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吴春明 《南方文物》2009,(3):103-115
在华南、东南亚、太平洋土著先民的装饰艺术中,拔牙、断发、文身、草编衣、树皮布、织珠贝、裸体跣足等是几项最外显的、特殊的文化因素。对于裸体跣足,学界讨论不多。本文拟钩沉汉文史籍和考古资料中越、濮土著“裸以为俗”的历史记忆,比较台湾“番族”及东南亚、太平洋上南岛语族民族志上冬夏不衣的“裸体”习俗,拼凑上古华南“裸国”印象。  相似文献   

2.
陈奉林 《世界历史》2006,(4):141-142
梁英明、梁志明等几位教授合作撰写重新修订的《东南亚近现代史》一书,由昆仑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下称《近现代史》)。这是作在1994年出版的《近现代东南亚》基础上经过重大修改、锤炼之后形成的学术精品,基本上反映了国内目前东南亚近现代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从近代到现代,从战后东南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到当今社会发展问题的全面考察,内容丰富而深刻,建立了自成一体的东南亚近现代史研究体系。它在以下几个方面,给读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查尔斯·海厄姆的名著《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从最初的人类到吴哥王朝》,综合利用各种资料,首次系统构建起了大陆东南亚的早期历史,是当代关于大陆东南亚考古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认为,大陆东南亚文化面貌复杂,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历史文化影响巨大,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古地质、古生物、考古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将华南和东南亚第四纪的古环境变迁过程进行整体复原,可以发现它与全球第四纪环境变迁的规律基本一致,但有一些区域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佟珊 《南方文物》2010,(2):81-88,102
从进化史的角度看,洞居是人类聚落形态发展史上的早期阶段。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华南民族的洞居历史延续发展,直至近、现代仍有残存,甚至衍生出洞居背景下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相对于华夏民族高度发达的平地农耕与城市文明来说,显得尤为突出。"洞蛮"、"溪洞(峒)"、"洞僚"等,就是华夏、汉民族视野中对南方民族古代特殊洞居聚落人群的蔑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佟珊的《华南"洞蛮"聚落人文的民族考古考察》一文,追述汉籍民族志反映的华南土著民族的洞居生活史、社会文化史,并系统整理、研究了华南考古发现的自远古至近现代的丰富的洞居遗迹资料,以考古实物资料生动地解读了华夏、汉人话语中的"洞蛮"文化内涵与形态。  相似文献   

6.
韦璇 《南方文物》2022,(3):199-209
马来西亚位于亚洲南端,连接两大洲,沟通两大洋,在南岛语族起源、迁徙和扩散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理解史前华南与东南亚文化关系也至关重要。近二百年来,马来西亚史前考古学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十九世纪下半叶是萌芽期,以英国殖民者和古物爱好者的调查为代表;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诞生期,主要是西方学者的考古活动;二战后是发展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传入使史前考古得到发展;七十年代后是快速成长期,本土学者成长并逐渐主导当地的考古活动,使史前考古更系统化和规范化;新世纪以来是繁荣期,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流不断加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考古学更加发展和繁荣。最后对相关的重要学术问题如南岛语族的迁徙、扩散以及文化传播、转变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计巍巍 《南方文物》2023,(1):252-258
华南史前考古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西方来华传教士及业余考古学者的工作。本文基于芬戴礼神父同时代传记、香港遗留笔记及其1930年代发表的学术论文材料,对华南考古先驱耶稣会神父芬戴礼(Fr. Finn D.J.)香港及周边考古活动学术影响进行梳理。通过对芬神父田野考古工作方法、提出的研究假说及阐释路径的分析,本文总结华南史前考古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学科初始阶段的一些特征,进而揭示华南史前考古与当时中国北方考古及东南亚考古学术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东南亚与我国隔海相望,地处中西方交通要冲,是中西贸易货物转运、集散中心,也是古代中国陶瓷外销的主要地区。从考古发现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很可能与东南亚就有了陶瓷交流往来,并一直延续到明清①。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东南亚民族保存了非常悠久、丰富的稻谷起源神话和稻作文化习俗。虽然东南亚的许多民族先后接受了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但是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稻作农业的传统经济里,稻作文化仍然是他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经济一文化双重结构”模式的释义阐述了全球化进程中贫困与东南亚国家民族动乱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贫困不仅指经济贫困,而且还包括文化(广义的文化)贫困。文章认为,在“经济一文化双重结构”模式中,文化是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全球化刺激下民族主义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表现,是贫困问题与民族抗争相联系的重要原因;全球化时代东南亚国家中的贫困与反叛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围绕文化自主权的民族抗争。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南亚各国和各地区先后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建设民族国家和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东南亚华侨社会在二战后也逐步转变为华人社会,并且成为东南亚地区多元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华人社会在二战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个别国家或局部地区华人政治和社会地位变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将二战后东南亚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其社会地位的演变与发展,相对而言则显得较为薄弱。由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庄国土教授主持完成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以下简称《变化》)一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2.
成秋华所著的《探讨东南亚侨生的政治文化——以印尼、马来西亚、缅甸侨生为例》一书,于2007年由台北兰台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西安北周安伽墓葬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关西安北周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还有太原隋代虞弘墓等的考古报道,震撼了国际伊朗学界。我国考古学界所做出的特大贡献,举世瞩目。目前,相关的考古报告或研究文章正在陆续发表;特别是安伽墓,详细完整的考古报告《西安北周安伽墓》业已率先出版(以下简称《报告》),为学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从现有的发现和研究看,大体可以确认该等墓葬的主人祖籍都在中亚,本人在华为官,死葬中土。由是,墓葬及其出土物所反映的内涵既有属于国际伊朗学范畴的中亚民族文化,也有浓厚的华夏传统文化。两种文化的交叉,遂使有关的研究妙趣横生,但又十分复杂艰巨,令学者面对严峻的挑战。有关考古报告的发表,实际只是标志着研究工作的开始,而不是终结。  相似文献   

14.
帝汶岛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是巽他群岛最东端的岛屿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帝汶岛史前考古史的梳理较少,结合帝汶岛政治势力的进退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时间跨度从阿尔弗雷德·布勒的早期工作一直延续到最近的考古研究。虽然只选取了帝汶岛这样一个小的地理单元,但是由此可管窥整个东南亚史前考古的情况,对帝汶岛史前考古学史的概述不仅可以给相关学者在帝汶岛下一步的史前考古工作提供借鉴,而且对于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的全面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岛屿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从不同时间范围和地理路线来探讨古人类起源、迁徙和交流等问题时备受关注。然而该区域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一是考古材料非常零散,不便对比研究。本文尝试对岛屿东南亚考古学研究进行一个广泛而深入的梳理,回顾了区域考古学研究从诞生期到过渡期再到发展期的发展历程,为全球视野下展望岛屿东南亚考古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边疆考古研究》(第15辑)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本,正文约50万字,附彩色图版2页,定价108元。《边疆考古研究》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共24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等领域,可供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及高校考古、历史专业学生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南方丝绸之路是指起自成都平原,经云南、贵州至南亚、西亚、东南亚等地的古代国际交通线。考古资料证实,这条交通线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开通,《史记》首先出现相关记载,学术界对其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国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学术界对南方丝绸之路更加重视,多次举办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出了大批学术成果,内容包括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考古、民族、经济、文化等方  相似文献   

18.
本刊公告     
《考古与文物》2015,(2):128
<正>近来有不法分子通过复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网站内容及我刊公开发表资料,在境外伪造《考古与文物》杂志网站,以在线投稿并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形式进行诈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特此声明:一、《考古与文物》杂志并未开设网站。二、《考古与文物》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包括审稿费、版面费、彩版费等。三、《考古与文物》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在线投稿、网络投稿和第三方投稿,稿件登记以邮寄纸本  相似文献   

19.
曾宇  刘芳 《四川文物》2020,(2):114-118
2019年11月,"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冶金技术的起源与传播暨临邛冶铁实验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邛崃市召开。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学者,就中国西北与西南、中亚、东南亚地区冶金技术的起源与传播进行深入探讨,并在临邛汉代冶铁实验考古现场就汉代冶铁和炒钢的技术与工艺、考古遗迹与各个生产环节的对应关系、出土冶铸遗物的科技检测分析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研讨会的召开不仅展示了亚洲大陆冶金考古的新发现和新成果,临邛冶铁实验考古也为今后冶金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刊公告     
<正>近来有不法分子通过复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网站内容及我刊公开发表资料,在境外伪造《考古与文物》杂志网站,以在线投稿并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形式进行诈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特此声明:一、《考古与文物》杂志并未开设网站。二、《考古与文物》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包括审稿费、版面费、彩版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