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鸿章等人在借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领略了铁甲洋炮的厉害,也看到了世界在变."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的大变局也."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总在前行,但能够称得上变局的却不多见。中国的历代王朝更迭,秦始皇将封建制(此处指分封领国)变成郡县制称为周秦变局。此后在秦制模式下的改朝换代,新瓶装旧酒,就只是低层次的治乱循环,就像毛主席所言:"百代皆行秦政制。"沿袭秦制传统的王权专制王朝到了清末,面临又一次历史变局,即变帝王制为近代民国制,亦即李鸿章所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相似文献   

3.
<正>李鸿章大概不会料到,他在1872年筹议轮船招商时所发出的“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的感喟(1),在后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那里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共鸣。通行的历史叙事大都承认,近代中国面对着一场空前的社会变局。对于这场变局,以往论述的重心在于西力冲击所引发的、由政治而渐及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变动。而以往甚少为人所提及的是,这场变局还包含着另外一个不容低估的结构性成分,那就是包括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动。  相似文献   

4.
吴胜 《江淮文史》2011,(3):105-120,1
西方的坚船利炮不仅使近代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也使得"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面对此"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这个背负卖国贼骂名的晚清重臣,站在时代的最前端,大声疾呼,"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股份制民用企业的肇端——轮船大招商!  相似文献   

5.
张振迎 《沧桑》2008,(6):9-10
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是中日近代第一个条约,标志着近代中日的建交。这个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它是由李鸿章最早主持谈判和缔结的一部条约,其中毫无疑问体现了李鸿章的早期外交思想:一是"外须和戎"的对外媾和思想;二是"联日以制泰西"的"以夷制夷"思想;三是积极谋求国际地位平等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曾国藩、李鸿章先后创建湘军和淮军,在变动激烈、色彩斑斓的中国近代政局中,湘军和淮军以不同凡响的姿态,深刻影响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由于地缘的关系,曾国藩、李鸿章重用提携了一大批湖湘、庐州的将才士人,涌现出了曾国荃、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刘铭传、刘秉章、丁汝昌等一大批或因镇压农民起义,或因浴血抵御外侮,或因倡导和实践洋务运动而知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对清朝的政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曾由幕府出身的李鸿章受命招募淮军伊始即开始建立自己的幕府,此后随着其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幕府班子也越来越庞大,30余年间一直常盛不衰。家庭背景、个人出身、入幕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显示了李鸿章幕府的庞杂性。以1870年8月调任直隶总督为界,前期李鸿章幕府以履行军事职能为主,主要由其同乡、同学、亲属、朋友、原曾国藩幕僚和上海官绅组成,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旧式人才为主的,不少人在思想观念上仍属于守旧派;后期李鸿章幕府的职能转向以行政事务为中心,为此而延揽一大批具有办理工矿企业、海防、教育、外交等方面专长的近代人才,旧式幕府成员也有一部分受西学影响而发生转化。甲午战争以前,李鸿章幕府可以说是中国当时独一无二的近代人才库。  相似文献   

8.
一 19世纪60年代,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上层统治者的推动下,中国掀起了一个向西方工业国学习、创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即历史上所说的洋务运动。当时,广州也出现了广东缫丝局(1886年),广东机铸制钱局(1887年)、广东兵器制造厂枪弹局(1887年)等近代工业。1872年,中国民族资本之嚆矢的继昌隆缫丝厂也率先在广东南海出现。辛亥革命以后,广州近代工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广州地区的火柴制造、纺织针织、橡胶、机器制造、榨油、碾米、水泥、自来水、电力等近代工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庚子年李鸿章于两广总督任上奉召北上,中途在上海期间曾与日本国会议员佐佐友房会晤。此事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颇具意义。综合利用中日文献钩沉这段历史,可知义和团事起后,李鸿章最早向日本做出了外交试探。抵沪后,他又策划派亲信杨崇伊搭乘日舰代行入京,从事秘密联络。他与佐佐友房的会谈,涉及义和团事件善后及日舰护送杨崇伊北上诸多问题。作为人所共知的"亲俄派"人物,李鸿章在对日外交方面多有表现,但是其"亲俄"色彩为日所忌,沪上外交也无奈地附着了浓重的国际政治阴影,仍以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10.
非非 《文史博览》2014,(8):33-33
胡林翼是晚清重臣,率领湘军收咸宁,克武昌,为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曾说:“润芝(胡林翼的字)之才胜我十倍.”毛泽东也因仰慕他而取字“润之”.可就是这个勇武的胡林翼,却有一段曾让曾国藩所嘲笑的往事.  相似文献   

11.
提起中国近代外交,人们往往议论最多的是李鸿章,并将其“外须和戎”称为洋务派总的外交路线。其实正如一位西方外交官所评论的那样:自从中国向西方开放以后,真正奠定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是奕訢,而不是李鸿章,因为从1860年至1884年这  相似文献   

12.
术道之间     
曾国藩看重"道",李鸿章则重视"术",而术道之间亦非简单的黑与白。牛人往往是由牛人教出来的,李鸿章当年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时,曾国藩已位居两江总督,文章也是公认的一流。其实,李鸿章与曾国藩的缘分,在投帖之前就开始了。1843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从北京来函,让其入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利用这个机会,李文安带李鸿章拜见了曾  相似文献   

13.
宋凤英 《文史天地》2008,(11):14-21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他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几乎从没停止过与洋人打交道。不但清王朝在对外交往中对他十分倚重,就是当时的西方列强在与中国交涉时,也有“只知李鸿章而不知有清朝廷”的说法。1896年,李鸿章对欧美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  相似文献   

14.
赵宇晨 《黑龙江史志》2013,(17):269-272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胶州湾有"少海"、"南海""、麻湾"等名称。"胶澳"一语是近代出现的对胶州湾及附近地区的称谓。中法战争期间,该地开始受到重视,其时,朝廷力主李鸿章在该地设防。北洋水师兵备道刘含芳给李鸿章的呈文中首次使用了"胶澳"一词,从经济和保卫京畿的角度否定了胶澳作为战略要地的种种优势,这份奏折成了李鸿章阻止朝廷设防胶澳的依据,最终导致德军轻取胶澳。"胶澳"一词在使用中,其含义多次发生变化,由最初的地理含义、到后来的军事含义,再到最后的德国殖民时期的行政含义都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梁晓蓉 《丝绸之路》2010,(10):17-18
李鸿章面对史无前例的变局和强敌,在外交上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对争取自强的安定环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晚清国力孱弱、统治者目光短浅、派系斗争激烈和国际形势复杂等原因,李鸿章的外交策略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境地。  相似文献   

16.
话说胡林翼     
<正>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泉交河一个书香之家。祖父胡显韶,博涉经史,以诸生掌教里中。父亲胡达源,1819年中进士,名列一甲三名(探花),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毕生崇奉理学,著有《弟子箴言》、《妙香室文集》行世。胡林翼自幼接受理学的熏陶,后又经各理学名师指教,故理学对他思想的形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胡林翼少年时在皇城根下长大,这种门弟使胡林翼结交非凡。因此,胡林翼不仅年幼聪慧,在眼界上也要高于一般人,有一个例子,他年纪少时即认为"今天下之乱不在盗贼,而在人心。"  相似文献   

17.
试论李鸿章创建淮军及其初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手中掌握着淮军与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凭着这些政治资本,从一八七○年开始担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先后二十五年,官至大学士,隐操清政府中的军事、政治、外交大权,  相似文献   

18.
多年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其镇压农民起义与大搞投降外交的表层批判上,而忽视了李鸿章许多超越同时代人的进步思想与活动。本文试从对外开放的角度,将李鸿章的思想与活动,置于改革、开放和近代化这一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以加深我们对李鸿章的全面认识。一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指从闭关锁国的愚昧状态中摆脱出来,敢于正视现实,勇于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机器设备、科技人才,积极与世  相似文献   

19.
刘峰 《安徽史学》2021,(5):54-60,103
1876年以后日本政府在新的东亚变局下开始摸索对华外交路线的转变,特别是以1882年朝鲜的"壬午兵变"为契机,多种政策构想逐渐向"对清协调"的路线统一.而这一变化又在此后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等人的协商交涉之中,在甲申政变、天津条约、朝俄密约、巨文岛事件等一系列时局背景的影响下得到发展,最终以联清拒俄、承认清廷主导朝鲜事务、默认清军扩大对朝支配的方式具体表现出来.但由于该路线有其背后阴谋,本身是为其对外扩张服务的工具,再加上当时中日之间的根本矛盾难以调和,结果使其政策在1894年前后迎来了重大变动并进一步引发了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与中国铁路贾熟村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洋务派的领袖,铁路则是洋务派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李鸿章对铁路的兴办十分重视,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他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治二年六月初五日(1863年7月20日),上海英、美商行向江苏巡抚李鸿章递交禀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