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建筑概念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联  刘启波 《人文地理》2007,22(4):46-49
本文以青海省同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从绿色建筑概念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利用AHP模型构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设计遵循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着眼于对地方技术及建筑历史的尊重、资源与能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环境污染,确保从建筑单体到城市整体环境逐步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历史文化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使得管理部门、规划师、建筑师、业主等能够更加明确评价项目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改进措施等,也可实现从多个规划、设计方案中进行优选。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的保护建筑中,绝大部分出自于俄罗斯侨民建筑师之手,他们以俄罗斯建筑文化为底蕴,成功地将俄罗斯"建筑精神文化"移植到哈尔滨,在哈尔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建造了数量众多、风格迥异、极富艺术价值的精美建筑。本文主要介绍五位具有代表性的俄侨建筑师,铭记和传承俄侨建筑文化,感谢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在旅行途中借宿当地人家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住进知名建筑师打造的"私宅",同时享受建筑艺术与家的温馨,这种机会就不是哪里都有了。美国5处可以通过民宿网站预订的建筑师设计作品威斯康星伯纳德·施瓦兹之家The Bernard Schwartz House  相似文献   

4.
近代建筑史中,"传统复兴式"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亨利·墨菲的众多作品中所体现的明清官式建筑元素,反映出其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与创新方式,也反映了192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核心特征的认识。"传统复兴式"建筑的设计,始终与传统建筑本体的深入研究密不可分。因此,墨菲等外国建筑师对"传统复兴式"建筑的早期实践,不仅是当时社会语境下对传统建筑认识的客观反映,也从一定层面推动了当时建筑设计和建筑史研究领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关注,具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概念梳理是研究的基础。目前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法律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定义的"文化遗产"概念所指对象范围大体对应于我国《文物保护法》的"不可移动文物",即建筑(群)、遗址等,这与概念产生的背景因素相关——正是社会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公众对"公共遗产"的关注,注重对建筑类遗产的保护。而我国现在所广泛运用的"文化遗产"概念,则在《公约》等文献理念的基础上,体现出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原真议题在建筑遗址保护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如何在建立真实有效保护的同时,实现遗址知识文化要素更好呈现以及景观价值提升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意大利罗马的角斗场和卡拉卡拉浴场两处建筑遗址案例的修缮特点及价值在于:基于遗址条件、利用加法、适度修缮,实现遗址原真的最大化保护;通过强化可识别、可读性设计及整体设计实现遗址知识信息和艺术状态的系统优化;体现了遗址原真保护、有效保护、更好保护的有机融合,赋予了遗址在信息承载和知识传播上的时空发展性和新的文化生命。基于此,提出"设计性修缮"理念,探讨如何在基于原真性保护下实现建筑遗址有效、更好保护。  相似文献   

7.
<正>8月10-12日,2017(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以下简称"建博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本届(第二届)建博会以"保护、修复、利用"为主题,致力于积极传播国内外领先的建筑遗产保护修复与利用理念、充分展示先进的保护修复与利用技术、扩大建筑遗产保护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提升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修复与利用的整体水平。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厉小捷、上海市文物局局长于秀芬、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等出席开幕式。宋新潮在致辞中提出,传承至今的建筑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源  相似文献   

8.
付叶银 《风景名胜》2021,(2):0166-016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风格的日益趋同,地域文化的逐渐消隐引发了建筑师对建筑设计的重新思考。本文试探讨了建筑地域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建筑地域性设计中的影响因素。经过探究,认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地域性”和“全球化”的关系并非绝对对立,而应予以平衡;总结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并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兼顾建筑的地域性和“全球性”。  相似文献   

9.
<正>在清代,专门负责皇家建筑的设计及其图样、模型制作的匠役被称做"样子匠",清代样子匠的职业大致相当于皇家建筑师,以雷氏一族最为著名,即所谓"样式雷"世家。从1689年康熙帝钦赐雷金玉为钦工处样式房掌案,到1915年雷献彩、雷献祥完成光绪皇帝的崇陵设计与施工,两百多年间,样式雷世家赓续八代,执掌皇家建筑设计机构"钦工处样式房"的掌案职务,如同今天的国家级建筑大师。  相似文献   

10.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500人以上,超过其他西方国家总和。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布中国主要城市,以香港最多,上海次之。在时间分布上纵跨整个近代,服务军队、政府、私人事务所、商业公司和教会等机构,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多种类型的建筑作品。这些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帮凶",但在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中也扮演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是中国建筑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助产士"。  相似文献   

11.
石窟寺保护性建筑的建设是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保护工程,其对石窟带来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所以需要在设计之初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最终达到有利于文物长久安全保存的目的。从环境角度出发,提出171龛保护性建筑"亭"的建筑形制选择以及新材料的应用思路;并对171龛历史开凿过程中与周边窟龛结构功能的整体性分析,提出将169、171、172等窟综合为一体进行建筑设计的构想,对保护性建筑面临的现存病害的成因分析和如何处理,以及针对性的病害预防和治理设计,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吴良镛教授是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一名坚定的文化遗产捍卫者.他不仅在建筑、城市规划、教育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而且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开辟了许多重要的和基础性的工作.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蕴藏一直情有独钟,不仅在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视文化的影响因素,对历史文化名城古建保护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为宣传保护历史文物及自然生态环境不遗余力."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教授针对北京旧城和其他历史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总结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长期研究而提出的理论.他创立了"广义建筑学"理论,采用"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扩大传统建筑学的概念和视野,推动建筑学科的进步.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前身是河北省文物工作队,主要任务是承担省内文物建筑的研究与保护,1982年成为独立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古建人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共设计、维修保护了300余处历史文物建筑,参与了西部大开发、西藏三大重点工程、三峡搬迁、雄安新区、冬奥会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尤其是省古建所成立后,专业设计团队的足迹东达黑龙江,西至新疆,北及内蒙古,南到云南,  相似文献   

14.
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源自欧洲遗产保护领域,现今在博物馆馆藏文物领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建筑遗产领域则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作为专题研究被学术界讨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是在对建筑保护和建筑修复的长期争论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并历经多年实践逐渐自成体系而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一支。目前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本身虽尚未形成定论,但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三个层次、重要组成部分和相关行动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国际共识。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成:奠定现代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1960年代),现代实践摸索之始——文物古迹监护和计划性保护(1970年代),保护的重新定义和新技术方法的纳入(1980-1990年代),21世纪逐渐自成体系等四个阶段。在博伊托、布兰迪和费尔登等学者的保护理论的引领下,自1970年代意大利、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UNESCO、ICCROM、ICOMOS等国际组织针对环境风险灾害和建筑遗产本体损毁这两条主线开展国际联合实践和研究探讨行动,提炼各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通过国际行动和发布国际文件推广至全球。这些均促进了当今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成,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吴晓楠 《旅游纵览》2013,(6):250-251
在分析抽象艺术观念和研究视觉语言对建筑的影像中我们总结出两个观点,那就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观念还原"和抽象艺术对建筑的影响。在我们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中,抽象艺术和视觉语言一直都深深地影响着建筑师,并且已经成为现在建筑设计的一种趋势。在我国对于建筑系学生的艺术教育一直都停留在一个"陶冶情操"的层面上,要进行素质教育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遗产"广义上是指20世纪历史进程中不同类型优秀文化遗产的集合,这些遗产具有历史、科学、文化、社会、精神等多方面的意义。一些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和规划如悉尼歌剧院、路易斯·巴拉干故居和工作室、巴西利亚首都区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召开现代遗产保护专家会议开始,到1990年现代运动记录与保护(DOCOMOMO)国际组织的成立,20世纪遗产概念在欧美的提出,主要是围绕优秀的现代建筑与城市的保护,反映了人们开始客观、理性地评价和认识现代运动的价值,其话语体现了作为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现代主义思想文化脉络在21世纪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正时值"2017‘一带一路’高峰论坛50国会议"召开之际,由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加拿大木业协会、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产业联盟、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木结构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文化部艺术品发展中心——中国民间艺术品红木鉴定评估委员会联合发起主办,主题为"木构艺术的现代演绎"的论坛活动于2017年5月12日在北京东四如园启幕。本次会议邀请了现代著名木结构大师  相似文献   

18.
建筑遗产保护和管理过程中诸多的复杂遗产信息涉及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多样化的来源与组织形式。但是面对全面记录归档这些建筑遗产数据的需求,当前常用的建筑遗产信息管理方式却容易使这些多源异构数据变得分散且孤立。源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本体技术可以提供良好的知识组织和表示能力,近来逐渐被用于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知识建模。本体在建构时整理领域内的知识,总结抽象出领域内公认的概念与约束,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本文从建筑遗产数据的存储管理、标准化共享与知识挖掘三个面向出发,梳理并讨论了现有的建筑遗产本体研究中本体的应用模式:针对存储管理,通过本体的关联能力为多源异构数据提供互操作性;针对信息共享,通过本体给出通用概念与关系的明确定义,以实现共享;针对知识挖掘,基于本体提供规则表达与知识推理的能力,实现建筑遗产知识复用。在讨论了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本体技术的应用模式与不足后,本文提出了建立通用建筑遗产保护本体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展望了本体技术在资源重组和价值阐释上为建筑遗产保护带来的智能化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陈筱  孙华 《四川文物》2015,(2):73-86
在龛窟外部修建保护性建筑及设施是中国石窟寺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就进行了求索和小范围试验,以敦煌莫高窟加固工程以及龙门奉先寺保护为代表,龙门奉先寺修建保护性建筑的设计方案虽未实施,却基本可以代表当时中国石窟寺保护性建筑工程实践的主要思路。20世纪后半叶,修建保护性建筑并非中国石窟寺保护的首选,保护专家更倾向于采取远观不易察觉的化学保护方法。20~21世纪之交进行了大胆探索,以云冈石窟保护性建筑的设计与实践为代表,这些保护性建筑方案有仿古样式、现代样式和模拟环境样式;有的方案将现代建筑设计中最为前卫的设计理念、软件技术运用到保护性建筑的设计中,提供了很多极具创意的参考;"防水建筑"的设计也极具启发意义。理性科学、综合考虑的设计思路代表了石窟保护性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在欧洲有这样一位建筑师,其设计作品中的17项被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没有哪座城市会像巴塞罗那,因一个人而变得熠熠生辉。"这是世人对巴塞罗那与高迪彼此成就的最好总结。高迪的建筑作品是巴塞罗那引以为荣的地标,高迪是巴塞罗那永生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