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文化与其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一方面人类文化是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另一方面不同的生产类型产生不同的文化。鄂伦春族自古就以狩猎为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他们固有的狩猎文化模式。本文就以此为例论述狩猎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局限性。一鄂伦春族,元代称为“林木中百姓”,其远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室韦族。从南北朝至解放初,鄂伦春族一直以狩猎为生。狩猎生产在鄂伦春族历史上存在时间如此之长,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地理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鄂伦春族一直没有离开兴安岭山林。这里地处北纬48°至53°之间,是寒温带,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2.
植物考古新发现揭示:仰韶文化早期,渭河平原处在农业起源的过渡阶段,采集狩猎在当地人类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的比重日渐增强。仰韶文化中期:渭河平原完成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进入到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从西亚传入的小麦在渭河平原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突然大幅度提升,种植规模扩大,在粮食消费中所占比重显著提升,虽然还没有完全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但已经处在了与粟同等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历史时期的"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即将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景宁畲族传统狩猎的方式与手段。狩猎是人类原始生产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渠道,不论哪个民族都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进,传统狩猎已成为景宁畲族历史文化,被民族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傣族古歌谣》(还有一本《傣族古神话》正在翻译中)和上期我们介绍过的《论傣族诗歌》,都是傣族的祖先们给我们遗留下来的极其宝贵的、不可多得的珍品。《傣族古歌谣》反映的是封建领主制建立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它的第一部份,所反映的都是农业社会和一夫一妻制产生之前的,即从人类最初的采集经济到狩猎经济的作品。反映这个人类最早的生活的诗歌,至少是我,过去还没有见过。因此,这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5.
在西南各民族绚丽多彩的神话宝库中,谷物起源神话占有特定的位置。大量考古材料证明,人类在史前期的蒙昧阶段,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这种以收获天然产物为主的人类劳动,还保留着明显的自然特质。到了蒙昧期的高级阶段,出现了人工栽培谷物的农耕活动。谷物的起源拉开了农业文明的序幕,促成了农耕工具、农田水利等的起源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农业的发明决定了人类的整个未来。”但人类是怎么开始栽培谷物,人工栽培又是通过何种形式进行传播的?对这些问题,今天的考古发掘还没有能提供完整而确切的证据。倒是某些有关的神话却为我们提供了解答这些问题的钥匙。本文拟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谷物起源神话的归类分析,就上述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6.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一起被列为世界考古学探索的基石。我国的一些研究常常以确定出土最早农作物如水稻或小米遗存的时间为依据来定义农业起源的时间和地点,缺乏起源动因以及漫长转变过程的思考,与西方学界早期非此即彼的两元认识类似。布鲁斯·史密斯是美国当代顶尖的农业探源专家,他提出,狩猎采集与农业两种生计形态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转变过程极为复杂多样。这种生计既非典型的狩猎采集,也非真正的农业,表现为逐渐广泛干预或操纵动植物种的繁殖和生命周期,而且人类行为表现为从被动适应逐渐向主动干预的转变。农业起源探究不应只限于判断驯化物种何时出现,或根据驯化物种与野生物种的比例来分辨某社会的经济究竟属于狩猎采集还是农业,而是要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在这片中间地带对环境和物种进行操控和管理行为的多样性。为此,史密斯用"低水平食物生产"一词来指认这一中间地带生计形态和研究性质,强调人类行为在判断社群生计经济性质中的核心作用,把传统上流于注重物质表象的推断引向可以透物见人的生态学视角。本文发表后对国际农业探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思想可以开创一种新范式,自然也深刻地影响到考古实践,甚至波及田野工作的方方面面。希望本文也能获得中国考古学家的共鸣,对国内更新世末与全新世初过渡期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地区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可能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农业起源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农业是在当地采集狩猎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中东"新月形地带"、中国、中美洲、安第斯-亚马逊河地区、美国东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非热带雨林地区、埃塞俄比亚以及新几内亚;另一种是本地农业的发展周围其它地区农业扩散的结果,如欧洲大陆以及北美的Great Baisn地区①.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社会曾经历了史前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受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出版的《第三次浪潮》的启发,当今时代被定义为"信息时代"。在不同时代,人类与瘟疫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以狩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的史前时代,原始人类居住在稀疏分散的定居点,细菌或病毒难以扩散,疫情即便发生,影响范围也非常有限。在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为谋生手段的农业时  相似文献   

9.
2013年12月19日,国际著名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欧弗·巴尔-约瑟夫先生,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了一场题为《近东地区农业的起源》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以黎凡特地区为中心的近东地区农业起源的研究概况,为我们了解该地区如何从采集狩猎者变为农人、以及采集狩猎群体如何与农人共存互动,携手迈入新石器时代提供了相当翔实的资料和解释。基于他对中国考古材料的认识和比较,欧弗·巴尔-约瑟夫教授还对中国的农业起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以粟和水稻为特征的旱作和稻作农业,很可能分别发生在至今尚不很清楚的一个狭小区域内。"在今后的20年,我们将会有大量的资料来认识中国和黎凡特之间的相似性,我们也将不得不考虑这些相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力刚 《丝绸之路》2011,(24):12-13
距今8000多年前的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清水河南岸二、三级阶地上。大地湾原始先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耕耘,当时农业和畜牧业还处于原始阶段,狩猎、捕鱼、采集是人类维持生活的主要经济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王自力 《收藏家》2004,(1):39-42
狩猎,古代也称作“田猎”、“畋猎”、“校猎”、“游猎”,“射猎”,“马猎”、“弋猎”等。最初 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自夏以来,历代统治把狩猎活动看作是顺四时的大礼,天子的田猎一年四季定期进行,还各有名目,《左传·隐公》中即有“春搜、夏苗、秋狝、冬狩”之称,并言“皆於农隙以讲事(武事)也。”通过狩猎一方面为飨祭宗庙祖先取得祭品,另一方面则练习骑射军旅。在狩猎中不仅能显示人的勇敢精神也检验了将士们互相配合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弓箭成为人类狩猎的首要武器装备。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创建的北朝,其骑射之风尤盛,相关的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以及最新出土的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等是最直接证明。然而在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窟顶南披却留有一幅以"近身肉搏"方式狩猎的图像,它既反映了游牧民族的智慧又体现了他们骁勇善战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3.
<正>鸟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对于鸟类的认识和爱护,史书上早有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的保护鸟类思想。西汉有护鸟条款:"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宋朝明确规定:"民二月至九月,勿采捕虫鸟,弹射飞鸟"。到了元代还制定了"严禁狩猎天鹅、鹰隼"的法律。流传在百姓当中的古典诗词比比皆是。如"几处早莺争暖树""春江水暖鸭先知",形象地反映出鸟类是天气预报的使者;又如"秋水共长天一  相似文献   

14.
<正>一、形成的原因青铜时代滇池区域的生业方式历经了不同阶段,发展成狩猎采集、渔捞、农业三种主要方式,这三种方式均存于滇池区域的青铜时代的不同阶段。形成这样的生业方式的主要原因是滇池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是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它对人类生业方式起着极其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无  相似文献   

15.
正海岸线、海洋资源以及海上交流和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岸线在古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或许比我们想像的更为重要,它是一个促使人类迁移、扩散,人口成长以及社会互动的热区。它同时也是我们以传统方式分辨狩猎采集和农业两大史前经济模式的一个模糊晦涩的地带12。中国沿海以及沿海岛屿在二万五千年前就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如山东长岛、台湾和海南都有相关的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海南三  相似文献   

16.
图瓦人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人群。至新中国成立之时,图瓦人仍处于原始氏族社会中后期发展阶段,他们仍然保持有十分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发展制度,依然保持有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的原始攫取经济的遗俗,还保持着十分浓厚的原始自然崇拜意识和一套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活动,同时仍操持着古老的图瓦语。图瓦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图瓦人的生活状况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块"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图瓦人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人群。至新中国成立之时,图瓦人仍处于原始氏族社会中后期发展阶段,他们仍然保持有十分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发展制度,依然保持有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的原始经济的遗俗,还保持着十分浓厚的原始自然崇拜意识和一套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活动,同时仍操持着古老的图瓦语。图瓦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图瓦人的生活状况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块"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渔猎经济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在原始社会中,渔猎经济是仅次于农业生产的一种活动。所谓渔猎,实际上包括了除农业生产以外的一切能维持生存的经济活动。但是,在原始社会中,往往以捕捞、狩猎为主,这一活动是原古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一般来说,渔猎代表了一种原始的生产方式,自从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也就有了渔猎经济的历史。不过,根据我国田野考古  相似文献   

19.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美洲这一阶段被称为古代期(the Archaic Period)。但是,中石器时代概念在中国仍未被普遍接受,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1)意识形态倾向,选择西方学术概念有时犹如选择党派和信仰。(2)习用的类型学、地层学、年代学和文化面貌上难以对这一时段做统一界定和比较研究。(3)我国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分属不同的研究机构和领域,使得这一重要的转变时期被忽视。(4)新旧两个石器时代"成就"可观,文化特征鲜明,而中石器文化则乏善可陈。结果,全新世初的所有遗址都被归入"新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三大战略性课题之一——农业起源研究的关键时段,近来见证了我国学界对这一"过渡期"关注的升温。不管我们对中石器时代这个术语是否认同,但是国际学界研究的进展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1)过去这一时代以细石器、弓箭和狗的驯养为标志,但目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指冰后期全新世开始到和农业引入之间的一段渔猎采集适应,表现为一种与新旧石器时代十分不同的广谱革命。(2)柴尔德早就用农业革命来定义新石器时代,并被国际学界一致认同。因此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也应采取经济学而非器物学的标准。(3)该时代是冰后期人类对环境巨变的重新适应,各地气候环境差异极大,适应方式也极其多样,文化面貌复杂,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单靠类型学的器物分析已不能胜任这一课题的研究。(4)各地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的过渡差异很大,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可能是旱地作物和稻作起源的主要区域,过渡期可能较短,而北方寒冷地带(农作物难以生长)和华南热带地区(野生资源丰富)农业可能出现很迟。(5)应该重视文化生态学的生计适应和人地互动研究,探究不同地区是如何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经济转变的。(6)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着人类在整个中石器时代的适应性调节,我们应该设法了解不同地区的先民是如何根据当地的不同生态环境条件,慢慢驯化或引入动物和农作物,进而完成经济转型的。  相似文献   

20.
<正>鸟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对于鸟类的认识和爱护,史书上早有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的保护鸟类思想。西汉有护鸟条款:"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宋朝明确规定:"民二月至九月,勿采捕虫鸟,弹射飞鸟"。到了元代还制定了"严禁狩猎天鹅、鹰隼"的法律。流传在百姓当中的古典诗词比比皆是。如"几处早莺争暖树""春江水暖鸭先知",形象地反映出鸟类是天气预报的使者;又如"秋水共长天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