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了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是先秦礼制最健全之时期,认为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传统观点应得到修正。不断演进的礼在春秋时代进入了成熟期,成熟期的礼广泛地渗透到春秋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从思想到行动无不受到礼的深刻影响,离开了礼人将无法生存。礼在春秋时代填补了周王室衰微带来的一个权利空洞,对社会起到制约作用,制衡着春秋社会的各种势力,维系着春秋社会既有秩序,春秋社会如果没有了礼就有“崩盘”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东周楚地特有的铜、陶束腰平底升鼎进行类型学分析,明确铜升鼎应源于春秋早期曾式升鼎,春秋中期以后随着楚的扩张遍布楚地;陶升鼎仿铜升鼎,出现年代不早于战国初,器形随时代发展渐趋简化。在此基础上对其使用等级与人群进行考察,发现楚墓中使用升鼎的上层贵族内部在鼎的数量、材质上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使用规律和组合搭配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楚国社会等级结构变动与礼制变革。此外,曾、许、蔡等附庸国国君墓仅见使用铜升鼎,且在使用升鼎数量及其墓葬规格上各有不同,其原因与当时各国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的东周女性史研究往往强调女性在东周时期社会地位逐渐式微。然而从考古学视角观察,女性贵族社会身份地位在东周时期却并非单向的跌落。春秋早期,女性贵族墓葬随葬器物延续西周以降的趋势,与男性贵族存在一个显著等差;春秋中期后,女性贵族墓葬随葬青铜器物组合层阶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渐向异穴合葬男性配偶墓葬靠拢;春秋晚期,"夫妇同庖俎"(即合卺)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社会现象,女性贵族身份地位有了一个质的提高。这标志着贵族家庭婚姻制度及财产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显示社会基本构成由大家族向核心家庭转换。  相似文献   

4.
任晓锋 《沧桑》2010,(3):108-109
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使传统礼制出现了僭礼、违礼、遵礼三种情况并存的现象。尽管春秋社会僭礼、违礼事件层出不穷,人们也习惯用"礼坏乐崩"概括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但总体来看,遵礼仍是春秋社会礼制运行的主旋律。礼对于诸侯国的治理、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个人在社会上的安身立命,甚至春秋时代的战争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鲁阳君、鲁阳公及鲁阳设县的问题何浩(一)春秋以至战国时期,由楚君任命的楚国县一级行政长官,多称为“公”或“尹”,所谓“某某公”,自必是指该县的县尹。战国早期以来,由楚君赐予封地并以封地之名冠以封号的贵族,称为“某某君”或“某某侯”,所谓某某“君”或“...  相似文献   

6.
潘静  刘临安 《文博》2006,(1):68-71
史载,西夏王陵“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这种墓葬制度与早期西夏贵族“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引水其上”的原始葬俗完全不同,明显示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而且,从西夏王陵各陵园的占地规模、形制的完备程度等内容来表现墓主人的身份和等第,说明西夏统治者对汉人陵寝礼制的认同,这正是“称中原王朝之位号,仿中原王朝之舆服,形中原  相似文献   

7.
赵克生著《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于2012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34万字。开篇之章为导论,以明全书旨趣,又分上、中、下三编,即“国家礼制与与明代宫廷”、“国家礼制与明代官僚阶层”、“国家礼制与地方社会”三个主题,每一主题取三、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皆以礼制为题眼。  相似文献   

8.
关于春秋时期丧祭设立庙主的制度,《春秋》三传各有所论,汉唐以来诸儒多以三传所言为一种统一的制度。但实际上《春秋》三传关于先秦立主制度的论述,各有其义,并不能混为一事。郑玄、孔颖达合三传所论为一,不能代表汉代《春秋》今文学家的本意,亦与春秋礼制的实际不尽相合。而《公羊传》《穀梁传》的立主之说则很可能是战国礼学家构建的整齐之制,一定程度上掺杂了后儒理想化、规范化的认知,其所论述的制度并不一定为先秦礼制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春秋》所记周天子、诸侯的殡期与《礼记》所载有不少不符之处,学者各有解说。细绎《春秋》经文,可以发现,春秋时期确实存在诸侯五月而葬的礼制,其执行虽因种种原因受到了破坏,但基本上是保存的。春秋晚期中原诸侯开始实行三月而葬的礼制,与五月而葬并存。这可能与作为霸主的晋率先行用三月而葬有关。  相似文献   

10.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演变论是钱穆先生用以中国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其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主体、以“士人政治”的变迁为主线用以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演变过程,它反映了钱穆先生关于春秋以前是“封建社会”,战国以下是“四民社会”而非封建社会的中国史观点。这一理论的意图在于:用中国历史上社会演变的有限性来证成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不变性,其理论实质是道统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春秋时期的信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春秋时期的信观念徐难于人有信用,这种品德称为信。信作为一种伦理范畴出现,始于春秋。对于春秋时期的这一重要社会现象,迄今少有人专文论及。本文拟探究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实际状况,力求从观念意识角度去剖析春秋社会,以深化对这一时代的理解。一“信”...  相似文献   

12.
孙妙华 《文博》2011,(2):22-23
齐伯里父匜从器物的形制、纹饰及铭文三个方面来综合考量,它的时代应在春秋早期,器主人的身份可能是方国的高级贵族。根据铭文,这件匜是媵器,并对铭文中提到的"周姜"的丈夫作了推断。青铜媵器匜,既代表礼制又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常用的器物,这是春秋时期盛行以匜作为媵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奚仲作车”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富命义的一个课题,但由于直接史料甚少,迄今未引起研究者的充分注意。其实若从解析“奚仲作车”入手,可以解决先秦文化史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圣人”创物利民的社会文化属性;车除作为交通工具之外,在先秦礼制中还具有哪些社会文化功能;文献记载中“乘龙”与骑马及作车之间有何隐喻性关联;车在中国古代的独立起源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渊源于英雄时代的奚仲家族,如何积蓄起在贵族时代薛国发展所需要的历史创造潜能等等。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奚仲作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丰富的尚未被人充分理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所见春秋晚期礼制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随葬器物的考察,此勘先秦文献中的相关史实,得出春秋晚期各项礼制均已发生变化,赵简子墓葬之规格符合其“卿”身份的结论。说明在赵简子时赵氏势力虽然蒸蒸日上,但仍处于蓄势时期,遵守礼制是赵氏在残酷的政治氛围中必须做出的一种姿态。  相似文献   

15.
M257是平顶山应国墓地的1座小型贵族墓。该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木质单棺单椁,随葬器物分别放置在棺椁之间与棺内两处。随葬器物共计115件(片),包括礼器、兵器、车器、马器、生活器皿、礼玉、殓玉等。M257墓主人应是一位身份为士一级的贵族,是应侯家族内的一位成员。M257的发掘为研究应国历史与西周时期中低级贵族的丧葬礼制,乃至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清政权为弥合满汉文化差异、协调民族冲突而采取的文化策略,在国家政治、学术导向、治(统)道(统)同体等方面都有体现,其根本目的在于建设社会礼制、复兴儒家伦理。清廷通过创制礼制、扶持“三礼”学的文化政策,奠定了礼仪伦理建设的思想基础,完成了其在制度上对礼的抉择历程。这是清初以来,统治者对思想界倡礼之风的积极回应,它不仅引发了知识界对“三礼”研究的热潮,而且还对“以礼代理”的学术潮流的形成起了催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殷商时期天干地支在古人们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利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日,还将天干地支用于名号命名,即为“日名制”。“日名制”的来源在学界观点众说纷纭,在殷商帝王贵族的名号命名中体现了其独特的时代特点,“日名制”又与殷商时期宗教崇拜息息相关,殷商灭亡后,西周对其文化制度有所继承,更多的是礼制发展,逐渐形成了西周文化,殷商时期盛行的“日名制”亦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8.
通常所说的俸禄,是指国家付给官吏的酬劳。春秋以前,实行“亲贵合一”的国家组织原则,官吏与贵族是同一语,实行世卿世禄制,所谓“禄”没有酬劳之意。春秋以后,贵族垄断官职的现象被逐渐打破,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俸禄制随之相应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封邑赐田的世禄制被谷禄制取而代之。孔子就说过:“帮有道,谷;帮无道,谷,耻也。”说明已有了量能按绩取  相似文献   

19.
殷周时期贵族行车十分讲究。他们在享受生活和权力的同时 ,逐渐在行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礼俗。从对道路的严格管理及专路专用 ,到行车时保持的一些特殊礼俗 ,诸如繁妆其车 ,乘车的尊序 ,登石上车以及对车器独特的养护方法等 ,都直接或间接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礼制秩序下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雷依群 《文博》2001,(6):31-33,67
春秋以降,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走向政治舞台,借助于旧的礼制来提高和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成为这个阶层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文化表征,而人文精神的勃起,又为旧礼制注入了新的内涵,用木俑、陶俑代替人殉,人祭已成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