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云“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谓之“人生四喜”。因为婚姻,才有了上敬父母,下哺儿孙的人伦之乐,才有了人类的生生不息,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婚姻看成人生一大幸事。从原始社会的“黄昏抢亲”到后来繁复的一系列婚庆习俗,婚姻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由随意到重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唐朝以来,男女婚姻,“俨同贸易”,并有卖婚、换婚等婚姻形式的出现。由于潮汕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婚姻之守旧,“则竟有甚焉,婚姻腐败,痼疾莫疗。”“父母主婚,媒妁之言”盛行。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在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及家庭均是以男人为中心,女人处于从属地位。婚姻讲求门当户对,“门第奁聘之观念日炽”。  相似文献   

3.
黄西曾在脱口秀里说,“听说美国离婚率已经到了50%,吓死我了!这岂不是说我的婚姻有50%可能白头到老!” 对大部分人来说,分手是锥心之痛,也是可能遇上的大概率事件。高晓松前妻徐粲金说,“我见证了父母幸福完整的婚姻……我以为,爱就是应该互相扶持的,婚姻就是应该白头偕老的。”  相似文献   

4.
父母订的是“娃娃亲” 父母的婚姻始缘于封建家庭之命。1897年,爷爷的结发妻子陈氏不幸病故。不久,爷爷续娶了我的奶奶朱氏。爷爷与前妻感情很好。续弦时,他与陈家相约,下一代人一定与陈家再续姻亲。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婚姻立法是我国婚姻家庭制度伟大变革开端时期的重要立法之一,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乃至新中国的婚姻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存在着很浓厚的封建残余,特别表现在婚姻问题上面,强迫婚姻、父母代订婚姻、一夫多妻、童养媳、买卖婚姻、蓄婢、强迫守寡、虐待私生子、重男轻女等等,长期统治着男女婚姻关系。”因此,随着工农民主革命的发展和红色区域的开辟,特别是土地革命的深入,鄂豫皖苏区工农民主政权把铲除封建婚姻制度、解放劳动妇女、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作为自己刻不容缓的任务就  相似文献   

6.
李志红  宋颖惠 《文博》2005,(6):90-93
我国夏代开始就形成了婚姻礼俗形式,《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商因袭, 周因于商,婚姻礼俗,大致固定。《通典》云: “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取,以俪皮为礼; 五帝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于庭;殷时亲迎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年,定婚姻之时,六礼之仪始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俄籍华人任晶晔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介“平民”,然而她和她的父母、丈夫,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风风雨雨,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也遭遇了许多的悲欢离合。当她进入80高龄的耄耋之年时,却在中国喜逢“迟到的爱”,她与中国广西中医学院药理学教授赵一,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任晶晔一家的故事十分曲折和感人。  相似文献   

8.
苗族婚姻,无论是婚前的“说亲”,或是婚后的“认亲”,都得先要杀鸡看眼睛,然后方能定夺,因为这里头有个“禁忌”。“说亲”,指的是青年男女双方私下恋爱定情了,需要通过父母以媒人说合的方式成亲。这样,男方的媒人便带个大母鸡到女方家去说亲。媒人一进门就笑逐颜开地对女主人(儿女婚事,皆系母亲出面,父亲处于幕后。这多少反映了母权的残余)说道:“务!(苗  相似文献   

9.
西藏婚俗是西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十分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体现出了藏民族独有的宗教观、民族观、生活观。藏族婚俗有旧婚俗和新婚俗之分,旧婚俗多数是双方的婚姻由父母包办。解决子女婚姻问题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责任,因此父母对待子女的终生大事都十分谨慎,在婚配过程中注重八字合对、门当户对等。在这一过程中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  相似文献   

10.
甘肃藏区的婚姻习俗,由于各地区的历史传统不一样,表现在婚姻上的习惯也不同,或有同有异。但一般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自由恋爱为次的。其形式一般为提亲、定婚、上头、送亲、迎客、婚礼等几种形式。下面将这一套婚姻仪程依次略作一番概述,以求大家对甘肃藏区的婚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提亲 小伙子或其父母看准某家的姑娘后,就请村里善于辞令、通情达理、德高望重的长者作媒说亲。在提亲求婚之前要先请寺院高僧卜合属相,看其属相  相似文献   

11.
六礼是西周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条件,婚姻解除的条件则是七出三不去。其中,“七出”是解除婚姻的具体条件,“三不去”则是对“七出”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许多新派文人纷纷脱离旧婚姻,或见诸报端,或与前妻协议。尽管招来父母以及社会上的非议,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向前迈出了一步,推动了婚姻观念的变革,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13.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许多新派文人纷纷脱离旧婚姻,或见诸报端,或与前妻协议。尽管招来父母以及社会上的非议,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向前迈出了一步,推动了婚姻观念的变革,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14.
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不仅令斯维特兰娜任陡,也给了她头脑简单和轻率——在婚姻上,在对亲人、故国的“离弃”上,在许多需要抉择的时刻斑斑可见除了从父母身上继承的暴烈、叛逆、强势和绝情,她的身世和环境没能教给她谋生的技能,临终时,她仍是一个穷人  相似文献   

15.
阳春三月,江南是杂花生树,昆明是百花怒放,而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却是“沾衣松雾微成雨”,另有一番景象。乌蒙山不仅气候迥异,山峦起伏苍翠,别具一格;乌蒙山彝族人民的婚姻习俗,也是有趣得很。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狭窄的羊肠小道旁,彝族中年歌手罗永昌给我叙述了彝族的订婚习俗。他谈到一般要经过这几道手续: 第一次,吃允口酒。解放前,绝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包办婚,都必须请媒人去提亲。媒人到女方家介绍男方情况,女方父母满意  相似文献   

16.
婚姻包括结婚和离婚。有关结婚方面的论著举不胜举,而对于离婚的专题研究迄今却如凤毛麟角。有鉴于此,本文就20世纪20年代山西省的离婚状况试作浅析,希望能为中国近代婚姻史研究的深入略尽微力。一中国传统社会离婚是男子的特权。古代男子休妻有七大理由,即所谓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但也有“三不去”之说:当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贱取(娶)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一般来说,法律所允许的纳妾制度以及“离婚有损门楣”的观念使男子不敢轻言“休妻”。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痛苦中开始了近代化的历…  相似文献   

17.
早在1884年,恩格斯就在他所撰的光辉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人类婚姻共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即杂乱群婚、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其家庭形式主要表现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遇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并科学地断言:“家庭组织上第一个进步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性交关系”。“第二个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初婚年龄和夫妇婚龄差异为核心的婚姻行为仍保持了浓厚的传统色彩;城乡之间婚姻行为没有明显分野。婚姻行为与社会发展背离的原因在于,民国婚姻法律并未对广大城乡所存在的父母包办婚姻形成真正限制,更谈不上取消。当然,从全国来看,男女14岁以下的极端早婚行为和妻长夫幼的婚配所占比例并不大。  相似文献   

19.
银措 《中国土族》2008,(1):60-61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土族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和生育习俗发生了新的很大变化。过去在个别土族聚居区,生了男孩都要到寺院登录名字,到6岁入寺,18岁后弟兄中除一人可还俗结婚外,其余都要留寺院当喇嘛。女性曾有在特殊情况下“戴天头”的习俗,女子到15岁,由父母做主在除夕与“天”结拜为夫妇,将少女的发式梳成妇人的发式,从此可结交异性。  相似文献   

20.
王跃生 《史学月刊》2001,(5):116-123
清代中期,民间社会存在着冲击包办婚姻和传统婚姻伦理、规范的行为基础。政府努力维护现存的婚姻秩序,坚定不移地保护父母的主婚权;男女自主择偶的行为被有效制止;官方充分肯定契约订婚的合法性,而解除婚约受到极大限制,实际上是对低质量婚姻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