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0年,归国华侨陈嘉庚断言:中国只有一个地方没有贪污,那就是延安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的一个侨商家庭,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南洋华侨中有名的实业家、教育家。1945年11月18日,重庆举行"陈嘉庚先生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主席赠送了条幅,上书"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全面高度肯定陈嘉庚先生。毛泽东、陈嘉庚分别作为中共领袖与海外华侨领袖,  相似文献   

2.
文史博览     
《纵横》2005,(1)
陈嘉庚说:祖国的领袖在延安张述 陈嘉庚说:祖国的领袖在延安张述陈嘉庚先生1941年回国慰劳前线抗战将士,从滇缅公路到重庆,从重庆到福建,目击蒋政权的惊人黑暗统治,官员的花天酒地的生活,大为震怒。后冲过多种艰难险阻到延安见毛主席以后,光明黑暗之分…  相似文献   

3.
《兰亭序》与老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世《兰亭序》,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所引《临河序》相比,多出了自"夫人之相与"以下一百六十七字。清末李文田认为:"此必隋唐间人知晋人喜述老庄而妄增之"。这一断案说得不够明确,没有表明《兰亭序》文和老庄思想的关系究竟是怎样。  相似文献   

4.
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为标志。换言之,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我想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价值理念,今天仍然可以发挥作用?我近年一直在研究"敬"这个价值理念。"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庄严。这涉及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孔子的弟子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敬,人的所谓"孝"和犬马就没有区别了。《论语》凡讲"礼",其核心都是"敬",所谓"无敬不成礼"。《易经》坤卦的"文言"也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礼记》祭统篇说":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这说明,敬和诚信是连在一起的,无敬则不诚,无诚则不信。反过来,无诚信的话,也就没有敬。  相似文献   

5.
整旧如旧     
一次,建筑学家梁思成做古建筑维修问题的学术报告。演讲开始,他说:"我是个'无齿之徒'。"满堂为之愕然,以为是"无耻之徒"。这时,梁思成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后来在美国装上这副假牙,因为  相似文献   

6.
君士坦丁十一世是拜占廷帝国末代皇帝,败亡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战役。围绕着他在城破之际的传说,不同的亲历者给出了不同的记载,"英勇战死"说有之,"仓皇逃亡"说有之,"上吊自杀"说有之,"不知所踪"说有之。"英勇战死"说虽然对于此役叙事来说最为完美,但大多属于推测;"仓皇逃亡"说和"上吊自杀"说有损末代皇帝的形象,也缺乏后续的证明;"不知所踪"说可能最真实地反映了城破时兵荒马乱的事实,加之没有任何幸存者目睹皇帝最后的活动,没有目击者确凿的证据证明他的下场,因此也是最客观的说法。这些传说的背后,反映出当时和后世人的种种动机,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文物》1976年第3期史树青同志的《日本国收藏的唐代一行等人画像》一文,说"一行是张公谨孙",可以商榷。考《旧唐书·一行传》上说:"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父擅,武功令。"但下文又说:"初,一行从祖东台舍人大素,撰《后魏书》一百卷,其天文志未成,一行续而成之。"又据《旧唐书·张公谨传》:公谨有子大象、大业、大安、大素,而没有提到公谨有几辈名"擅"的。张大素既然是一行的从祖父,则大素之父张公谨决不是一  相似文献   

8.
<正>“陈嘉庚剑”是华侨博物院珍藏的侨史文物之一,原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私人物品,华侨博物院建院之初主动捐献为馆藏“陈嘉庚剑”既承载着抗战时期中国国内军民对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感激之情,也见证了集美学校师生在嘉庚精神激励下烽火中弦歌不辍的历史,还肩负着在今天提示人们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使命。在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展厅里,一把未开刃的龙泉剑(图一)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里。剑长100厘米。剑身由精钢铸就,未开刃,  相似文献   

9.
正清人钱泳《履园丛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学政胡希吕拘泥于朱熹"微,无也"的解释,视"微须"为没有胡须。这可苦了一班稍微有些胡须的考生了:按学政大人的理解,自己应该是没有胡须的人。如此这般,不被学政大人当成替考者驱之考场门外才怪呢!书中记载说,一个名叫沈廷辉的江苏常熟生员就因此吃了哑巴亏。后来,一个维权意识强的考生据理力争:《论语》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照你说,"微"就是"无",敢情孔老夫子是裸体到宋国巡回表演啦?那么,胡  相似文献   

10.
《大招》的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大概在王逸注《楚辞》时,它的著作权就不甚清楚了.《楚辞章句》是这样说的:"《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日景差,疑不能明也."既说为屈原作,又说可能是景差作,没有肯定.后世的《楚辞》研究者也为此大伤脑筋,化了不少精力去解决这个疑难.不过,历来研讨《大招》的人,或者仅取景差作一说,把"疑不能明"变成了"明";或者取"《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一说;或者干脆抛开王逸之说,提出  相似文献   

11.
正地球人都知道,现在《茉莉花》很香,很香!人红是非多,"花"香争议多。民歌《茉莉花》争议的焦点在:它到底源自何处?众说纷纭,有六合说、南京说、扬州说、凤阳说等等。我的看法是:《茉莉花》演变史较复杂,其间支流横生,现在的争论多停留在某支、某段"流"上,没有追溯到"源"。很多人忘记了最初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中国境内本无茉莉花。"茉莉"是音译词,曾写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东海之滨,鹭岛之南,素以"南方之强"而蜚声海内外的厦门大学,自然环境很美,五老凌霄,依山傍海,校园景观很美,湖光绿荫,凤凰花开;校舍建筑很美,古色古香,中西合璧。厦门大学,是由毛泽东主席高度褒扬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的。他出资(或募捐)并亲自参与了厦门大学的选址与规划、  相似文献   

13.
如果你学习中国博物馆学,无疑将认真地探讨张謇的博物馆理论,而于陈嘉庚的博物馆主张可能了解甚少;倘若你研究中国博物馆史,必定会尽情地讴歌南通博物苑的意义,但对华侨博物院的作用或许知之不多。事实上,陈嘉庚的博物馆主张与实践很值得总结,华侨博物院的作用和影响不也能低估。陈嘉庚(1874—1961),福建厦门集美  相似文献   

14.
正硬骨头的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这是众口一词的公论。由之我想,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文化遗产,倘用一语来概括其思想之精髓,那便是:抗拒为奴。自1907年倡言"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至1936年临终前奉劝"大朋友","我们既然生着人头,努力来讲人话罢!"可以说,鲁迅30年如一日地抗拒为奴,用他的"金不换"教育国人:万勿安于奴隶生活,更不可甘为奴才,而要做一个挺直脊梁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势,是强大的意思。山高,则说山势雄伟;水急,则说水势湍猛。军队能否作战,要靠军势;劳工生产力如何,要看工人的气势。人也在为自己造势,人的势力壮大,则为众人拥戴、钦佩;人没有势力,难免会被人欺侮。但是势力也有好有坏,有一些不当之势,比如:一、气势"颐指气使":有些军警见到平民百姓,就摆出他的架势;有些妇女放大音量,夸张姿态,展示她的气势。气势可以压人于一时,但不能为人所敬服,如阿育王统一全印度后,当他洋洋得意地前往被征服的国家巡视时,人民虽然列队欢迎,但他从每个人的眼中看到的都是怨恨的眼神。所以"气势"不能获得人心,有气势不如有道德。  相似文献   

16.
微博历史     
正对艺术毕生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徐悲鸿,对于市场上众多造假赝品的态度却耐人寻味。据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回忆,一次徐悲鸿去北京画店游逛,突然看到有人作假他的画,但徐悲鸿并没有提出异议,而是装作没看见,淡定经过,只是说了一句:"给人一碗饭吃。"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7年7期《福州市北郊南宋墓清理简报》,读后有些感想: 1、买地券文中"福州怀安县人座乡观风里,殁故黄氏五二孺人。""人"乃"八"之误。据宋梁克家《三山志》,八座乡属怀安县。又,"或有无道思神","思神"应是"鬼神"之误。 2、结语据黄昇墓志:"黄氏,字昇。第五十二将仕郎赵与骏称德之妻",说"赵与骏号称德,排行五十二",称德应是赵与骏的字,福州鼓山有赵与骏的题刻。五十二应是黄昇的排行,从上买地券也可以证明,唐宋人多以行第称,女子亦然。 3、结语说黄朴为侯官人,买地券说其女  相似文献   

18.
<正>小费是什么?随意打开有关报刊,随手打开网上搜索,有关"小费"这个话题,有些人是越写越离谱,越说越没边。恕我直言,其实,相当一部分人连国都没出过。中国13亿之众,出国人员毕竟是少数,一些没有出过国的人也跟着捕风捉影,夸  相似文献   

19.
正秋天还没有过完,就在想念秋天了。清纯稚嫩的春天是镶在镜子里看的,喧闹狂热的夏天让人无所适从,只有秋天,成熟的、温馨的、黄叶飘零的秋才可以放在心里悄悄体味。自然的季节,生命的季节,心灵的季节,都在这条亘古不变的道路上轮回,地老天荒。十多年前曾经说过:"黄昏是人生之秋,我期待那百感交集的一刻来临。"如今仰望苍穹,苍茫落照,心中没有迷惘,没有苍凉,也不百感交集,只觉得往事依旧活着。秋天是一个让人沉静、使人只想倾听和  相似文献   

20.
<正>世间文化,叙"天"、"地"、"人"耳。古今故事,说"天"、"地"、"人"之相互演绎。谈"地",当离不开山与水。而"山为地之胜",是故,"山文化"贯穿人类始终,源远流长。古今多少事,都在"谈山"中。斗转星移,乾坤互换,沧海桑田,世事变化。前人平川建都,今世无山不城。前人曰:"山高路远,山穷人贫";而今说"山青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