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59年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专程到贵州视察工作.他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农村,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勇于向干部群众道实情、讲真话,使贵州的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深受教育.  相似文献   

2.
谭学凤 《百年潮》2008,(3):73-75
胡耀邦离开我们已近20年了。回忆起他1962年至1963年担任湘潭地委第一书记时的许多往事,勾起了我这个“普通一兵”对他的无限怀念。当时,我在茶陵县委办公室工作,因工作关系曾多次参加会议聆听了他的教诲。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关心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1954年初春,我由中央团校调到团中央任胡耀邦的秘书,任职三年半,和他朝夕相处,对胡耀邦同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原团中央的老同志约我写点怀念耀邦同志的文章,就应承了。执笔过程中,能否完全忠实于当年,尚请知情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梁金泉 《纵横》2010,(11):4-9
2010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诞辰95周年纪念日。几十年来,有不少回忆文章和书籍对耀邦同志做了详尽的介绍,本文力求对其倡导并亲自践行的、党员干部应该具有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做些回忆,以缅怀深受党内外干部群众敬仰的耀邦同志,这位勤奋好学、平易近人、知人善任、真诚坦荡的伟人。  相似文献   

5.
冯征 《炎黄春秋》2004,(11):9-14
多少次执笔想抒发我内心灼热的情感,怀念生难忘的耀邦同志,但直到我将满83岁的今,才力不从心地还多少年来的宿愿。耀邦同志是1989年4月15日过早地离开世的。邓小平同志曾亲自到人民大会堂为他送。我含着眼泪走出大会堂南门,伴随他的灵车长长行列中到达八宝山革命公墓。15年过去  相似文献   

6.
尹克升 《百年潮》2014,(4):10-14
正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又是一个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的地区。在1980年、1983年、1986年,胡耀邦先后三次到青海考察。我也先后多次面对面地聆听胡耀邦的亲切教诲。胡耀邦第一次到青海,我当时在柴达木油田;第二次到青海,我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第三次到青海,我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从祁连山下到昆仑山前,从青海湖畔到黄河岸边,胡耀邦和干部群众一起,谈改革,论发展,话致富。他十分关心青海的经济发展,十分强调青海的民族团结,十分关注青海的干部队伍。他热爱人民的  相似文献   

7.
曹晋杰 《文史春秋》2008,(12):27-28
1958年4月19日至20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曾到盐城地区视察工作。作为革命老区——华中敌后抗日指挥中心的盐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迟迟发展不起来,百姓仍未摆脱贫困,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时隔28年后,1986年11月14日,他又一次来到盐城视察工作,目标仍然是如何帮助革命老区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8.
1958年8月,我从惠水民族中学毕业后,考入贵州民族学院预科班。1959年1月27日左右,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到贵州视察时,特意到贵州民族学院看望我们,在民院大礼堂给我们作了一次报告。胡耀邦同志的到来,事先一般人并不知道。记得当天是阴阴的天气,气温相当低,整天下着细细的毛雨。  相似文献   

9.
蒋本良 《百年潮》2007,(9):12-18
胡耀邦担任党的主要领导人以后,对外交工作的关注也多了起来。由于当时中国同罗马尼亚的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同罗马尼亚领导人的交往也就比较多。我因多次为他做翻译,对他的外交风格留有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0.
章学新 《百年潮》2008,(9):41-42
1969年春,广大干部按照“五七”指示,下放到五七干校“重新学习”。虽然指示规定“除老弱病残者外”,但是,共青团中央是被江青斥为“修透了”的单位,因而必须“连锅端”,就连年过花甲的老年干部和知识分子,也要“自动报名”,不应放弃这个“极好的机会”。54岁的胡耀邦是“斗、批、改”的主要对象,当然不能除外。  相似文献   

11.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庭,18年后即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时文乡(现在的中和乡)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比叶剑英小18岁。这两位革命家的友谊,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12.
余玮 《湖南文史》2013,(12):5-11
中央党校历史上有两度辉煌。一是延安整风,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二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留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后者既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起步,也是改革开放的发端。鲜为人知的是,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起源于胡耀邦当总书记前指导创办的一本内刊《理论动态魏对于这本刊物,胡耀邦曾动情地说:“我死后,你们要写上一笔,生前办过《理论动态》。”  相似文献   

13.
今年4月15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胡耀邦同志逝世24周年的纪念日。胡耀邦一生曾担任过中共中央主席、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央秘书长、中宣部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团中央第一书记等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也办过许许多多有影响的大事。特别是他在拨乱反正期间为平反冤假错案所做的一些事,让许多人记忆犹新,非常敬佩。  相似文献   

14.
邹雅林 《百年潮》2006,(8):41-47
"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这是胡耀邦1983年8月视察甘肃工作时的题词,迄今已23年了.在这23年里,这个题词给甘肃农业指明了奋斗方向,给甘肃人民带来了希望,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15.
于吉楠 《百年潮》2010,(9):33-36
1979年至1982年,我在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工作了三年。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许多事情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尤其是见证了胡耀邦指导《理论动态》编辑工作的情形,使我终生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6.
1981年,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拍摄成电影《太阳和人》,没有公映)挨批,被称作《苦恋》事件。胡耀邦同志对此事件实事求是处理,让《文艺报》、《人民日报》同时发表唐因、唐达成的批评文章,使事件得以妥善解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1981年,也是由胡耀邦同志实事求是处理了"突破"事件,使该事件得以平息,从而保护了当时文艺界思想解放的势头。"突破"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据我了解,1980年10月5日-12日,江苏省作家协会在无锡太  相似文献   

17.
1984年11月的一天,工作人员把一份《国内动态清样》送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案头。他认真地阅读、思考,最终在《洋厂长的“三斧头”》一文旁作了重要批示,并指示将他的批示印成政治局参阅文件,加发中央各部门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18.
1988年5月14日至29日,胡耀邦在河北易县、涿州、安国、雄县等地待了16天。这是他自1987年1月16日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后,第一次离开北京到外地休息一段时间,同时搞点调查研究。《记胡耀邦辞职后的一次外出调研活动》一文的作者,系当年全程陪同的工作人员,文中真实详细地记述了胡耀邦在调研中一系列的感人事迹,读来令人感动,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9.
刘崇文 《炎黄春秋》2011,(12):15-18,14
胡耀邦去世前的最后一段日子,是在思想极度郁闷的状态下度过的.一是对"生活会"上的许多不实之词和无理责难,感到不公平、不公正.二是对当时的时局感到忧心忡忡,政治、经济形势严峻,社会动荡,人心不稳.三是先后得了两场病,身体衰弱,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体重不断下降.而更为苦恼的是,虽然保留了他的政治局委员,却不给他任何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岁月,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组织和领导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组织工作干部,对我们党历史上的一切冤假错案,进行大刀阔斧的平反工作,其中惠泽面最大的是为55万多名右派分子平反这一大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