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     
《世界遗产》2014,(12):124-126
留住乡村记忆传承民间文脉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屏南举行11月17—20日,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联和宁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宁德市委宣传部、宁德市文联、屏南县人民政府承办。  相似文献   

2.
马知遥 《丝绸之路》2012,(22):95-98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城市化浪潮的加剧,广大农村正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改造和建设,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巨大难题.经过近十年普查整理和抢救的成果很有可能因为村落的不存在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处落脚,被迫上楼的村民们失去了文化空间的同时,丰富而多样的民间文化也会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消失,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巨大损失.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也为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描绘了美好愿景。在浙江省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古建筑存量并不丰富的嘉兴,另辟蹊径,通过把握农村地域特质,结合乡村的历史文化、生态自然、农业生产、特色习俗、村落格局和村庄建设现状,去实现对江南水乡特色风貌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护的是一种比质的生活方式,村落增加了生命力,居民也因此从"美丽乡村建设"中受益,客观上让文化遗产成为了推动乡村建设的良性基因。  相似文献   

4.
青海传统村落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传承着青藏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全国传统村落中别具一格。分析青海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传承、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为可以弘扬青海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兼具物质和非物质的活态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对其保护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举措,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前提是从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与保护实践的变迁中理解、把握我们应该保护什么和如何保护。文章在分析传统村落相关文献以及有关政府文件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概念、保护对象和保护对策变迁几方面进行了梳理,认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越来越走向系统研究的视角,并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是乡村的乡土建筑与乡土文化的综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文化资源与潜在力量,是推进乡土文化复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传统村落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参照价值。本文通过对漳州地区的实地调查,讨论与分析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在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以期为我国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1)。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面临衰败和消失的危险,因此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有关部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开展保护工作,自2012年以来,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3批次共2555个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坐落于陕北山区一隅的泥河沟村拥有两张名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的千年古枣林、淳朴民风和古窑洞,吸引来众多致力于乡建的团队,他们为泥河沟村的保护出谋划策并勉力推动。"幸福来得太突然",泥河沟村支书这样感慨。这样一个长年闭塞的贫困村落将面临怎样的改变?观念保守的村民如何面对外来观念的冲击?面对大量日渐凋敝的中国乡村,乡建团队如何自下而上地努力,  相似文献   

9.
郑树娴 《旅游纵览》2023,(8):182-184
传统村落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为村落保护助力成为传统村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宝山石头城保护与乡村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对宝山石头城的保护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策略,以期能够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良性互动和双赢。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村落的"开发模式",似乎总逃不脱被圈起来收门票的命运,村民也总在这些开发中被动地配合,无论是旅游从业者还是村民,都在这样的大潮中逐渐形成一种既定的思维——"保护与利用"就是利用文化遗产来创造经济利益。然而,有些村落的开发者无视当地居民及其原本的生活方式,浓郁的商业气息破坏了社区内原有的生活气息,失却本土文化味。这些项目都把目光放在"如何吸引游客"和"如何利益最大化"上,亦有人用香港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后聚集地,不少文物保护、博物馆学、建筑规划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都先后投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贡献和缺失,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系统论及系统规划论、自组织、岛屿生物地理学,文化结构学、生态博物馆等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以使这些体现文化多样性的乡村文化景观能够长久保存下去。  相似文献   

12.
刘宁宁 《旅游纵览》2013,(4):131-132
乡村旅游是指既可以利用乡村地区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当地生产能力,增加就业,保护乡村环境与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又不会给当地带来太多负面影响。旅游地村民的参与模式、其利益的实现及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乡村旅游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村民处于弱势地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没有话语权;村民受益较少;村民参与度不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村民这一乡村旅游的重要元素,注重村民的参与,考虑其参与的模式,提高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积极性,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传统村落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角落,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保护和开发传统古村落属于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能增强文化自信,对提升我国软实力有着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基于此,笔者...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都相当脆弱,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空心化、老龄化、城镇化等问题。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表层的文化形态是可视的有形物质表象,如村落的建筑形态、村民的发式服饰等;中层的文化结构是产生表层文化形态的行为,如村民的生产活动、村民的行为方式等;深层的文化内涵是导致中层文化结构的社会机制,如传统乡村的社区及其机能、世代相传的每规民约、农业社会的生存智慧等。所以,需要通过系统地分层次探索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探索传统村落能够得以保存并延续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阐述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产业兴旺"共融互促关系,分析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路径,希望为找到一条适合全域旅游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文化传承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力量,乡村多产业协同发展是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绍水镇梅塘村为例,梳理传统村落农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发现当前梅塘村农产品种植业、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间存在关联性不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提出传统村落多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助力传统村落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张国琴 《神州》2014,(17):54-54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在村落。何谓“村落”?《辞海》给了六个字的注解:“乡人聚居之处”。村落是由古代先民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在生产生活中聚族而居建造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村民在世世代代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文化。它是“以一定村落共同体为范围的家族关系以及由它产生的体制、观念和心态”。它包括节日文化、习俗文化、信仰文化、制度文化、家庭文化、民间语言、民间文学、美术、舞蹈、戏曲、曲艺、杂技、武术、医药和各种传统技  相似文献   

18.
<正>小靳村人文自然环境小靳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南面10公里绵山脚下,村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遗存古物随处可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亦在此。为落实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挖掘整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建筑与文化遗产,小靳村村民继承了每年3次的传统庙会习俗,分别于每年正月初十举行祭祀活动、七月初七唱猴猴、九月初九唱庙会,来表达对先贤神佛的敬仰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特别是每年正月初十的祭祀仪式一直流传至今,兼以舞龙灯、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0月在贵阳发布的"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不但对村落文化景观的定义和内涵做出了深刻的解释,而且就实践工作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在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中,应以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作为工作法理基础,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根本性纲领为工作指导,以最少干预、非功利性和主动参与为工作要求。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才能够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维护文化多样性;才能够将村民作为保护的主要力量,维护村落文化景观发展途径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工业化程度较低的非都市郡,英国北约克郡保存着完好的乡村景观和历史建筑。自19世纪,英国便出现乡村生活的博物馆化,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同时也致力于收藏、保存乡村记忆。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英国社会和文化情境。乡村博物馆实践不仅是国家价值的体现,也是调节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机制。在国家话语体系内界定"乡村"的同时,也承担起塑造地方感和地方认同。反观我国乡村博物馆,其实践以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为肇始,秉承对村落景观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理念。然而,在具体建设中仍然面临激发村落居民文化自觉性,建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