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丁 《贵阳文史》2003,(2):50-51
阳明祠于1981年由贵阳市政府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划定了阳明祠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占地约43,700平方米,包括扶风山(俗称螺蛳山)王阳明先生祠、扶风寺、尹道真先生祠。建筑面积约为4,162平方米,构成现在的扶风山景区。“阳明祠”亦是上述两祠一寺的统称。  相似文献   

2.
<正>公元1508年(明正德三年),在中国边远偏僻的贵州龙场驿,发生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龙场悟道,这标志着阳明心学的诞生,自此阳明心学从政治文化边缘的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东亚,走向世界,为中国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全集》中所载(阳明)《年谱》、黄绾《阳明先生行状》、钱德洪《讣告同门》诸篇中所记阳明卒故的时日,都是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查陈垣《中西回日历》,可知其对应的公历为1529年1月9日。上海古籍书店1992年版《王阳明全集》的《代序》沈善谋、王凤贤写的《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一文中即是记为1529年1月9日。将阳明卒年记为1529年的,我所见到的还有: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三联书店1997年版);但有的书却把阳明卒年记为1528…  相似文献   

4.
阳明学针对程朱理学的流弊所兴起的道学革新运动,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曾掀起波澜,形成了主导明代学术思想的心学潮流.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不仅对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重建具有历史导向作用,而且波及到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运动乃至明清文学中的思想解放运动.本文拟从宋明理学内部思潮发展演化的角度探讨阳明道学革新的理论特色,并以此为背景看阳明良知说的情、理、欲机制.文章分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四句教”看阳明道学革新;(二)从朱熹到阳明:性理到心性的转换;(三)阳明实践道德的良知说及其情、理、欲机制.  相似文献   

5.
黄宗羲仅认识到王门或王门之外存在“所见而复失去者”的缺憾,而并未意识到一些重要地域的遗漏(如黔中王门)或虽有其名但无其实(如闽中王门)的缺失。实际上,后者的遗漏和缺失要远多于前者的缺憾。黄宗羲不重视黔中王门,与阳明高足钱德洪有关。对黔中王门的评价,最好以阳明的最早弟子徐爱所言为据。日本学者永富青地新近发表的《上海图书馆藏<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について》一文,为黔中王门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在黔中做的主要事情,是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阳明去世后,贵州曾刊刻过《居夷集》、《传习录》、《文录》、《文录续编》等阳明的各类著作,这是黔中王门对阳明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6.
《贵阳文史》2010,(4):46-47
<正>修文是明代大儒王阳明500年前"龙场悟道"创立"心学"思想的发祥地,被称誉为"王学圣地"和"王学的耶路沙冷"。为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阳明文化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对外开放形象,修文县先后于1999年、2002年、2005年、2009年举办了4届"国际阳明文化节"。阳明文化节不仅给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这位"中国儒学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7.
文史摘     
王阳明史实考辨今人研究阳明学说者多,而于王阳明生平,却颇为忽视,故不少史实仍似是而非,或以讹传讹。经过对相关史料分析后得知,导致王阳明贬谪龙场的《气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其中的“去权奸”三字乃后来所加。贬谪途中,所谓刘瑾派人加害,乃王阳明主观臆测。王阳明由龙场至吉安为庐陵知县,乃正常职务变动,与刘瑾的被殊杀无任何关系。阳明与宁王府关系密切,乃不争的事实,政敌攻击阳明“通濠(宁王)”,固属猜忌,也与阳明平日行事有关。阳明惧内的真实原因,是体弱多病,缺乏生育能力。(方志远文,载《江西师大学报》2003.4)中华文明文化基…  相似文献   

8.
<正>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余姚(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31岁时,在家乡会稽山明阳洞中筑室,转眼理学,故人称“阳明先生”,“阳明”从此成了王守仁的别号,他也自称为“阳明山人”,故后人多惯称其号。王阳明27岁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转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谨被贬为贵州龙场(今贵州省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就日本人的精神气质来说,阳明学似乎比朱子学更为日本人所喜爱。这是因为与朱子学相比,阳明学的方法是东洋的,是体验的哲学(这里所说的哲学与西洋所谓的哲学稍有不同),它适合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而朱子学则具有较多的西洋成份。是主知的科学。下面我想分三个问题来说明阳明学何以适合日本人的问题:首先,阳明学传到日本后,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日本化的?其次,日中两国学者应怎样从比较论的立场把握日本阳明学的特质?最后,为什么说日本的民族性符合阳明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圣人非立天边——由读者书写的著作,只为和其他读者一道分享不朽的传奇。(汪建初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5.10定价:19.8元/册,158.4元/套责任编辑:谢丹华、夏昆等《阳明心学丛书》特点阳明心学通俗读。别于深邃的哲学道理,别于惜字如金的史料典籍。这是一套以史实为骨,史话为肉的通俗普及读物,抛开深邃的迷雾,初步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阳明先生及其心学。传统文化趣味读。本套书由一群亦是喜爱阳明文化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对阳明学的研究取得一些新成就,这里仅就四个问题作一简单介绍。一、战后日本关于阳明学研究的一般状况;二、关于《阳明学大系》的出版;三、所谓“近代性”的争论;四、目前阳明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动向。  相似文献   

12.
三岛毅,字中洲,他与黎庶昌宴集时诗文唱酬,黎庶昌还为三岛的诗加评语,就这样建立起了友好关系①,三岛也与黎庶昌的部下杨守敬和陈矩等有交往②,他还参加过第五代公使李经芳举办的宴集③.黎庶昌是贵州省遵义人,陈矩是贵州省贵筑县(现贵阳市)人.④三岛的诗碑建在贵阳的阳明祠,虽是在黎庶昌回国后的事情,却可以推测王阳明已成了他们之间当然的话题.不过在保存下来的宴集诗里却看不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一方面,在黎庶昌来日前的明治十二年(1879年)里所作的"赠沈梅史,梅史余姚人,曾募乡勇剿毛匪"(《中洲诗稿》卷一)里记述了:因为余姚是王阳明的出身地,所以他把沈梅文比作"姚江又见小阳明".在明治四十年(1907年)"又有"清客朱树藩来问王学,一宿而去,赋此以赠"(《中洲诗稿》卷二)这样的作品.由此可见,王阳明和阳明学已经成了中、日两国人之间的话题.另一方面,谈王阳明和阳明学在举办宴集的场合也许是不太合适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王娜 《丝绸之路》2009,(24):31-33
慎独是儒家道德修养工夫的重要条目,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独知”,致良知即慎独。由于阳明致良知之学偏重于本体上做扩充工夫,故慎独在阳明的工夫论中并无突出地位;然阳明后学说玄说妙,更有甚者终日束书高阁,一味空谈心性,致使士风日下,名教败坏。刘宗周力辩阳明后学之失,标举慎独工夫,以纠正中晚明以来之学术流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对阳明心学在日本传播发展的主脉——日本阳明学始祖中江藤树的阳明学思想,以渊冈山为代表的主内省派及其衍生出的石田心学、以熊泽蕃山为代表的主事功派及其衍生出的“报德教”,以及近代日本的阳明学运动进行简要考察和分析,揭示阳明学对于日本近世庶民道德的培育以及近现代国民道德建设的作用,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公民道德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代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自“阳明学派””开创以来,思想界对于王守仁的“心学”一直处于论争之中。因为这个学说带来了新鲜空气,震荡着当时凝固的思想界。王守仁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一生劳苦,却是“功高遭忌”,多次遭到迫害和打击,对于他的学术思想更是毁誉交至,终于不得志以死。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较长时间处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对“阳明学”未能作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几十年来,王阳明的著作不曾出版,有关王学的研究性文章也极少;在这极少的文章中,在观点上又多是单一的对王学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一个近  相似文献   

16.
钱明 《浙江方志》2001,(3):78-85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谥成。祖籍余姚.青年时随父迁家至山阴(今绍兴),后在离越城10公里的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山人,学称其为阳明先生,系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前题为阳明师友之教及其思想论述,壹在由师友的进路,探讨阳明学的渊源,之后再进入其学的核心脉络,是即顺其本源,得其慧旨之谓,探讨其师友之教及阳明良知和致良知教义.  相似文献   

18.
浅谈日本阳明学对明治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瑞 《神州》2012,(11):26-26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阳明学受到了先秦孟子心性之学的深刻影响,建立在儒家身心修养的实践哲学之上,在日本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被传播、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阳明学;日本阳明学对日本维新变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500年前,阳明先生于艰难困苦中在"龙场悟道",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心学体系。反思我们当下的生活,阳明先生所追寻的问题依然无法绕过。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主贵阳书院”亦似成信史。其实不然。对上说贵州学者早已作过一些辩误。不过有的失之过简,有的甚至还以谬辩误。故有进一步辨证的必要。有的著述,虽提出王阳明在贵阳讲学处不是“贵阳书院”,但其主要论点是:正德初,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时,贵阳还未设府。贵阳设府,系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今惠水县)入省城后,第二年(隆庆三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始有贵阳之名。是时距正德初已六十来年,前此既无贵阳之名,当无“贵阳书院”。此说将贵阳这个地名与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