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记得"文革"前,我家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照片——一位漂亮的中年妇女,波浪式的头发下一张圆圆的脸,还有两个酒窝。妈妈说,那是外婆,但不是亲外婆,是继外婆,叫张玉麟。我的亲外婆肖淑珍,在我妈妈6岁时便病逝了。后来,我的外祖父黎又霖与张玉麟结为夫妻。他们都是面对国事混乱、民族灾难深重,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追随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蒋介石主政后,渐渐地,外祖父不满蒋介石的独裁,  相似文献   

2.
外公毛泽东三上庐山(1959年、1961年、1970年),外婆贺子珍四上庐山(1959年、1960年、1962年、1966年),庐山与两位老人家有着不解之缘. 在庐山我见到了曾接待过我外公(毛泽东)和外婆(贺子珍)的老同志,和他们连谈了两个晚上. 庐山的老同志彭毓炎处长是当年的招待所所长,他清楚地记得1960年外婆贺子珍在庐山看望林彪的情况:“你外婆后三次来,都是我负责接待.每天我都要去问候她,安排一些相关事情.她从我这里知道林彪上山来了,便要求前去看望.”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个重要的幕后人物赵凤昌,在近年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著作中已很少提及。赵凤昌是江苏常州人,系我外祖父赵映沅(1851—1934年)的族弟,故与我外祖父家几代人有来往。我幼年就听母亲赵奂辰叫他“四叔叔”,有一年族人间有人忽然惊慌地告诉我母亲:“‘洋行’里的  相似文献   

4.
我小时候常怀着好奇心向父母打听我曾外祖母小时候的故事,但总是几无所得,很是失望。长大了,我读了不少秋瑾传记才似乎明白,秋瑾以她短暂的年华,奋不顾身为革命而奔波,为救中华而割舍对自己儿女的 疼爱。因而我 外祖父王沅 德自幼少同 秋瑾在一起 生活;他6岁 就别离母亲 返回湖南,远 离外婆故里 绍兴,自然很 少知道秋瑾 少年时代的 故事。那么, 我母亲也就 更无从知晓 了。 今天,我 们纪念秋瑾, 研究秋瑾,探讨少年秋瑾的思想、性格、志向的形成及其环境对她的影响,自然是一个不可少的课题。我企图在这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我一生最为敬重的外祖父于安澜先生,于1999年8月16日在开封溘然长逝,走完了他近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之路。外祖父仙逝后,我一直想写一篇纪念他老人家的文章;但由于太亲、太近的缘故,多次动笔,多次犹豫,不知从何写起为好,惟恐写不好有负他老人家的盛名。时光荏苒,2002年11月22日将是他老人家诞辰100周年,河南大学和社会各界都在酝酿为他举办纪念活动。作为他的外孙,我撰写此文,一是为了寄托对他的无限思念,二是希望后来者在继承他的事业的同时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克里特说:"有许多人似乎没有学习过文化,没有学习过道理,却生活得很合理。"我女儿的老外婆,我妻子的老母亲即我的老岳母唐素珍(我习惯叫她老外婆)应该就是这样的人。老外婆唐素珍生于1927年,逝于2009年,前30年她生活在湄潭黄家坝,后50年生活在贵阳油榨街。老外婆23岁时嫁与一个到湄潭"打工"的四川人(我的岳父,我习惯叫老外公),然后就与那时所有的人一  相似文献   

7.
父亲     
Koa 《南方人物周刊》2014,(17):112-112
母亲出嫁那年,只有20岁,而父亲已经62岁。这段婚姻并非为了爱情,仅是我外婆想要一个大城市的女婿,在乡亲中有面子。据说那天,外婆把母亲领到索未谋面的父亲家就头也不回走了,一分钱和一句话也没留下。一年后,有了我。到05年父亲去世,他共陪伴我13个年头。  相似文献   

8.
李锐 《炎黄春秋》2015,(4):21-22
我认为,曾彦修是对党,尤其是对党在1949年后执政治国问题上觉悟得最早的人之一。他是讲究做人的,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人,当做人与做党员发生冲突时,他选择做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非常值得敬仰和学习。我跟曾彦修是同时代的人,我比他长两岁。我们同在延安待了六七年,最初我和他都是做宣传工作的。我在延安抢救运动中被打成特务。他与田家英是同乡,当时他们都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知道我的经历。1952年后,他调到中宣  相似文献   

9.
2000年11月8日 ,应省文史馆和普定县政协的邀请 ,我和妹妹陪母亲专程到贵州省西部偏远的小县普定去。普定是外祖父任可澄的故乡。母亲兰仪是他的第十四个女儿。外祖父早年离乡 ,后定居省城 ,母亲和我们晚辈从未到过外祖父的故乡。十月小阳春的天气格外风和日丽 ,明净清沏的夜郎湖、普定县广袤的田野 ,让人心旷神怡。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 ,让我们感受到故乡的温馨。省文史馆馆长赵少伏、张启成以及黄万机教授等和我们一起来到外祖父的出生地———马官偏坡寨。(一 )外祖父是清末、民初活跃于贵州政界、文化教育界声名鹊起、影响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柳亚子是我的外祖父,按家乡习俗,我们几个表兄妹都称呼他"阿爹"。抗日战争8年,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的5年,我是在阿爹身边度过的。我很庆幸,少年时期能有这么好的成长环境。对儿童教育,阿爹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卢现艺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我并不感到意外,让我略感意外的是,获奖后的他如此平静低调。我知道他并非不看重这次获奖;为此他努力和等待了若干年,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多少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极具个性,对摄影总是充满激情和斗志,喜欢对话和争论。记得那日在贵阳举行的金像奖获奖汇报展和研讨会上,站在一旁的他认真听取大家发言,没说一句话。过后他对我说,好不自在。毕竟,他是那种渴望成功却又害怕成功给自己带来烦恼和压力的人。  相似文献   

12.
外祖父刘菊初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还历历在目。在我的记忆中,他中等身材、白净方正的面孔,留着花白的胡须,既慈祥又严肃。外祖父于1879年农历九月初一出生在山西省柳林县(原属离石县)高村一个较为殷实的农家。原名安芳,字馨圃,号菊初,参加革命后以号代名。自幼熟读诗书,18岁时就考中秀才。清朝末年,外祖父毅然弃科举入新学,先入介休学堂学习两年,于光绪三十年肆业,适值山西省河汾中学成立,遂又考入该校学习,于光绪三十二年肆业,因学习成绩优异,由县府推荐,旋即考入新成立的山西省优级师范学校(预科一年,本…  相似文献   

13.
徐作生 《古今谈》2005,(4):36-36,35
童年发蒙时,听外祖父说顺治出家的故事,颇为着迷。外祖父说,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他在一个姓董的妃子去世后,因悲伤过度,看破红尘,遂削发披缁,遁入空门。而且出家的寺庙还在,那就是五台山的清凉寺。打那以后,这个历史谜案就一直在我的心里缠绕,总想着能有一天亲自到清凉寺遗址一窥究竟。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1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访华。彼时,中共十七大落幕不到一个月,习近平刚刚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两人的会面给李光耀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与他会面的一个小时中,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生命中经历了很多考验和磨难。你知道他有7年的时间下放到农村,在福建18年后才到浙江,然后去上海。所以我会把他归类在曼德拉这一级的人物——有强大的感情自制力,不会让个人的不幸和苦难影响其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在阅读中流泪,是看连环画《在人间》,小高尔基长大了,告别家人外出做工。连环画上画着他与外婆拥抱道别,下面的文字是:那是高尔基与他亲爱的外祖母最后一次见面,从此他再也不曾见过自己的外祖母。小小的我因此产生了莫名的恐惧,生怕自己同外婆也会有那样的一天。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在念高一,之前外婆已经病了大半年,但直到去世那一天,外婆仍然坚持自己起来上厕所,然后在沉睡中带着安详的神色告别我们。  相似文献   

16.
1O年祭     
刘君 《南方人物周刊》2012,(15):112-112
我成为一个没爹的孩子已经整整10年了。 最后见到我爸,不是在急诊室,也不是太平间,而是在火化场焚尸炉前。他静静躺在一个玻璃棺里,任我跪在那儿悲天怆地地哭喊、捶打,阴阳永隔。我泪眼婆娑,看不清他的模样,连最后一次抚摸他的机会也没了。  相似文献   

17.
墙里开花墙外香?黄鸣笑而不答。"应该去太阳谷看看,不到那里,根本没办法认识我"黄鸣生长在无锡,他记得,那时山清水秀,太湖一清见底,外婆常在离家不远的一条小河淘米洗衣服。1978年,他考入华东石油学院,在第一堂课上知道了石油开采只能维持不到100年,自己学的是一门"夕阳产业"。从1987年开始,他说自己为了1岁大的女儿长大后有资源可用,一边在石油勘探研究所工作,一边自己捣鼓起太阳能  相似文献   

18.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到底是把皇位传给姓武的人或是传给姓李的人,是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一代名相狄仁杰,在说服武则天传位李姓一事上,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终成中兴唐皇室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有家真好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爸爸、妈妈、我,组成了一个家。这时候的家,是温馨的代词。因为在家里——是妈妈搂着我,教我学说话。听到含糊不清的“咿咿呀呀”,她总会甜蜜一笑,把我搂得更紧了。在妈妈怀里,我知道了母爱的温馨。是爸爸牵着我,教我学走路,我总是走两步就摔倒了,爸爸总用他那特有的宽大的手把我扶起,小心翼翼地拍打掉沾在我身上的泥土,仍用他的那双大手抚摸着我的头,鼓励我继续走。是爸爸的手给了我支持与鼓励,爸爸的手使我知道了父爱的力量。 13岁那年,我考进了一所省重点中学,开学的那一天,我哭着拉紧了爸爸、妈妈,怎么也不肯走。可是  相似文献   

20.
“11.27”,这个日子永远地定格在我的心中!这个日子,让母亲悲伤,也让我深感痛惜;这个日子,还让我从心底感到自豪,给我自信。去年11月27日,我接来80多岁的母亲,我们对着桌上的遗像,用我们老百姓的方式进行祭奠。相片上的人,年青而英俊,在烛光的映照下,微笑着。母亲凝视着照片,泪水从苍老的脸上慢慢流下来。那是她最亲的人,是她朝思暮想在一起,而实际生活还不满3年的父亲,我的外祖父——黎又霖。那是上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外祖父和许多胸怀大志的青年一样,求学求生,进而谋求民族、国家的自强之路,谋求天下人的好日子。外祖父的求学之路从家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