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撤消2400个开发区,基本刹住了“圈地”风(12月28日中国新闻网)。在欢呼之余,我不得不考虑一个新的现实问题:2400个开发区撤消后的一系列遗留问题,我们将如何解决?这2400个开发区所征用的大量的土地,牵涉到数亿土地征用补偿费。先不说当初是否按政策足额补给了农民,单是如今撤消开发区后这些补偿费的去留问题,就必须认真考虑,是由政府收回,还是按已征用年数收回部分?这其中会不会有人从中牟利?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如果这些补偿费全部收回的话,那么农民几年来的…  相似文献   

2.
2011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围绕"打造东方硅谷、建设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五大策略",全面提升"五大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强势开展。高新区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方志》2014,(5):F0003-F0003
<正>2013年,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面对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因素集中显现的不利局面,以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目标,以"基本现代化提升年"、"项目建设提升年"、"作风与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为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4.
风姿绰约看甘岸信阳县甘岸开发区经济发展掠影文/赵雪峰夏平淮河北岸,107国道旁边,一座颇具规模的新兴城镇拔地而起。宽阔笔直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房,星罗棋布的商店、工厂,构画出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令过往行人为之驻足。甘岸开发区,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在...  相似文献   

5.
编修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是方志界面临的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开发区没有农业,自然条件也与一般行政区划有不同之处,开发区管委会也不是一级政府,这些特点决定开发区修志必须在观念上创新,在实践中因地制宜。文章结合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具体情况,在篇目设计、升格处理以及因事系人、生不立传、农业问题处理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创新。  相似文献   

6.
《旅游纵览》2012,(12):112-113
<正>锣鼓震天响,秧歌寄真情。今年年初,十里八乡的数百名秦皇岛开发区村民自发组织起来,高举着"开发区政策就是好,农民得实惠"加入开发区生活真甜蜜"的条幅,聚集在开发区服务中心广场向开发区工委、管委领导拜年,感谢开发区的好政策给大  相似文献   

7.
吕文编辑 《旅游纵览》2014,(11):106-109
<正>开发区是指由中央及地方政府为整合经济、高新技术资源或实验示范而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通过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同时,开发区还特指未被开发的地方,是具有经济或人文环境潜力的地方。截止2014年6月,全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5家,内地每个省均有分布。其中江苏省最多,有25家,其次是浙江20家,山东15家。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方志》2014,(4):F0003-F0003
<正>2013年,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面对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因素集中显现的不利局面,以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目标,以"基本现代化提升年"、"项目建设提升年"、"作风与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为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9%;财政总收入  相似文献   

9.
<正>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有中国开发区的建立,有开发区的成长,有开发区的快速发展。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当年4月下旬,中国的开发区应运而生。从此,开发区责无旁贷担当起对外开放先行者的历史使命。1986年8月21日,是开发区人永远难忘的日"有发舞展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推动了乡村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农村居民对于土地退出、定居的想法正发生着变化。基于2014 年在南京市江宁区的问卷及访谈调查,本文探索了发达地区大都市边缘区中农村居民针对宅基地退出和未来定居的意愿。通过运用访谈资料和回归模型,本文发现村庄属性、一些个人主客观因子都影响着农村居民对于土地退出和未来定居的决策。本文还发现,相当多的农村居民倾向于在邻近小城镇定居,对宅基地退出普遍持负面态度。随着宅基地财产功能的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等方面的变化,关于宅基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赵姚阳  濮励杰  卜崇峰 《人文地理》2006,21(1):17-20,115
基于2000年的统计资料,选择地均GDP、地均财政收入等九个指标,应用模糊逻辑(Fuzzy Logic)方法从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各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五个等级。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各城市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和城市土地的经济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2.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能全面考虑各种与土地质量直接相关的因素,不仅包含了影响土地价值的经济因素,而且包含了其他因素。本文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城市土地综合定级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特尔斐法结合方差和均值修正确定指标体系权重,选取银川市建成区的六个样本点,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分等定级结果符合银川市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以行政村为单元,在政策指标测算法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状况、经济保障能力和社会因素等3方面构建理论潜力修正模型,将理论潜力修正为可实现潜力,并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估算增加耕地潜力,以期为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五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规模小、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沿河谷、沿交通线路分布的典型特征。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为5683.91 hm2,北部村庄的整治潜力较大;可实现潜力修正系数为0.54,与理论潜力相差较大,各行政村之间差异明显;新增耕地潜力系数介于0.32-0.94,预计新增耕地1943.41 hm2,琴江、五华河沿线村庄的新增耕地潜力较大。建议实施差别化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对策,推进五华县农村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14.
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在分析遥感信息的基础上,探讨干旱区绿洲城镇群的空间发展过程与未来的空间发展模式。首先,对1989年的TM和2002年的ETM+影像进行解译,提取研究区的主要用地信息。然后,基于解译信息分析农业用地、城镇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变化情况,揭示绿洲城镇群的动态演化过程。再次,探讨了研究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行政界限束缚城镇发展、城镇间无序化的分散发展以及绿洲基底景观的破脆性增强等空间问题。最后,在分析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空间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空间发展构想,以期对本区今后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朱政  朱翔  张夏于 《人文地理》2021,36(1):145-154
以长株潭城市群的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1990-2019年中7个年份的8类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库,并依托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量、对城市群及其片区的贡献率、在城市群中的扩张程度分布的测算,归纳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9年,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4、1997、2003、2006年4个时相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盐城城市工业、居住、公共服务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三种功能用地的完整性、集聚性和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984-2006年盐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集聚、分散、再集聚三个阶段,同时演变中存在"工业围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和居住用地比重偏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城镇土地定级估价的特点——以西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志远 《人文地理》1997,12(1):47-51
土地定级与估价是城市地产评估的两个方面,都是对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和土地价格的评定,是以城市土地区位和土地使用效益的集聚程度及空间分布规律为依据。在城市土地定级估价研究中,根据城市特点选定不同的方法和因素及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城镇,其因素的重要性和区位差异性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定级估价中,首先要针对城镇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方法路线和有关因素指标体系,才能得到客观理想的评估结果。本文以西宁市土地定级估价为例,对我国西部城镇土地定级估价特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采取青岛市交通路网矢量数据和 POI 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多中心性评价模型,从中心性角度解析了青岛市中心城区交通路网与土地利用强度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青岛市中心城区交通路网的临近中心性与直线中心性结构呈现“中心—外围”模式,中介中心性具有显著的点轴模式;商业、公共服务以及居住用地布局均呈现多中心结构;交通路网中心性与土地利用强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相关关系具有空间异质性;商业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与交通路网中心性的相关性高于居住用地。研究揭示了交通路网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为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9.
面对复杂的城市问题,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往往束手无策,交叉学科的研究是近年来城市问题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特别是随着GIS的发展,借助GIS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城市现状分析和预测将是城市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以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为例,借用经济学供需基本概蓬和分析方法,结合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和GIS技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城市用地供需度的概念,并从它们与区位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用地结构,探讨了GIS在城市用地结构分析与辅助用地调整方面的应用,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对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研究方法革新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The form of many Canadian cities has dramatically evolved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due to urban sprawl. Several patterns can characterize this evolution including unlimited horizontal expansion of the city, leapfrog, and low‐density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at the outskirts, and widespread strip commercial and power centre retail development. Hamilton, Ontario is an example of a Canadian city that has experienced suburbanization and sprawled development for several decades. However, the nature of this sprawled development is unclear and its impact on urban form is not entirely understood. In this article, several hypotheses pertaining to sprawled land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 are postulated and tested. The tests rely on point source data of the developed land parcels in Hamilton during the period 1950–2003. A number of spatial statistics techniques, including kernel estimation and 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 (CSR) K‐function tests, a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emerging nature of urban form. We hypothesize that while the city has been sprawling, the ongoing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s leading urban form into multinucleation. To support this assumption, we further hypothesize the existence of an interdependent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land uses at the emerging nuclei. Accordingly, we examine the strength of co‐clustering among these land use activities over time.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e the city has been sprawling, several consequent urban nuclei with mixed land use activities have been emerging and become more visible in recent years. This is an indication that the city's form is progressively becoming multinuclear. Furthermore, the estimates for the 1990s indicat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locational patterns of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land development. Co‐clustering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land uses is bi‐directional and occurs at a time lag of three to seven years. These findings affirm the existence of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land use activities at the observed nuclei, which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a multinucle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