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作用和意义徐国利抗战时期,我国高校向西南、西北及粤赣闽浙等省山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迁徙。高校内迁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开展抗日民主运动、恢复和发展战时高等教育、推动落后地区教育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一、高校...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余子侠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遭受到近代社会以来空前的劫难和绝大的损害。为谋保存以应变起仓卒的时局,其时绝大多数专上学校机构,不得不以种种避难方式作出迁徙之计。这些移迁学校所达地域,近者或入租界...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后,一般大学均迁移内地。然而,由于上海地区租界的存在,抗战初期驻沪高校普遍迁入租界办学或仅部分内迁。国民政府教育部通过各种渠道对留守上海高校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孤岛"内行使教育主权。不过,由于"孤岛"环境所限,教育部的政令往往难以真正贯彻。战时国家高等教育经费严重匮乏,教育部与留守上海高校之间的关系更显脆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教育部与留守上海高校的沟通基本断绝,各大学由于性质不同,面对汪伪政府要求注册立案的压力,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后,众多高校响应政府的号召西迁后方,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其中内迁高校的教授都能与国家和民族共体时艰,坚持抗战,为继承与发展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物价高涨,生活艰窘,特别是亲眼目睹大后方的分配不公以及贪腐情形日益严重后,他们的心态自然会发生变化,对政府的态度亦由支持转而批评甚至反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还延续到战后他们对国民政府立场的转变。本文即以多位民国时期著名教授的日记与书信为中心,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试图以他们自己笔触所记录的战时生活,观察他们如何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教书育人,献身教育,并分析战时知识分子生活贫困化对他们日后的政治抉择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校内迁与战时西南科技文化事业侯德础张勤抗战时期,濒于战火的几十所国立、省立和私立的高等院校络绎内迁,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一次自东向西的院校大转移,成千上万的专家教授、职员工友和莘莘学子,为保存我国高等教育之精华,千里辗转,共赴国难,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教...  相似文献   

6.
抗战军兴,上海光华大学在成都设立分部。分部校政由光华旧人主持,创办经费多得川人捐助,校董亦大半川籍。光华和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毫无渊源,政府资助不足,学校只得征收高额学费。征费之举引发学潮,川籍校董邓锡侯、向传义等地方势力支持学生,并顺势接管学校。从此,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为一所地方化的学校,并于其后被改组为成华大学。内迁高校的地方化与地方高校的国立化路径相反,实为地方针对内迁高校或中央反向扩张教育权力之举,研究此一问题足以加深对战时中央、地方以及内迁高校三者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央大学在抗战之初从南京成功迁至重庆,成为全国内迁最为彻底和成功的高校,为学校的重建和发展积蓄了力量。由于校长罗家伦本人的特殊政治身份和人际网络,中央大学迁校的决策过程反映了国立大学、教育部与蒋介石以及国民党中央核心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中大的迁校过程也蕴涵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与四川省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后开始着力于重建教学与研究体系,稳定校园正常秩序,并调动师生的"抗战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大学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战时背景使得国家的教育政策在中央大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与体现。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爆发导致国内大批高校停办或内迁,致使大量学生流亡,催生战时校际借读这一独特历史镜像。国内未受战争影响之大学,通过接受申请、资格审核和编级考试等程序,积极收容他校学生予以借读。国民政府及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各大学,出台借读政策办法,安抚救助借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延续,并为其后数十年的国家建设培养了骨干力量。战时大学借读之价值足与同期大学内迁相媲美,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有助于完善对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教会高校的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战时期教会高校的迁变余子侠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高教事业遭受到严重摧残,教会高校亦未因其为“教会”主办的身份而幸免。在战争重创之下,教会高校或远迁内地以图生存,或立足原地力谋发展,为着中华民族教育现代化事业不致中辍,广大师生员工精诚团结、顽强奋斗,使...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后,如何利用日伪时期遗留下的师资设备,重新为华北地区建立医学教育中心成为国民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指派北京大学启动对伪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接收与改造工作.最初,代理校长傅斯年为扫除战时日本医学的影响,留用前北平协和医学院教员建立新的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来校长胡适积极寻求美国援助,进一步学习协和模式,延长学制、建立研究生教育.通过引入美国医学完成去日本化的北大医学院成功崛起为国内顶尖的医学教育机构,为1949年后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