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人从康区和安多赶来这里,找印着“巴尔巴班典”落款的书。经书作坊内藏上万块雕版,其中有历代著名高僧学者的传记文学作品、著作、各大寺院必修的理论《五部大论》、藏医学、天文历算、唐卡绘画理论,《梵藏对照词典》、藏文语法、民间文学作品,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仪轨经、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中的《八千颂》、《贤劫经》等单行经卷刻版。作为雪康家的后代,我姑姑颇有学问,家中有很多藏书。八十年代初,在我离开山南去拉萨读书的时候, 她特地清查了家中的藏书,发现丢失了不少珍贵的书目。她开列了详细的书单,嘱托我到了拉萨后,一定要去八廓街找一个叫巴尔巴班典的人。她说巴尔巴班典那里一定会有。  相似文献   

2.
毕业后,卓嘎分到了拉萨。我来拉萨旅游的时候,卓嘎就带我去转八角街,去楚布、甘丹寺。最让我着迷的事便是她带我去她叔叔家做客,喝青稞酒。 那天,她先是带着我在谜样的藏式巷子里穿行,转半天就到了一个有栅栏的门洞前。卓嘎笑咪咪地晃着大耳环,尼玛尼玛地叫。片刻,一个小男孩便开了门,抱着她喊“阿佳啦”(姐姐)。  相似文献   

3.
康老藏书不少,但在我认识的前辈中,算不上大藏书家。不过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家中能存下几架线装书,已经是个异数了,这也是吸引我经常去她家的原因。记得天朗气清之际,罗仪凤会请来一位品貌端庄的中年妇女(据说是位修补图书的专家),系着讲究的绣花围裙,同她一起在庭院中晒书。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40年代末,我作为家中的老大出生在拉萨。记得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拉萨这个地方是神和龙的殿堂,人和鸟的故乡。我父亲出生在山南曲松"埃"地方,母亲出生在山南扎囊"那若"地方,我出生在拉萨八廓东街小巷里的德庆饶丹大院。那天,听说是我的外婆给接的生。我一出生,母亲就自己动手剪掉了脐带,把我包好放在一边。这时候,外婆抱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砂锅,口子套在了母亲的头上。听母亲说当时她感觉特别舒服,头上  相似文献   

5.
莫强 《湖南文史》2012,(7):58-58
我属“老三届”那拔高中毕业生,当时毕业后的唯一去向是上山下乡。母亲说:“孩子去吧,说不准你去农村出息大着哩!”父亲帮我打点行装,他知道我爱看书,除衣裤被子外,还将家中所有藏书装箱让我带走。‘我便到湘桂接壤的山区插队落户当了一名知青。  相似文献   

6.
珠穆朗玛峰地处东经88°09′00″,北纬27°42′09″,海拔8 848.1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号称地球之巅。她的神秘和妩媚曾令多少人仰慕,也令我久久神往。在西藏工作的岁月里,我有幸目睹了她的尊容。 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西藏定日县的中尼边境,距拉萨800余公里。4月初,正是拉萨处处春意渲染的季节,我和朋友登上三菱越野车从拉萨向西南方向进发,去拜访我心目中的神山。 汽车在中尼友谊公路上拖着长长的沙尘奔驰,途经曲水、江孜,经过8小时的行驶,到了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再经过南去尼泊尔、西…  相似文献   

7.
珍藏一瞥康老藏书不少,但在我认识的前辈中,算不上大藏书家。不过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家中能存下几架线装书,已经是个异数了,这也是吸引我经常去她家的原因。记得天朗气清之际,罗仪风会请来一位品貌端庄的中年妇女(据说是位修补图书的专家),系着讲究的绣花围裙,同她一起在庭院中晒书。温暖的阳光下树影摇曳,各种线装书琳琅满目,比列平摊在临时搭起的一排床板上,成为这个老派书香人家一年一度的盛事。  相似文献   

8.
复活的宗山     
不久前.一位家住昂仁县的藏族阿妈搭车去日喀则.一路打盹.司机把她从睡梦中摇醒.告诉她日喀则到了。朦胧睁开睡眼.一座酷似布达拉宫的建筑凸显眼帘.老阿妈惊呼:“我去日喀则.不是去拉萨!”引来满车哄笑。同行人告诉她.这里就是日喀则,眼前这座“酷似”布达拉宫的建筑并非布达拉宫.而是修复后的宗山。  相似文献   

9.
吴祎 《中国西藏》2007,(1):34-35
早就听说拉萨西郊有个西藏自治区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一直想登门采访。去年初秋的一天,好友扎桑——开发区的办公室主任接我去她家,并且陪我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  相似文献   

10.
西藏山南贡噶县,有个著名的手工业集镇,名叫姐德秀。相传在二、三百年前,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织邦典的传统。邦典是一种彩虹条纹家只精细氆氇,主要用来做藏族妇女的围裙和长短坎肩、衣袍、靴帽的花边等。姐德秀的邦典,不仅畅销拉萨和整个西藏。而且在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地也很受欢迎。一九八零年前后,我先后三次到姐德秀采风,收集民间故事和歌谣。在这里我结识了一位民间故事家,名叫顿珠扎西他五十开外年纪,个子不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他给我讲了很多的故事,唱了更多的歌谣。有一次,在记录之余,我请他讲讲自己的身世,还有姐德秀镇织邦典,染氆氇的情况。他稍徽思索了一下,便痛痛快快地说开了。  相似文献   

11.
正有太多的人去西藏将目标锁定在拉萨,然而感受西藏的迷人之处又岂只拉萨。来到西藏,不去林芝是遗憾,来到林芝,不去看一看南迦巴瓦峰的真容,更是遗憾。有位名家曾这样形容南迦巴瓦峰:"她的与众不同在于总是藏在云中难以看见,只有心诚的人才能一睹风采。"  相似文献   

12.
陈亚男 《古今谈》2006,(3):58-61
我的母亲陈学昭,1906年4月17日出生于浙汀省海宁市盐官镇,原名陈淑英,笔名学昭、野渠、式微、玖等。母亲幼年丧父,而她的母亲在她15岁那年不慎跌了一跤,就此不治瘫痪卧床,母亲在她的几个兄长严厉管教下长大。童年时,母亲就爱读课外读物,如《昭明文选》、《史记》等典籍,因家中藏书颇丰,在外婆的帮助下,她看了一些小说、戏曲。  相似文献   

13.
<正>有太多的人去西藏将目标锁定在拉萨,然而感受西藏的迷人之处又岂只拉萨。来到西藏,不去林芝是遗憾,来到林芝,不去看一看南迦巴瓦峰的真容,更是遗憾。有位名家曾这样形容南迦巴瓦峰:"她的与众不同在于总是藏在云中难以看见,只有心诚的人才能一睹风采。"  相似文献   

14.
“自己的秩序” 次仁多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骨骼凸出、阔大黝黑的脸。作为罗马镇第十村那日村的村委会主任,他的每句谈话都合适得体。墙上居中挂着尺寸很大的拉萨全景图,以后我在去过的不同地区的农、牧民家中都能见到挂着同样的一幅。我坐在次仁多吉对面,从他身后的窗户可以看到正在草场上聚集的乌云,预示着很快有风雪到来。屋子里进进出出的大人儿童显得对外来者习以为常。次仁多吉硕大的眼睛注视着我,礼貌多于谨慎的笑意。  相似文献   

15.
去西藏     
去年暑假我谢绝了同学们去昆明游览世博园的邀请,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踏上了桂林至成都的火车。到成都以后,我改乘汽车再上拉萨。一路上风尘仆仆,难免有旅途孤独之感。可对西藏的向往,依然战胜了身心疲备。经过6天的车厢生活,终于捱到心中的圣地——拉萨。 刚走下汽车,就感觉眼中的拉萨与想象中的拉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少了内陆都市街道的喧哗,多了边陲小镇的清静。拉萨城里的面孔似乎都是陌生的。偶尔有一两个汉人打我身旁经过,我都会客气地对他们点头致  相似文献   

16.
拉萨,两位画师的述说廖东凡沿着著名的拉萨八廓街,我去拜访宗教画大师多布杰。我和他31年前相识。那时我刚走出大学校门,分配在西藏做文化工作,有一项任务是联系拉萨城区的民间歌舞、藏戏、绘画团体。多布杰是八廓街业余藏戏团的主要演员,更是民间绘画组织的骨干。...  相似文献   

17.
洞穴 1962年我生于拉萨。我父亲是汉族,十八军进藏时,他们是一边修路一边进来的。我父亲当时驻守拉萨,与我母亲认识了,她是藏族。六十年代父亲调到山南琼结县工作,母亲也从林周县调去。我的童年在琼结县度过。  相似文献   

18.
1991年10月,我去过一次西藏拉孜县,在日喀则西南方向150公里处。从那时到现在,16年过去,我有过无数次旅行,拉孜行是最难忘的。那一年,我在西藏话剧团,满脑子想着排两出戏。一出是根据扎西达娃名作改编的《巴桑和她的弟妹们》,用藏语演出,表现拉萨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我曾经向扎西达娃请教过多次,  相似文献   

19.
四十多年前,北京。王定国把丈夫谢觉哉生前的文稿整理结集出版后,把七个儿女喊到家中,说:“这些年来,我一直是照顾你们和你们的父亲,现在,我要去做我应该做的事了!”她要去做什么事情呢?在风吹草低的河西走廊,在苍茫的祁连山下,有一座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还有一座西路军阵亡烈士公墓。这里掩埋着西路军血战中,仅高台一战中战死的三千名红军将士。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藏书目前全部放在中南海故居的菊香屋中,有1万余种、10万余册,这是一个中小型图书馆的规模。主席藏书种类繁多,古今中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不一而足。其中,中国文史类图书占总数的30%至40%。最近,由张玉凤主编出版的《毛泽东藏书》从中精选了100余种毛泽东最爱读的书。书目以中国最早的一部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