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龙形玉佩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一种极为重要的佩饰。汉代之前,龙形玉佩的使用已较为普遍。至汉代,龙形玉佩仍有较多使用,与当时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和礼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代龙形玉佩的地域分布特征、使用方法、使用制度与使用组合情况、迅速减少并逐渐消亡的原因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认为:西汉早期龙形玉佩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精美;西汉中期已有较为严格的使用制度,如只有皇帝或重要诸侯王才可使用;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社会背景及用玉制度的变化等原因导致其迅速减少,并于东汉末年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和计时方法,主要起源于对太阳的观察。汉代大致使用日钟和水钟两类计时器①;前者包括土圭、表和日晷,后者包括沉箭漏、浮箭漏和简易的田漏等。汉代采用以水钟为主的计时体系,但水钟必须依赖日钟来校准。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了汉代的表与刻漏的形制及使用情况,并追索它们在汉简资料中的踪迹。 相似文献
3.
宅第阙是汉代大型宅院的重要建筑前或是宅院大门位置所建的装饰性建筑。本文探讨了宅第阙的隶定、宅第阙的形制结构及时行乐所涉及到的汉代思想意识、社会等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汉代,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墓葬有排水设施,既有墓外排水沟,也有由墓室内向外延伸的排水沟,每一类又包括多种不同形式。排水沟的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使用时代贯穿两汉,不同时期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对应墓主的身份等级多样,但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砌筑方式较为多样,既有统一性,也有特殊性,综合体现出汉代墓葬排水沟的逐步发展和不断推广、普及,反映出墓内防排水及保护墓葬的目的和需求,对研究汉代中小型墓葬的发展和演进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试析四川汉代葬俗中的商品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西汉比较流行的土坑墓由于仍然承袭着周代以来的礼制思想,其结构、用材和随葬品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商品化因素。中认为而后出现的砖室墓、石室墓和崖墓等墓葬在墓室结构的用材、崖墓的开凿、墓室装饰和专用随葬品等方面无不充溢着商品化因素。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流行,当与两汉社会经济生活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认为在“葬俗的市场经济”杠杆的驱动下,出现了一群专门服务于丧葬习俗商品化的从业人员,其身份和社会地位可能都处于社会中下阶层。 相似文献
6.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阳以汉宛城遗址为中心出土了数批汉代钱范,这些钱范反映了汉代铸钱技术的发展和南阳郡的铸钱业概况. 相似文献
8.
9.
汉代的尺度,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其分析表明,两汉时期日常用尺主要有铜尺、骨尺和木尺,其材质、装饰等既有时代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多作为女性用品陪葬。其时一尺的实际长度,西汉和新莽时期一般为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可以视作当时的标准量值。在考古学研究中,应当以此计算和理解汉代器具和建筑物等的尺寸,但又不宜完全拘泥于这个标准量值。因此,考古学研究中需要有科学的\"尺度观\",即既要运用当时的尺度及其观念对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各种遗迹和遗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但在实践中又不宜绝对化。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的尺度,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其分析表明,两汉时期日常用尺主要有铜尺、骨尺和木尺,其材质、装饰等既有时代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多作为女性用品陪葬.其时一尺的实际长度,西汉和新莽时期一般为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可以视作当时的标准量值.在考古学研究中,应当以此计算和理解汉代器具和建筑物等的尺寸,但又不宜完全拘泥于这个标准量值.因此,考古学研究中需要有科学的"尺度观",即既要运用当时的尺度及其观念对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各种遗迹和遗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但在实践中又不宜绝对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汉代铁官铭的系统研究,总结出铁官铭及职官的规律。同时根据铁官的省称与编号的规律,推论出未曾发现铁官铭的铁官作坊的职官形式,进而从具体作坊职官形式,推论汉代整个大铁官体系。 相似文献
12.
13.
王子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1):103-110
秦汉交通地理语汇“直”,言方向正对,路径捷便.在特定的语境中又往往指正南正北方向.汉帝国交通地理的“直单于庭”方向,既直接关系军事交通格局,也与经济交通形势有密切关系.这一方向,与起点于九原即五原的秦始皇直道大致对应.秦始皇直道“直”的意义,因此得到准确理解的条件.汉帝国北上“直单于庭”方向的经济交往的作用,在讨论丝绸... 相似文献
14.
15.
汉长安城与《考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2000余年前亚洲最大的帝国——的历史,是从刘邦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开始的。此后的200余年问,长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东方世界散发着耀人的光辉。环视宇内,当时能够与之媲美的唯有西方古代罗马帝国的罗马城。缘此之故,后世的人学士纷纷对古都长安投以关注的视线,试图描绘出鼎盛时期大汉帝都的风景。被推定为魏晋时人作的《三辅黄图》、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程大昌的《雍录》、元代李好的《长安志图》、明代范守己的《雍谭》等,均是有关古代长安的地理名 相似文献
16.
汉代县廷的司法制度,遵循着一整套既定的诉讼程序。首先是立案,待县廷作出立案决定后,才进入审理案件的程序,案件的审结与县令长的素质密切相关。汉代司法审判程序还有一些如爰书、证据、乞鞫、监禁等规定。县级审判为第一审级,逮捕一般平民无须出示系牒等等。 相似文献
17.
18.
汉代长安城的营建规模──谨以此文恭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大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念海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2)
汉都长安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汉代长安城进行了全面探讨,着重论述了汉长安城的营建规模,分析了汉代长安城兴衰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