的。该地为西周遗址和墓群,1975年山东省考古队在此发掘出数件西周中期"己"国铜器。此盉出土于原遗址西北部分,就其形制来说,可以定为西周早期器物。陶盉属泥质灰陶,手制。高15、最大  相似文献   

5.
匍鸭铜盉与頫聘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8年11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管会在应国墓地发掘了一座西周墓葬(M50),出土了一件鸭形铜盉。此盉造型精美,在器盖内有铭文43字,内容反映了古代的頫聘礼及西周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等问题。经考证,这件鸭盉是西周穆王时期的遗物。本期刊发了有关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6.
近读钱玉趾先生所作《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的铜盉盖考》(铜盉盖应为铜鍪盖),他认为这一战国成都铜鍪盖四周的图符应是一种较为发达的拼音文字。这一新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学者为揭示巴蜀文字之谜找到了新的途径。长期以来,由于考古资料的匮乏,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巴蜀文字已不太多,大部分不能联缀成文。这给我们的释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至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不能解读的符号。钱文从比较研究的方法入手,  相似文献   

7.
邢台出土西汉早期铜纽钟1996年6月19日,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邢台市桥西区配合基建工程进行的文物勘探发掘中,清理出土三枚西汉早期铜纽钟。铜纽钟出土于距地表5米深、方向北偏东10度的砖室墓内,墓室结构为双砖平摆顺砌,青砖呈“人”字形平铺地面。三枚铜纽钟...  相似文献   

8.
齐家文化陶盉可分为二类四型。在分析共存或相关的陶器特征及所处的时间位置的基础上,发现早期的陶盉与中原及周边地区龙山晚期遗存的时间相当;而中晚期的则与中原地区龙山末期到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时间相当。根据陶器特征因素分析,齐家文化早期斝形盉和袋足鬲形盉来自新华文化与客省庄文化;晚期瘦足鬲形盉、壶形盉来自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而罐形盉是齐家文化改制中原地区陶盉的产物,改制行为或可早到齐家文化中期。另外,陶盉不同类型的分布与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有较大的相关性。齐家文化陶盉作为随葬品出现,在继承甘青地区传统丧葬观念的同时,可能也受到中原地区礼器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庞小霞  高江涛 《考古》2012,(9):45-52
封顶壶形盉是指顶部封闭、顶盖上前部有管状流、后部有口、束颈、鼓腹、平底、单鋬,整体呈壶形的陶器或青铜器。因流根部多见对称乳钉或泥质圆饼,加上较长的流,好似象鼻,又称"象鼻盉"或"兽首盉"。先秦时期的陶盉和青铜  相似文献   

10.
青铜盉是酒器,青铜扁盉是青铜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制,目前在我国仅出土了十几件,其器形、纹饰及文化内涵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本文以目前我国出土的15件青铜扁盉的考古发掘报告为基础,通过类型学分析,对青铜扁盉从西周晚期始出现至春秋中晚期逐渐演变的这一过程中的造型、纹饰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对扁盉造型中的龙、鸟形象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南方青铜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颖 《东南文化》2004,(4):51-62
两周时期,江淮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徐舒蔡楚吴越邗等南方各国流行鼎形盂、缶形盉、鬲形盉、甗瓯形盉、提梁鐎盉、方盂、双耳兽流盉等,既受中原影响,又承袭土著文化,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域风格。特别是源于江淮地区北部,流行于楚吴徐等国的鐎盉,代表了东周时期南方系统青铜文化特色,并对中原及百越地区的青铜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爱冰 《文物》2014,(3):57-64
<正>在江淮和皖南沿长江地区青铜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曲柄盉的出现、迁播和消亡,意义重大。曲柄盉,多作钵口或盆(盘)口甗形,少量为平口鬲形,腹设一流一柄。流为短柱形,在两足之间,柄为卷曲形,在一足之上,流柄之间的夹角约为90°。曲柄盉的名称,由舒城凤凰嘴始出,殷涤非称为"盉"[1];至怀宁金拱,许文称为"鬲形盉"[2];绍兴M306发掘后,牟永抗称为"甗盉"[3];《安徽省博物馆藏青铜器》称庐江盔头所出为"兽鋬盉"[4];马承源称为"异形盉",分盘口[5]  相似文献   

13.
1978年3月,河南固始城关镇砖瓦厂发现一座陪葬坑,出土一大批精美的青铜器和漆木器,其中青铜礼器有九鼎、九钟、八鎛、二簠、二壶、二方豆及铜罍、铜盉、铜三足壶各一件。漆雕木瑟、木鼓、鼗鼓、彩绘盘龙色彩鲜艳,其中三架肩舆为首次发现。1979年5月,在陪葬坑南侧13米处,又发掘了一号主墓,根据棺内头骨和盆骨鉴定,系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四周陪葬十七具男女奴婢棺木。主墓除出土部分铜器和玉器外,头厢放置的三十  相似文献   

14.
<正>1974年10月,在位于广东省信宜县东部光头岭的松香厂基建工地,发现了一个窖坑,里面出土了一件青铜盉。这件青铜盉通高26.6厘米,口径14.2厘米,器身呈鬲形,束颈,口沿略外侈,腹部分裆较宽成三袋足,蹄形实心足根。盖、颈均有一小半圆环,原系链,已失(见图1-图3)。属西周中晚期器物,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此器造型精美,其中流、盖钮、附耳最具特色。盉是调酒器,流是其最基本的部件。古人把酒与水置于盉中调匀,而后斟于杯中。没有流,酒无以适当斟出,所以无流之器不可称之为盉。我国早在二里头  相似文献   

15.
山东沂水县征集的古代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山东省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对全县文物进行普查,征集古代铜镜百余件。现将经过修复整理的部分铜镜介绍如下。一.汉代铜镜铜华镜 1件。直径16.4厘米。圆纽,连珠纹纽座。纽座外饰内向连弧纹,其外有铭文:"涑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而宜文章,长年而益寿,去不羊(祥),与天毋亟而日月之光。"宽缘。1983年沂水县龙家圈乡黄崖村出土(图一)。日光镜 2件。1.直径8厘米。桥形纽,圆纽座。座外饰内向连弧纹,其外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铭文间饰涡纹。素平缘  相似文献   

16.
雷静 《文物春秋》2012,(1):54-57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青铜器,由于受地下埋藏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出现锈蚀、扭曲变形或残碎的情况,对其的保护修复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技术处理方法。本文结合一件汉代铜盉的修复保护工作,记述了由工地起取、再到室内科技保护修复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庐江大神墩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神墩遗址是在修建合安高速公路时发现的,属安徽江淮一带典型的台形遗址,总共发掘面积 330平方米。大神墩遗址文化层堆积薄,遗迹遗物相对简单。出土陶器以鬲为大宗,其次有豆、盆、三足盘和盉等,尤其是盉,特征明显,可能是江淮之间群舒文化因素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1982年7月,北京市文物工作者在顺义县物资回收公司铜堆中拣选得菱花式青铜镜一件(图一)。镜的直径21.7、厚0.4厘米。镜背正中有扁圆纽。周边起突棱,宽0.3、高0.15厘米。突棱上均匀分布三十二个依稀作梅花形的嵌槽,可以想见原来有三十二朵小梅花镶嵌在上面,可惜已经完全脱落。中部有突起的双弦纹圈。圈内以相距0.9厘米的两条平行突线组成环带,形成八个回转纽环。纽环之间布列后天八卦,此镜应依上坎  相似文献   

19.
宝鸡市纸坊头、竹园沟西周早期■国墓集中出土一批铸有东土族氏铭文的晚商铜器。其中,史父乙铜盉、铜豆原属之史族,活动在今滕州前掌大一带;子■(就)方鼎应原为子■(就)家族所有,其领邑"■"大致在汶水上游至泰山东麓范围内;覃父癸铜爵原属覃族所有,该族活跃于今山东章丘附近;■犬册甗所属之■族,居地应在今淄博市东南淄川区一带。此类东方异属铜器,可能是■国通过参与周初东征而获得。根据器物原属国族分布,可知周公东征从商奄到薄姑所走路线,应是由汶水而淄水,这一线路在沟通鲁北与鲁西南方面承担重要交通功能。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6,(11)
正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酒具仍是重要的类型。在战国中山国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青铜酒具,其中以铜壶居多,另外还有铜盉、铜罍、牺尊等多种。这些青铜酒具中,既有游牧风格的实用器具,也有华夏风格的礼器,甚至有些作为礼器之用的酒壶也带有一定的游牧遗风。风格不同的青铜酒具,反映出这个国家对酒的依赖与喜爱,也展现出中山国不同一般的文化特质,映射出一个具有游牧民族传统的中山国在与华夏文明接触中的碰撞与融合。一、喜饮善酿的中山人人类酿酒的历史起源很早,新石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