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2006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师徒口传身授、师徒传承,这才形  相似文献   

2.
<正>2001年以来,我国共有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文化部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地还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15项,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录也于2010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公布。  相似文献   

3.
岳西高腔     
正岳西高腔,原称高腔,是安徽地方古老稀有剧种。明末清初由文人商贾溯潜水、长河传入岳西,在乡土文人中"围鼓"习唱,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清光绪年间,岳西高腔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进入鼎盛期。因其流传于安徽省岳西县,于20世纪50年代定名。岳西高腔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其基本活动形式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并有着严格而成熟的程式规范。2006年,岳西高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海城喇叭戏     
《文史月刊》2014,(6):F0002-F0002
<正>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省海城一带的汉族地方小戏剧种。早期的民间艺人,因受条件的限制,仅头戴一顶圆毡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带以扮演戏中各种人物,因此又称"大布衫子"戏。由于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唢呐在当地俗名"喇叭",故称"喇叭戏"。海城喇叭戏,以当地汉族民歌为基础,吸取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高亢,节奏性  相似文献   

5.
黄平 《南方文物》2014,(4):204-205
<正>江西自古人杰地灵,据史料记载,早在商朝时期,江西就已进入青铜器时代,有着大量灿烂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根据2013年底统计,江西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项(含扩展项目)、省级370项、市县级187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314名、市县级1945名。民俗体育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以民俗节日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1。民俗体育作为传统体育的一个分支,是以农业社会  相似文献   

6.
资讯     
《世界遗产》2011,(4):6-7
文化部举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颁牌仪式2011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1项、扩展项目164项。加上2006、2008年公布的两批,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戏剧理论界曾经一致认为:四平戏已经灭绝。可是在闽江源头的大山中,它又被奇迹般地发现,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2011年6月,备受社会关注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尘埃落定。在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其中,云南临沧市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9.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91项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164项。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219项。  相似文献   

10.
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赫哲族的鱼皮工艺"榜上有名",而此时这项工艺技术正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濒临后继无人和失传的境地。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及时的抢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恢复和发展,今天又处于欣欣向荣的境况。这一历史过程是值得回顾和总结的,因为鱼皮工艺不同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有较大的依赖关系。它的兴衰史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给于人们深刻的教训和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1.
《江苏地方志》2008,(4):42-42
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510项中.江苏入选27个项目。同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147项中,江苏入选17项。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目前土家族织锦技艺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湖北省第二批以及恩施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织锦技艺具有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和内涵丰富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悲情拉花     
柳叶 《文史精华》2008,(2):61-64
一   "井陉拉花"是河北省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南正村是"井陉拉花"的发源地,最近笔者到那里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4.
年之艺     
民间文艺技艺是过年最富有活力的部分。庙会、戏剧、歌会、高跷会、龙灯、旱船、幡会、气功和杂耍等等,它们不但因为“过年”而得以产生和传承,也成为了过年的主要内容,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和精神遗产的重要载体。而今天它们面临着继承和保护的难题。板凳龙、朱仙镇木版年画、武安傩……它们都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很大部分属于过年文艺活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京剧,是现代中国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因清代道光年以后形成于北京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乱弹""皮黄""京调""京戏""平剧"等别称,且一度被视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故又有"国剧"之称。2010年11月,京剧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百年历程清初沿袭明末风习,梨园盛演昆山腔与弋阳腔。乾隆年间,各种地方  相似文献   

16.
李红 《神州民俗》2008,(1):21-2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今年6月份,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将在今年内修改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实践的发展呼唤理论的指引。  相似文献   

17.
泉州南音。又称弦管、南管、南曲、南乐、御乐、郎君乐等,是发源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古老音乐。泉州南音的根源可上溯至唐代,它集萃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后来又吸取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潮调、佛曲、道情等精华,形成格调韵味自成一格的音乐体系。它和西安鼓乐、山西五台山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等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传统音乐。  相似文献   

18.
正南音,也称"泉州弦管",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闽南人千百年来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瑰宝作为一项古老的文化遗产,许多著名音乐家、文化学者,欣喜地听了南音后,不由慨叹,感知到了华夏正  相似文献   

19.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主要流传于我国吴方言区域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区。2006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0.
张燕 《神州》2014,(7):18-20
<正>自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以来,文化部每年春节期间都会组织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年画、织锦、风筝、剪纸、灯彩、面人、泥塑、香包、陶瓷、漆器、茶叶制作等80余项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石景山体育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进行活态展演。该展览由文化部主办,以春节、年俗为主题,选调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