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骨文中的“(?)”和“(?)”是一字异体的关系,都应释为“厀”。两者在卜辞中都不表示本义,而表示假借义,都应读为“(桼刂)”,训为切割,都可用作祭祀动词和征伐动词。  相似文献   

2.
由墨林 《神州》2014,(15):123-123
从甲骨文到楷书,从古音到今音,汉字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豆”字从本义礼器,到取代“菽”,表达植物“豆子”之意,其中演变值得探究。从音韵学的语音演变角度出发,可以为“豆”字假借为“菽”表达“豆子”的意思找到证据。  相似文献   

3.
“颂”字本义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颂”是会意字。本义为人屈膝低首恭顺地用语言与神灵沟通。指称范围扩大后,指一般的外表仪态。又因为同音假借,有了“容纳”的含义,基于此,东汉学者对“颂”字的解释与先秦相比有差异。后代有学者认为“颂”是“诵”的后起替代者,这不正确。“颂”字的基本内涵,是下对上的衷心称美赞扬,在上古文化背景下,其指向,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最高者:神明。  相似文献   

4.
五毒,原来就是端午节民间喝雄黄、洒雄黄、缚艾虎、挂菖蒲、吃蒜头,主要为了防五毒祛五毒。清代吕种玉在《言鲭·谷雨五毒》中说:“于谷雨日画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状,各画一针刺,宣布家户贴之,以祛  相似文献   

5.
佚名 《湖南文史》2011,(3):55-55
最早的时候没有“鼻”这个字,而是用“自”这个字来表示“鼻子”。 后来,人们在“自”的下面加了一个声符“畀”来表示鼻子。“畀”读作“bi”,是给予、付出的意思。“自”和“畀”合在一起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于是用来指称鼻子了。  相似文献   

6.
在早期文字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当一个形体所记录的词过多而易发生混淆时,常常改变这个形体的一部分而分化出新字,分化出的新字没有所谓“本形本义”,它只是借其所从出的“母字”的形体稍加变化,保持与“母字”相同或相近的读音,用来记录本属于“母字”而后分出的一部分词义.象“巳”字分化出“已”字,“足”字分化出”疋’字,就属于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臼土)“(毁)二字的来源作些探讨,并试图对楚帛书中有争议的“萬”“兒”二字的释读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器物字是指字形直接描摹器物形体或以形声组合的方式表示器物的字。本研究确定器物字义项共175项,其中与字形相关的义项,即本义和引申义51个,占义项总数的29.1%;与字形无关的义项,即假借义项124个,占义项总数的71.9%,并对器物字词义主题类别进行了详细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甲骨文器物字的字词关系,以期对甲骨文字学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南史.宋本纪》记述南朝刘宋明帝时流行有谣谚云“禾绢闭眼诺,胡母大张橐”。至迟从赵宋时起,人们对“禾绢”的语义。即已不甚明了,普遍将其用作中性的人主代称,或是用以代指圣明君主:清代则有人老实承认此语“甚为费解”。本文认为,“禾绢”之“绢”应是假借为“稍”,而“稍”字的本义则是指麦茎,引申为泛指各类禾稼的茎杆。在“禾绢闭眼诺,胡母大张橐”这一谣谚当中,本是用“禾稍”来贬斥宋明帝像随风摇曳的禾稼茎杆一样,听凭胡母颢的摆布。後世将其用作中性或是褒义的词语,并不符合其本义。  相似文献   

9.
说“■”     
古籍中“写”字词义,纷坛众多,词义关系,错踪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把握维艰。本文依据古籍,试图摸清诸义的来龙去脉,解决“写”字一词的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等问题。 《说文》:“写,置物也。从宀,舄声”。其字结体为形声字,以宀揭示词义所属,以舄标记词的声音。宀字,甲骨文写作房屋之形,无疑是以形象表示屋宇之意。其用途为住人置物,所以《说文》说:“置物也”。此义当为词的本义。《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间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写一些吉祥的字,贴在门上、梁上或柱上,预示诸事顺遂,称心如意。这些吉祥的字中,“福”字是写得最多的。也有假借“福”到了的口彩,有意将“福”字倒贴,取其吉利。“福”贴倒了,就是“福”临家门,到了的意思。民间为何爱贴福字,如何...  相似文献   

11.
谈歌舞伎     
久负盛名的日本歌舞伎,在我们中国人脑海中往往是一个闪耀着五光十色的美丽的谜。它是歌剧,还是舞剧?抑或是有着古老传统的歌舞剧,象我国的京剧一样?仅就所知,略谈如下。歌舞伎确是具有显著特点的、日本的传统戏剧。从语源上说,歌舞伎如果用汉字来表示,则是“倾(?)”,就是说它新鲜、稀奇、引人瞩目。而今日的“歌舞伎”三个字不过是“倾(?)”的假名的假借汉字。可是,正是它恰好地表现出这种戏剧的载歌载舞的特  相似文献   

12.
一般研究认为,古代汉语词义可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和比喻义四类。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对假借进行研究,认为假借是古代汉语特有的现象,假借属于文字现象,不属于词汇现象,所谓的假借义,实际上是文献典籍中语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乐”字的本义自东汉许慎至今已有很多人作过探讨,结论多样,但多不可取。本文结合甲骨文、金文及文献材料认为“乐”之本义当为“栎”。  相似文献   

14.
措大 《中华遗产》2014,(2):84-93
中国面点,种类繁多。立春有春饼、二月一有太阳糕,清明有寒具,端午有五毒饼,七夕有巧果……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制的面点进行护佑。它们有的与历史相连。有的与民俗相通,大多都饱含“礼”意。到底我们的口中蕴含着怎样的四季变化?花样面点。在一场场特别的文化节礼中绽放出中国人独特的心思。  相似文献   

15.
郭伟涛  马晓稳 《历史研究》2023,(4):157-176+223-224
综合出土文献,早期“纸”字表示的是丝质物品而非植物纤维纸。因为工艺和外观相似,不便于书写的早期纸张也被称为“纸”。随着纸张的改良和迅速普及,人们为了语义的合理化,创造出“帋”字代替“纸”字表示纸张。不过,“帋”字并未完成历史使命,而“纸”字逐渐被稳定用来表示纸张,其早期含义湮灭不彰。六朝人对“纸”、“帋”两字的交替演变缺乏正确了解,望文生义阐释两字形体,认为早先的“纸”表示丝纸,后出现的“帋”表示植物纤维纸。这一影响深远的误读得以纠正,造纸术起源的探索方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说文》“诸,辩也”试解董莲池《说文》是一部以讲说字的本形本义而称名于世的书。从古一直沿用到今天的“诸”字也见存于此书。关于“诸”字的本义,许慎训解为“诸,辩也”,以“辩”字为释。但是检《说文》,许慎训辩为“治也”,如果我们拿这个意义去解释“诸”字,...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郭店简《老子》与今本第13章“惊”字相当之字,当从白於蓝说释为“昔”,从文义看,此字应读为“荣”。“宠辱若荣”与“贵大患若身”的句式相同,“宠”字应从前人之说理解为动词。老子主张像常人宠荣那样宠辱,像贵身那样贵大患;“得之若荣,失之若荣”的意思是“得‘为下’若得荣,失‘为下’若失荣”,这两句是对“宠辱若荣”的解释。大概由於较早流传之本多用假借字表示“荣”,就被後人误读成了音近的“惊”,导致了对此章文义的严重误解,老子的正面主张被很多人解释成了对俗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晋文化考略     
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晋”,已是个多义词。显然,作为国名的“晋”字,当含有“晋”的一个义项,应是从“晋”的某个义项中选取了一个与这个国家有关的意思而派生的国名。那么“晋”的本义是什么呢?它与晋国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学术界迄今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晋”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我们有可能拟测,在晋国之前,是否还存在过一个晋族,或者说有一个叫作“晋”  相似文献   

19.
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物》1984,(3)
帛书原卷已断裂,接通后在每行之末用阿拉伯字码标明行数。写定释文时,以□标出残字或笔画不易辨认之字;以〔〕表示帛已缺损,计算位置按通行本补入之字;以()注出假借字、异体字之本字;以〈〉表示改正明显的误字。  相似文献   

20.
李肖寅 《神州》2011,(3X):73-73,75
本文通过列举分析甲骨文字形、文义等方面,试图说明“冥”字在甲骨卜辞中不能解释为分娩的“娩”,更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于“冥”字本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