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夏地理》2006,(12):158-173
正当国际社会为解决俄朗核问题绞尽脑汁时,朝鲜又进行了核试验。恐怖分子也对核武器虎视眈眈。在这种终极武器的阴影之下,世界还有多安全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冷战初期,苏联虽然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美苏核力量依然悬殊。1953年,美国开始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大力发展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苏联也抓紧研制核武器。同时,苏联从1954年开始组织实战演习,训练部队使用核武器的实战能力,其中托茨克军演最为典型。演习历时一天,使用了一颗4万吨TNT当量原子弹、两枚2~4万吨TNT当量原子弹,参演部队在核打击下进行战术进攻和防御,以验证核武器在实战中的效果。托茨克军演预警了核战争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朝鲜发展核武器不但、是严重的核扩散问题,而且会使东北亚的国际关系出现巨大的变化,比如出现核军备竞赛。我们应该调整政策,把朝鲜半岛无核化放在前面。”——中共中央党校朝鲜问题专家张琏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问题在中苏关系的演进中,特别是在中苏关系破裂中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作者根据陆续出版和解密的中国和苏联方面的相关文献档案,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基本战略考虑、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演进的互动关系、苏联政策的变化的动因以及此种变化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发展核武器在当时背景下,只能争取苏联的援助,苏联向中国提供发展核武器的技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1958年下半年后,随着两国在意识形态、对时代和国际形势以及核武器的态度等问题产生重大分歧,这些事件直接或间接促使苏联停止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这成为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标志,也成为日后中苏论战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10,(5):43-45
<正>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朝鲜战争、印度支那冲突和海峡危机构成的钳制包围,为了打破西方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了发展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近年来美日两国政府的解密档案,探讨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进程引起美日两国的高度关注.美日两国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认识的根本特点,是低估中国的核科学技术水平和中国拥有核武器在军事战略领域的意义,强调中国研制核武器对亚洲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治心理影响.在美日两国谋划遏制中国政策的过程中,美国放弃了在日本本土部署核武器、摧毁中国核设施、美苏联合清除中国核能力、向日本转让核武器等种种构想,转而承诺向日本提供核保护和宇宙空间技术援助.日本政府则自觉选择了依赖美国核保护和美日宇宙空间技术合作的战略方针,同中国进行对抗与竞争.这种态势乃是美日关系和亚洲冷战进程中出现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7.
试论美国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评估与对策(1961-196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美国政府最新解密材料,对1961-1964年间美国对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时间、地点、核原料及运载能力的侦察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对美国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评估和对策进行分析,其评估与对策是建立在过分夸大中国核威胁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研制核武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而且,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相似文献   

8.
顾迈男 《百年潮》2009,(12):60-65
1986年,在邓稼先去世前的数月里,我作为第一个进入核武器研究"禁区"采访的记者,曾多次和邓稼先接触,对他进行访谈,并专程去他工作的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采访他的事迹,从而知道了关于邓稼先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感人至深,至今仍清晰如昨,现整理如下,以表达我对邓稼先的怀念.  相似文献   

9.
核武器与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原子弹是纸老虎"到20世纪50年代对"蘑菇云"的追逐,中国领导人对核武器态度的变化只发生在战术方面,而战略上的积极防御以及在国家安全诉求之外对民族复兴、外交独立、国际认可和尊重、追赶先进、实现现代化等多方面的诉求,才是这一过程中不变的主旋律,同时也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根本动因。从追逐"蘑菇云"的"革命国家"到积极参与防止核扩散的负责任大国,核武器对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3年2月,朝鲜进行了爆炸当量预计为1万吨的第三次核试验,亚洲局势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打击的日本也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然而一直以来,国际社会传言美国在二战末期向日本投掷了三颗原子弹,只爆炸了两颗。有人说日本人把未爆炸的第三颗交给了苏联,但是否真的存在这么一颗原子弹呢?真相需要时间来解答。可以确定的是,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私下始终没有放弃拥有核武器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伊朗外交部1月15日证实,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已经签署宗教敕令,禁止伊朗开发核武器。伊朗外交部表示,政府将努力使领袖的指示转化为政府必须遵守的世俗性文件,"有了这一法令,那些国家应该放心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一向反对发展核武器,并于2005年口头下达过禁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宗教敕令。为打消西方对其发展核武器的疑虑,伊朗不止一次地重  相似文献   

12.
眼界     
《南方人物周刊》2008,(2):16-16
1月4日,朝鲜,超过10万民众聚集金日成广场,支持政府的政策及目标。"伟大的金日成思想万岁"是众多民众打出的标语之一。朝鲜中央通讯社2008年1月1日发布了4500字的社论,呼吁充分利用比核武器更加强大的全体朝鲜军民的精神力量。2008年是朝鲜建国60周年,社论称这一年是"历史转折的一年"。朝鲜将在2008年加强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车。  相似文献   

13.
张占民 《文博》2012,(4):28-30
当年兵马俑发掘者对"四号坑"的认定虽然缺乏坚实的考古依据,但理论上确认"四号俑坑"符合先秦左、中、右三军建制。之后有学者质疑"四号坑",但学界主流论点仍认为"四号坑"为未建成的俑坑。本文通过对原始资料的进一步检索分析,并结合奇正战术理论,进一步确认"四号坑"非拟建之俑坑。进而论证兵马俑战术布局不是左、中、右三军建制,而是按照奇正战术原则,一正一奇的两军配置,在兵马俑布局及战术思想研究方面提出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核恐怖的阴影从此开始笼罩在人类的头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大的核武器国家曾多次给予中国核威胁。在朝鲜战争、台湾危机、试爆核武、珍宝岛冲突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中国的上空战云密布,多次承受着挨原子弹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 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表现出一种既要给予援助又要进行限制的复杂心态 :中苏军事同盟的存在决定了苏联必须在核武器方面帮助中国 ,提供核保护或者核技术 ;由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共 ,苏联不断地提高对中国核援助的层次和力度 ,而这是中国能在短短十年内制造出原子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赫鲁晓夫在内心深处对毛泽东的不信任 ,特别是中苏在核战略和核政策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等方面的分歧不断显露 ,构成了苏联核援助的限度和制约条件 ;中苏关系刚出现一丝分歧的迹象 ,苏联首先关闭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杨健立  吴汉权 《神州》2011,(17):164+16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帆板运动的板与板之间的战术做了系统研究.针对帆板比赛中不同航段、位置下的战术做了分析,并对比赛中板与板之间的主要战术运用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7.
杨健立  吴汉权 《神州》2011,(8):164-164,16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帆板运动的板与板之间的战术做了系统研究.针对帆板比赛中不同航段、位置下的战术做了分析,并对比赛中板与板之间的主要战术适用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10,(5):43-45
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朝鲜战争、印度支那冲突和海峡危机构成的钳制包围,为了打破西方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了发展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中央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在湖南长沙和新疆乌鲁木齐秘密集结,分别组建成立了代号为“309”和“519”的地质勘察大队,分赴祖国的天南地北,专门寻找核裂变反应所需的铀矿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一个被视为敌人的阿拉伯周家拥有了核武器.对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20.
全球核武器分布情况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储备了约3万件核武器。美国《原子科学家通报》杂志警告说:"人类灭亡只需7分钟。"美国拥有1.06万件核武器,在550枚洲际导弹上安装了1700个核弹头,在18艘核潜艇上安装了3120个核弹头。此外,美国的B-52、B-2远程战略轰炸机还携带有1660个核炸弹。另据推算,美国的核炸弹和"战斧"式巡航导弹上安装的非战略核弹头有1670个。俄罗斯拥有1.8万件核武器,在706枚洲际导弹上安装了3011个核弹头,在14艘核潜艇上部署了1072个核弹头。俄罗斯有78架远程战略轰炸机,可携带868枚导弹和核炸弹。此外,俄罗斯还有3400件战术核武器。英国拥有大约200件核武器,都是战略核弹头,部署在4艘"三叉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