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月刊》2013,(6):F0002-F0002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  相似文献   

2.
王歆瑶 《神州》2013,(4):202-202
黎族女性的文身,是这个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习惯。它由来已久。迄今为止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黎族女性文身的背后,潜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有所隐喻的民族心理,它是黎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多惠 《神州》2012,(26):212-212
黎族文化历史悠久,饮食种类丰富,极具地方特色。本文在对黎族传统饮食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提出要注重旅游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旅游开发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海南黎族信仰是在海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下产成的保存完好的原始信仰,其中保留了大量远古社会的信息,是研究史前原始宗教的最好范例。本文从海南黎族信仰族源问题出发,结合海南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分析黎族原始宗教的成因,并以原始宗教的概念,分析海南黎族信仰的原始性,最后总结了研究海南黎族信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海 《民俗研究》2005,(2):202-212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这些民间口传作品蕴涵着黎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本文试通过几组类型化的黎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论述,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1993年春节期间,我曾在海南省黎族地区进行采风,对当地的手工业生产技艺作了调查,考察了昌江县大安、白沙县九架等村寨的制陶工艺。其中九架村妇女的制陶术极其原始,即采用泥片贴筑方法成型,这为探索人类早期制陶方法提供了一个珍贵的例证,现在介绍如下,供专家们参考。一、制陶原料和工具黎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保存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函丰富多彩,由于生产力低下,加上当地又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少古老的生活器皿长期流传使用。如竹制的水筒、竹釜,椰  相似文献   

7.
《山茶》2009,(8):88-103
辞去收入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五指山,一边整理黎族民间草药,一边为患者看病……在当今这个高药价时代,杨丽娜的果敢举动意味着什么?她能够拯救日渐式微的黎族医药吗?  相似文献   

8.
<正>考古学主要是运用地下发现的实物资料或人类创造的"物质性"材料研究历史与文化的科学,但考古学揭示的世界不仅仅是由实物资料呈现的事实,同时还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后者是考古学真正魅力所在。考古学实践中的第一个科学原理就是"实事求是",这个"实"不仅仅是指研究材料本身作为一种事实的存在,包括其材质、造型、结构、色彩、图案、工艺等方面的"实",更重要的还有其时间、空间的"实",脱离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实物资料,对考古学家而言就失去了起  相似文献   

9.
略谈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娥 《南方文物》2006,(1):101-102
人类在早期的日常生活中,从披树叶、穿兽皮用以御寒,逐渐发展到穿树皮布。作为一种早期人类衣着的方法,树皮布的出现比披树叶、穿兽皮无疑更前进了一大步。树皮布是无纺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类穿着从无纺到有纺的发展进程。调查海南黎族树皮布的制作技术,为研究黎族树皮布的起  相似文献   

10.
黎族是海南岛的古老居民,保留有较多的文身资料。自本世纪20年代起已有不少中外学者对黎族文身做过调查、研究。现在黎族的文身及有关装饰艺术正趋于淡化。本文是根据1994年春笔者实地考察黎族妇女文身及有关装饰写成。一、文身文身是我国南方越人及其后裔的重要人身装饰,至今在黎族、傣族、克木人地区仍有保留,其中以黎族的文身最为丰富,各个支系又有各自的特点。(一)文身概说文身,古称绣面、雕题、湟面、纹面,黎族自称“横欧”、“打登”,当地汉族称“拍面”、“书面”远在汉代已有关于黎族文身的记录。东汉杨孚《异物志》:“儋…  相似文献   

11.
老古舞     
《文史月刊》2014,(3):F0002-F0002
<正>老古舞,黎语"闯坎"之意,古籍称"告祖先"。源于黎族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因为它古老,因而得名老古舞。解放前,老古舞在白沙的细水乡、元门乡、白沙镇、牙又镇和相邻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乡村都可见到,后来,仅在细水乡有遗存。老古舞参加的人数众多,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解放前,在跳老古舞时几乎全村人人参与,是一种集祭祀、舞蹈、庆典、娱乐于一体的综  相似文献   

12.
今春暖阳姗姗来迟,农历三月三节,叩开了黎族阿哥的门,撩开了黎族阿妹的窗,也乐开了黎族山兰酒的花。黎族欢度三月三节为了庆祝山兰稻的丰收,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漫步槟榔林,阳光被秀叶剪碎,成细细的波、点点的帆,煞是可爱。微风吹过,树间的吟唱像是黎家姑娘在羞涩动情地呼唤心中的阿哥。阿哥你是否爬上高高的树干摘几颗槟榔送予我?你是否跳完潇洒的竹竿舞后紧紧拉住我的手,带上我准备已久的山兰酒,幸福到白头?海南山兰酒的诱惑,最早源自于这样好的心境。  相似文献   

13.
试谈海南黎族传统体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翠娥 《南方文物》2005,(1):105-107,21
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独特地域色彩的传统体育活动。源远流长的黎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它与本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劳动生产方式和宗教活动等紧密相联。它是祖国体育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相似文献   

14.
黎族的酿酒技术及酒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佩 《南方文物》2004,(4):89-92
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热带的地理环境与富饶的自然资源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饮食化是人类物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主要的饮品之一。对于黎族人来说,最好的饮料莫过于酒了。下面从黎族的酿酒技术及酒器来探讨特有的民族风俗。  相似文献   

15.
东夷史前住屋建筑及其演变逄振镐史前时期,东夷人的住屋建筑是在经过了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穴居"、"巢栖"之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才出现了地面建筑。东夷人的地面住屋建筑经历了北辛文化、大江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四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和改进,...  相似文献   

16.
罗文雄 《东南文化》2002,(12):52-55
崖州龙被是黎族棉纺织品(黎锦)中的一个品种,黎族称之为龙被或大被,史书上称之为崖州龙被或崖州被,是黎族宗教用品和民间精美的艺术品。黎族在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时要挂龙被,丧葬时用龙被盖棺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中华遗产》2012,(12):154-159
织进色彩的生活 寻遍大江南北,除了星星点点的蓝染,大概海南的黎族是保留传统颜色及其染色技艺最多的民族。随处可觅的芒果核成为他们新奇的固色和媒染工具,他们用当地一种树叶染出土黄色,用乌墨树皮染出黑色。此外,灰色、土红、褐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图中的黎族妇女使用原始的踞腰织机,将那些绚丽多彩的颜色织进黎锦,也织进了绵长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妇女地位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妇女问题突现,引发了学术界对妇女社会地位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文章就黎族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曹兵武 《南方文物》2011,(2):89-92,75,77
曹兵武的《资料·信息·知识·思想——由专家考古学到公共考古学》一文,探讨的是从具体的考古资料到知识与思想的一般路径及其在考古学学科发展中的必要性。文中既涉及到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考古发掘、调查资料的处理包括保护,以及考古新闻报道、报告、论文、概述性著述和普及性著述等几种文本的地位和作用,也涉及到由资料到理论和思想相关信息与知识的展开与构建的过程,涉及到由私密或者专业的知识到公共的知识的交互反馈及相互促进作用,还涉及到公共考古学与考古资源的管理问题。总之,对于考古资料的多元视角,对考古过程和考古学理论方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社会普遍关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建设的需要。考古学不仅仅发现物、发掘物、研究物,连最保守的考古学家也承认考古学可以由物见人,研究古代的技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一些问题甚至是关键性问题。当然,以巨大时空范围内的人类遗存及其文化为对象的考古学在新考古学范式下提出追寻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学法则的宏伟目标,曾经令一代学人为之振奋,尽管现在看来不仅是考古学,连整个的人文社会科学都距离这个目标仍然十分遥远,但是至今我仍然十分敬仰这种豪迈但却是建基于理性与科学之上的学科理想。我...  相似文献   

20.
秦戈 《南方文物》2010,(2):108-111,6
<正>近年来,考古学与公众的关系成为考古学家们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考古学知识的普及与文化的寻根正在变得更加重要"①,而且认为"考古学家在普及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②。但是,考古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加上学科传统、研究重点以及理论方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