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术思想及信仰在汉代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是汉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巫术与汉代知识和思想发展水平相适应。巫术思想和巫术活动具有广泛性特征。巫术在汉代思想文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思想信仰两个方面。是文化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是文化“小传统”的主要发展形式。民间巫术信仰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共同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模式.汉代官方意识形态及精英知识阶层中杂糅了大量巫术因素。民间巫术具有社会凝聚作用,对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也有一定拒斥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震 《民俗研究》2017,(4):71-78
先秦自春秋以降,民间信仰中的"鬼神",相对于日渐觉醒的人性精神,开始退居次要地位,但军事巫术却空前兴盛。民间信仰与民神易位在兵学领域呈现出反向衍进的态势。民神易位思潮肯定了人的价值,而基于民间信仰的军事巫术的兴盛,标志着兵民的心理诉求被纳入指挥决策的博弈,反映了对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灵归宿的观照与反思,二者是在不同向度上诠释了先秦人性意识的觉醒,为后世确立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长期共存的二元对立结构,乃至构建多元语境交融下的文化生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马光星副主席送给我一本他和赵清阳、徐秀福二位先生合著的《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一书。书内介绍了他的故乡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在农历七月至九月“纳顿会”上表演的五个傩戏。其中的压轴戏《杀虎将》,使我想起了中国戏剧史上所介绍的两千多年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这是因为“角抵戏”被戏剧界认为是中国戏剧之源。而民和县三川土族的《杀虎将》近似“角抵戏”,所以笔者将本文题目叫做“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土族傩戏《杀虎将》。”先说啥叫“角抵”。司马迁著的《史记·李斯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二…  相似文献   

4.
《福建史志》2009,(3):37-39,46
民间信仰不是没有体系的“迷信”或“原始巫术”的残余.而是一种文化积淀在不同社会力量的共同促动下建立起的、较为开放的信仰体系,其内在体系、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形貌等方面在它所赖以形成的区域格局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民俗与文化气息。吴真人信仰是闽台民间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上.它作为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5.
《福建史志》2013,(2):54-54
歇后语,是一种民间常用的隐语,即正面用一句熟语,本意则隐而不言,让别人从中去领悟其含义。如讥讽“无耻”的人,正面只说“孝悌忠信礼义廉”,实质上是缺了一个“耻”字。这种另4有风趣的民谚,在泉州民间也广为流传,其中有不少歇后语,还具有劝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玉林 《湖南文史》2013,(10):65-66
平伙宴是普遍流存于客家地区民间的一种颇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方言称之为“打平伙”,闽西、赣南客家人称之为“打斗伍”,粤东客家人叫做“打斗四”或“打斗八”,在台湾客家地区,它叫做“打斗叙”。这是民间自愿凑份子聚餐的一种形式。朋友相聚,农闲时节,该种的种了,该收的收了,囊中又有点闲钱,便邀集起来聚餐,一饱口福,而且还可借此喝酒聊天,畅叙友情。它不但吃前分摊了开支,吃前还人人动手,分摊了宰杀、除毛、挑水、烧火的全部劳作,  相似文献   

7.
湖湘古属楚地,楚地开发较晚,原始的思维机制保持时间较长,故其俗敬鬼神,好淫祀,民间巫术流传数千年而不息。然而,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巫术渐渐受到主流文化即儒、佛、道思想的影响。其中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的流传至今已达两千余年。在中国本土文化源远流长的情况下,这种外来的宗教不得不逐渐接受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逐渐地中国化,并利用中国本土宗教势力薄弱的机会,渗入民间,成为一种实用化的宗教。  相似文献   

8.
李广志 《民俗研究》2010,(1):117-127
巫术在日本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期巫术的形态源于自然崇拜,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带有巫的性质的器物与符号,此后巫术信仰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其中,女子巫术在日本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从考古、文献、宗教以及民俗等多处视角,着重考察巫女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指出巫女信仰是日本萨满教的核心,同时具有浓厚的民间信仰底蕴。  相似文献   

9.
梁惠娥  邢乐 《民俗研究》2012,(6):97-101
“五福”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常见意象,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源远流长,至今不衰。乡村妇女凭借手中针线,借助“五福”意象,将爱与希望、幻象和现实在民间服饰中表达出来。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服饰品为例,归纳、分析民间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五福”意象,探讨民间服饰中“五福”的文化内涵,阐解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民俗寓意。  相似文献   

10.
卜红 《中国土族》2006,(2):49-50
“泛神论”本是指流行于16—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种哲学学说。泰戈尔和郭沫若,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为各自不同的民族环境,对泛神论的取向向度有着很大的不同,郭沫若早期文学思想尽管深受泰戈尔的影响,但“泛神论”在泰戈尔来说是他的宇宙观,而在郭沫若则是一种哲学观。  相似文献   

11.
《文史博览》2007,(4):32-32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后来这种帽了在民间也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百姓常戴  相似文献   

12.
小木 《广东民俗》2000,(1):37-37
“东道主”一词,是个至今还流行于民间的古语。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位公民,都可以在国与国、人与人的交往中使用它。作为一个称谓,高至帝王将相,微至耕樵平民,也都有资格担当它。“东道主”,作为一个民间俗语,流传得很久。覆盖面很广,是社会的常见语。说起来方便,听起来也顺溜,但追究起这个俗语的起于何地、源于何方,却是件很难很难的事儿了。  相似文献   

13.
仙游“三妃合祠”习俗的历史演变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方神话的根本性质属于“人鬼崇拜”。这种神,一是生前为人所敬畏的巫祝方士,即所谓“法施于民”者,“以神仙显、或以巫术著”者;一是中土入闽的汉人军队中原先受崇拜的武功显赫的首领,如关帝、杨五郎、东平王等;或是地方上“以死勤事’者、“能御大留捍大患”者。在民间,生前为人所崇敬的人,死后所受的敬畏便愈增加,而对令人惧怕又求其庇护的鬼魂所行的祭法,就成为一种固定的宗教式的崇拜。 地方神祗是旧时民间村社组织的精神核心。我们如果考察流传于民间的种种神话传说,就会发现民众在本社区的生活经验中,出于自身的需要,可以十分认真地祭祀某神,也可以随意遗弃而去推崇新神。神的出现,使人与生活之间的需求交流有了一个精神中介;神格的升华,其实是人灵中自我意  相似文献   

14.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张国荣 《丝绸之路》2014,(16):66-73
王光普,曾是甘肃省庆阳市一位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师,后来却成为民间美术收藏界几乎无人不知的人物。他长期生活在庆阳农村,从1958年开始收藏和研究民间美术品,在半个多世纪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拜访过5000多位民间艺人,举一人之力收藏了近10万件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涵盖了民间美术的不同门类,并自办民间美术陈列馆,藏品之宏富,在中国当代民间美术收藏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王光普被誉为“甘肃民间美术研究、收藏的拓荒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相似文献   

16.
板胡,民间也有称作“胡胡儿”、“大壳子”、“小壳子”的,普遍仍称作“板胡”。青海民间板胡的使用非常普遍。器乐合奏、戏曲表演、曲艺演唱、社火歌舞等均离不开板胡的伴奏,甚至只有两三个人的小乐队中,也必有板胡。因而,演奏板胡的民间乐手也非常多。在这些众多的板胡演奏者中,就演奏水平来说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真 《民俗研究》2008,(4):40-54
中国内地的民间信仰研究者在与西方以及台湾、香港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时,经常面对“内马非马”的词源问题:“民间信仰”一词是中国内地与台湾的用法,在西方世界(包括香港),相应的研究领域应该称为“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可是内地学界共识的“民间宗教”概念对应的却是民间秘密教门。内地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两个概念大致平行,在西方和台港学界,民间宗教是一大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8.
闹棚     
徐高潮 《民俗研究》2001,(1):192-198
在鲁南乡间民间葬礼上,流行一种叫做“闹棚”的习俗,它不是葬礼的仪式,但它是葬礼上的一个高潮.是今日葬礼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插曲。所谓的闹棚,就是在丧主招待宾朋的山棚下,吊孝的亲朋会聚一堂.边饮酒,边取闹,边欣赏乐班的吹奏、闹棚共有两次,一次是在葬礼正式举行的前夕,另一次在葬礼当日的中午。  相似文献   

19.
良友 《巴蜀史志》2000,(4):47-48
会道门是以民间宗教形式结成的社会团体的总称,民间旧称“道门”。作为民间信仰形式之一,其与中国传统化和正统宗教有密切联系,尤与道教关系为甚。  相似文献   

20.
“背阁”是一种民间演出形式,有些类似“踩高跷”、“耍龙灯”,不仅历史久远,形式独特,而且需要较高的技艺。与其它民间演出不同的是,“背阁”很不普及,在桑干河流域也只有两兰个村子能演出。曲长城村的“背阁”至少有300年的历史,是祖上传下来的节庆民间演出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