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村的状况如何,从根本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演化。本文认为,近代百年,中国乡村一直处于危机之中。文章从宏观上探讨了乡村危机的表现、乡村危机产生的原因、乡村危机的主要特征等问题,以求对乡村危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由《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期中国近代史论坛——"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7月6-8日在天津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山西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等2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38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以近代乡村危机与重建为主题,既体现出对第一期中国近代史论坛议题延续与深化的学术诉求,也凝聚着史学界对于当代"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现实关怀.会议分别就乡村危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革命、土地改革、乡村经济等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并在热烈的交锋和碰撞中对许多重要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相似文献   

3.
乡村危机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爆发的具有意外性、聚集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的危机.乡村危机实际上并不是乡村本身的危机,它是近代以来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下所造成的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衰退危机,其“发展危机”的特性十分突出.它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而导致的传统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破解后,乡村社会走向边缘化、贫困化和失序化的一个历史过程.这种“城乡背离化”发展所导致的乡村危机,与传统社会以土地或财富集中而形成的“两极分化”全然不同,整体上呈现“普遍贫困化”的态势.20世纪30年代,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乡背离化”趋势的负效应累积已达极点,加之其他因素的推助,乡村危机猝然爆发,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在急剧变动的历史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加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正在疯狂地吞噬着农耕文明,乡村社会正在成片地急剧消失,作为整个人类摇篮的、绵延了数千年的带有中古韵味的原始村落正一个个地被五光十色的现代建筑群所取代。虽然中国迟缓的近代化进程远不及西方那样,对乡村社会形成强劲的冲击并彻底改造传统乡村结构,但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剧变中,乡村社会所受到的冲击和孕积的矛盾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了。其实,现代化给乡村社会带来的持久冲击和无尽的困惑依然存在。这是我们今天也不能等闲视之的问题。刊发在本期“乡村史研究”的一组文章,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值得珍视也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观点。诚如本栏论文所言,历史研究者的优长则恰恰在于能够超越具体的理论模式,“拥有比当时的学者、思想家或政治家足够的历史检验认识的高度。因为他有着在历史演进与模式成败之间充分比较的认识条件”。我们期待着这一研究的深入,更期待引起更深层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翁有为  徐有威 《史学月刊》2004,(11):111-115
中国的乡村问题研究成为中国各界关注的热点。从历史学的学术层面研究、探讨中国近代的乡村问题,是历史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回应和关照。和以往关照乡村的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以乡村权势问题为重心,从实证的角度对近代中国乡村权势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其学术意义和现实关照价值甚明。  相似文献   

6.
王先明 《史学月刊》2008,2(2):70-79
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乡制变革中,由自治取代保甲和以复兴保甲来推进自治这一看似回旋的历史过程,深深地烙印着传统皇族国家与社会结构崩解后,近代民族国家与社会结构重建的复杂性和探索性特征.以传统与现代力量都很突出的两湖地区乡村社会为范围,考察乡制变革中现代自治与传统保甲体制由替代到融通的历史变异过程,可以充分展示乡村社会变迁的实况和解析其制度性回归传统的历史因由,并深刻揭示在"保甲-自治-保甲"的诡论式表象趋势中,串结着的深层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7.
<正>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38万字,60元无论是历史的中国还是现实的中国,乡村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领域,因为它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走向。本书作者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已出版《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等著作。这部专著,是作者近些年来围绕"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所进行的探讨。首先,以华北为中心,阐述了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并检讨  相似文献   

8.
近50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南生 《史学月刊》2005,(11):106-115
建国以来的50余年,中国经济史学界对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薄弱环节还很多,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今后的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必须秉持客观与理性的精神,将整体研究与区域研究、行业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加强量化分析,使中国近代经济史、近代乡村史的研究更加趋于精细和完整。  相似文献   

9.
张艳 《近代史研究》2012,(1):150-15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界对传统和当代中国乡村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相关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为了总结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和拓展该领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了“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生产·消费·地权·租佃关系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描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南生 《史学月刊》2003,9(7):97-108
以半工业化来描述近代中国若干乡村、若干行业的手工业的发展进程,在学术界还是第一次。半工业化的兴起不仅是近代中国农村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产物,而且主要是机器工业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产物,地方能人在半工业化兴起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区域外市场是半工业化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多元共存的生产形式使半工业化在市场波动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技术进步、区域外市场与多元共存的生产形式构成半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半工业化的衰退主要是外力作用,尤其是1929~1933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果,尽管如此,半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还是对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半工业化是一种在落后国家和地区所存在的既不同于农村传统手工业、也不同于原始工业化的一种现象,适合于对近代乡村手工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地图绘制转型不仅是绘制技术、印刷和出版技术的转型,而且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受到众多方面社会变迁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地图绘制的转型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扇窗户,一方面,可以透过这扇窗户看到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众多变迁;另一方面,只有理解了社会正在发生的众多变迁,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映射在窗户上各种光影的变化.从社会变迁视角分析近代地图绘制转型,也是地图史料价值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农村、农业、农民始终是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中国经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农村经济发展史的演变历史。理解我国农村经济史的发展历程,就是对中国社会本质的了解。本文拟从学术的角度出发,从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中提炼出三种能够反映中国近代经济史发展实质的理论,为当今中国的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认识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本书是在201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金铮教授的一本论文集,是李老师十多年来研究的精华所在。李金铮,河北献县人,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史、乡村史、中共革命史,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著有《近代中国乡村经济探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研究》等。本书的题目是"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传统  相似文献   

14.
古老的中国是在民族危机和乡村危机共同震荡中走向近代的。针对乡村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创立并实践了乡村建设理论。理论的困境令运动失败成为定局。  相似文献   

15.
古老的中国是在民族危机和乡村危机共同震荡中走向近代的。针对乡村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创立并实践了乡村建设理论。理论的困境令运动失败成为定局。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文化呈现着多元互动的组合模式.对于中国农村,既不能从主流政治的立场把它简单地界定为国家权力的基层组织,也不能从纯行政区域的眼光看待其空间组合,而要从历史文化变迁、人文地理状况等多方面深入考察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特征.我们在晋南万荣、河津等地的田野调查中,就深刻地体会到不同区域乡村组织的复杂性.“社“这一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民间组织,在其他地区已经销声匿迹了,但是,在河津、万荣以及与此隔河相望的陕西韩城、合阳却还存活着,而且正显示着实际的社会功能,这引起我们对当前乡村民俗组织的结构特征、存活形态、运行机制等问题的浓厚兴趣.经过考察,我们发现“社“这种民俗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内显示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因而在乡村社会中也表现出相异的民俗特征,它作为乡村权力文化网络的交织点正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德斌 《史学集刊》2003,(2):108-109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侯建新所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以下引文除标注出处外均见该书页码),为深入理解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并为解决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该书透露着作者多年来对历史、现实和理论深入探索中所凝结的浓郁的忧思与睿智,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学术著作。 一、该书以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为研究对象,并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展开比较研究,着重探求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史诸多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轨迹。这是一个崭新的视角。 从时间向度上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相差三百年以上,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难免会引起一些学者的狐疑,甚至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但是,从时代性上看,二者确实又具有某种共时性。“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即从现代化宏观发展的历史阶  相似文献   

18.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步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开始了近现代化的进程。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近代中国建筑,“在外来影响下摆脱传统营造方式,并在建筑生产的各个方面走向现代化”,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错、新旧并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是近代中西文化理念和建筑文化相互作用、交叉、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高燎 《史学理论研究》2022,(5):119-129+160
近代日本乡村史研究肇始于对幕末明治以来日本发展道路的现实反思,是20世纪日本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领域的发展壮大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资本主义论争中的讲座派与劳农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近代日本乡村社会性质及其矛盾。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蔚然壮大,以地主制研究为代表的乡村史研究成为当时日本史学界的显学,日本史学界的阶级史观成形。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乡村史学者在既有领域深入的同时开拓出农民运动史、自治村落论等多元路径,研究范式受到修正。20世纪末,乡村史研究盛极而衰,渐趋碎片化,退为隐学,但呈现注重市场因素等新趋向。乡村既是日本近代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剖析日本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代以来一直是无数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主题。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很难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民族复兴思潮的由来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一直深深地牵动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直到今天依然是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这要从民族同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中华民族的特殊经历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