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广友 《百年潮》2008,(8):32-35
1977年6月,我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逆境中相识的万里主政安徽。1977年9月,根据万里的多次建议和要求,我被新华社派为常驻安徽记者,在万里直接领导下对安徽的农村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宣传报道。历史的机遇把我推上农村改革的潮头,让我有机会为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农村改革做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2.
许辉 《江淮文史》2002,(3):67-76
“我在江淮大地的老家”,这是我一部长篇小说的题目,拿来做这篇章的名字,我觉得也是满贴合的。我1957年10月出生于安徽珠城蚌埠的淮委医院。听上一辈人讲,解放初期,安徽分成几大片,皖北的行政中心就在蚌埠。  相似文献   

3.
增广阅历,充满信心贾熟村我跟《安徽史学》关系是比较多的,也可以说是有点缘份吧。刚才陆方先生说,他的成长过程跟《安徽史学》有很大关系,我跟陆方同志有点类似。我的文章也有不少是在《安徽史学》发表的,到现在发了多少,我自己也弄不清楚。外边的人都很惊奇。说《...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安徽人,且又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为《安徽史学》的复刊感到特别的高兴。当然,我亦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支持这个刊物。下面,我想讲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安徽史学》复刊启事提出的“四性”,依我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治史四要素     
治史四要素戴逸《安徽史学》办得很好。我记得“文化大革命”以前,《安徽史学》就有了,起初刊名为《安徽史学通讯》。当时全国省一级的史学刊物还是极少的,所以安徽办历史刊物是有传统的。我那个时候经常看《安徽史学》,因为那个时候刊物比较少,除了《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鸿奎 《江淮文史》2006,(3):110-115
我原在国家教育部、高教部工作,“文革”期间下放到安徽凤阳的教育部“五七”干校劳动,3年后分配在安徽农学院教育小组工作。80年代初,奉民进中央指示,协助滕茂桐筹建安徽民进组织,后历任省民进专职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现为名誉副主委。我是1953年加入民进组织的。在这50多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我应安徽老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安徽老年报社的邀请,以81岁之身,在距上次15年之后,重上著名的风景胜地黄山,引起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回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安徽在20年前揭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序幕的情景,也是《人民日报》在当时对安徽改革进行大力宣传的情景。小平同志曾说: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是立了功的。这段历史之所以值得回忆,主要意义在这里。6月8日一到蚌埠,我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蚌埠原是凤阳县的一个小镇,凤阳是农村“大包干”的发祥地,我立即想起了当时曾经流传全国的“要吃米…  相似文献   

8.
欧远方 《江淮文史》2003,(3):163-165
一个爱国主义者,也应是一个爱乡主义者,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我爱之国,是中国,或名炎黄,或名华夏;我爱之乡,是安徽(简称皖),是淮河,是五河。1998年是安徽建省330周年,省里发起了颇具声势的纪念活动。清朝康熙皇帝把江南省一分为二,江苏省,安徽省。我的祖宗原在苏南,朱元璋称帝后把苏南18万户迁徙到凤阳府境内各县,包括五河。单说安徽,我对她有无限的感情,这个省的特点,地理上多姿多彩,有山,有丘陵,有圩区,有平原,两条大江大河———长江、淮河,从安徽穿省而过。这在全国罕见。长江淮河把安徽一分为三,这三大块在气候上、经济上、文…  相似文献   

9.
忆父亲     
一 1922年我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时候,父亲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我不满周岁的时候父亲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父亲于1923年秋入斯坦福大学,1924年得学士学位后转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院。  相似文献   

10.
张育瑄 《江淮文史》2016,(6):110-114
正今年是孙宗溶同志的百年诞辰。他是改革开放后安徽日报社第一任党委书记。1983年任政协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孙宗溶同志虽然已逝世10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久久地怀念……拨乱反正的功臣我初次见到孙宗溶同志是在1979年盛夏,那时我刚刚调入安徽  相似文献   

11.
《安徽史学》复刊10周年回顾原《安徽史学》副主编杨雨润我最近听说,《安徽史学》已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后来,我又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上看到一篇文章,它介绍了核心期刊的测定标准与方法,我这才明白所谓核心期刊走指在一定时期...  相似文献   

12.
正王金梅:江老您好!我知道您长期从事安徽农村、农业问题的调查研究,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农业发展、水利建设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同时您与曾希圣、钱正英、桂林栖、史钧杰等领导同志在工作上都有过接触。我想请您谈谈相关情况。江鲲池:好的,也不能说我对安徽农村、农业发展问题有多深入的研究,只能说由于工作原因,加上我长期跑田埂、爬格子,对一些情况有所了解,可以和你谈谈。  相似文献   

13.
周道炯 《江淮文史》2010,(5):128-132
<正>我生在安徽,长在安徽。从1950年至1984年,在安徽县、地区、省财政部门及省政府先后工作35年(1985年调北京工作)。在任省财政厅长期间,有幸曾接待过三位财政部长,虽然时间不长,但印象深刻,且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4.
秦志军 《旅游》2007,(7):6-6
这期我们又做了安徽。回想上一次做是在2005年的第6期,我们出了《安徽桃花源》的选题,封面至今还记得。我的摄影师告诉我说,那是2004年8月他在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拍的,拍的是清晨时分的桃花潭边,场景是女人们在洗衣服。当时,早晨江面上浮着薄雾,非常难得,可惜这张片子后来丢掉了,他说,不知道还能不能补得回来。  相似文献   

15.
1932年9月3日我出生于安徽合肥,不过到记事的时候已经是在安庆(当时的安徽省会)了。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抗  相似文献   

16.
徐则浩 《安徽史学》2004,(1):110-112
值此<安徽史学>复刊20周年之际,我想把我所经历、所知道的当年<安徽史学>复刊的情况写出来,作为一种史料,以资备考.  相似文献   

17.
张育瑄 《江淮文史》2012,(3):102-110
1979年以前的20年里.我一直在黑龙江工作,从事新闻报道和报纸采编。1979年夏天.我被调入安徽日报社文艺部.担任副刊编辑,同时也作为文化记者.写一些文化消息和文艺通讯。那时,《安徽日报》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后,正处于整顿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黎洪 《江淮文史》2001,(4):93-103
欧公远方是建国后安徽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也是安徽思想界、社会科学界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是我的老领导和师长,我不仅敬佩他的学识和业绩,而且敬佩他高尚的道德风范。对他的逝世我深为悲痛,特撰此文以为悼念。  相似文献   

19.
在《李鸿章全集》编委会首次会议上的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位先生、各位朋友:我很高兴能参加《李鸿章全集》编委会。这次《李鸿章全集的重新编纂,是在顾老的倡议发起下开展的。安徽教育出版社和安徽社科院的同志,经过大半年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联络了北京、上海等好几个省市的同志一齐参加这项工作,尤其是安徽教育出版社能够一下筹集200万元巨资出这部书,表明了安徽的同志有魄力、有远见。当然,首先是顾老的倡议非常好。我本人也乐于从命.愿意在顾老的领导下,团结编委会的全体同志,做好《全集》的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批林批孔"是我的学术起点我的老家在安徽的濉溪,被当地稍有知识的人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小时候,濉溪属于宿县地区,就是现在的宿州市;后来属于淮北市,也是淮北唯一一个市属县。与同龄许多学者相比,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早期,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实在说来,没有读过什么书,不像同时代的城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