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1952年11月,我从总政治部新闻处奉调到总部副主任傅钟同志身边当秘书。 我到任不到半个月,就逢总政治部要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党委决定由傅副主任主持会议,并要他在会议上讲讲加强党对青年工作领导的问题。我计算离开会还  相似文献   

2.
魏久明 《百年潮》2004,(3):41-44
忠实的历史学家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秘书长魏久明:李新同志是我的前辈、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在抗日战争中,他做过青年工作,担任过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青委书记。  相似文献   

3.
陈模 《炎黄春秋》2004,(1):40-45
黎群同志永远离开我们走了,我感到无比悲痛。我从1951年3月结识黎群同志起,先后一起工作相处50多年,他是我的老领导,又是我的老朋友,他是个生龙活虎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他为办好《中国青年报》奠定基础1950年12月,苏联青年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团长是苏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米哈依  相似文献   

4.
邹雅林  龙山 《百年潮》2010,(7):47-51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撰文,以亲身经历,谈胡耀邦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我深有同感,非常激动。我在甘肃省青年团以及其后的甘肃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曾有幸七次见到耀邦,并聆听他的谈话。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我深受启迪。我以为,把这些往事整理出来,在今天也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我第一次见到彭德怀是在1958年12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当时我被选为代表出席了大会。12月1日早上大会通知彭老总要在国防部大楼会议厅接见大会的军队代表。我有幸和其他搞技术工作的代表被安排在下面第一排就坐,差不多和彭老总面对面。他那时刚好60岁,  相似文献   

6.
我认识黎群同志,还在1949年上海刚解放不久。我在上海创办新中国第一张以青年为读者对象的《青年报》。有一天,报社来了一位年轻、英俊、潇洒的客人,他就是张黎群。他是看望当时调到《青年报》工作的爱人的。后来我才知道,这位看来十分年轻,与我们当时在《青年报》工作的二十来岁的同志们年龄相仿的人,原已是有丰富经验的老革命。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年轻的老革命后来竟成了我的领导和同事。  相似文献   

7.
<正>当朋友把青年画家宋崇明的作品拿在我眼前,我被幅幅生动的画面打动了。宋崇明虽出生在江苏睢宁县,但他画的却是皖山皖水,表现的却是"徽墨""黄梅调"。我很纳闷,细问才知他青年时期从苏北考入安徽省黄梅戏校美术专业。安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多少名流志士,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圣地  相似文献   

8.
在1938年出版的《西行漫记》中,斯诺写的自序有一段称赞许达的文字:“最后,我还得感谢我的朋友许达,当我在北平最不稳定的状况下,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曾经跟我一块儿忠诚地工作。他不仅是一个第一流的秘书和助手,而且他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革命青年,现在正为他的国家奋斗着……”许达是一个化名,他的真实名字是谁,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经证实斯诺《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9.
孙兴盛 《百年潮》2012,(7):44-50
正耀邦同志离开我们20多年了,若要写纪念文章,确实不敢,我在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属年轻小辈,难有机会得到耀邦耳提面命,没有什么资格来写纪念他的文字。如果只是谈谈我个人的认识和感情,那得从我到中国青年社工作的特殊感受谈起……我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学生,却总想搞文学当记者。1965年毕业分配没有最理想的报刊单位,团中央只有1个名额,我既不是党员,又不是团干部,还总因为"专业思想不端正"挨  相似文献   

10.
我知道杜任之的名字,是1937年12月,我正在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八总队做连队政治工作。听说杜任之调到临汾不久,就以教务主任的身份,很快参与组建了统一战线性质的民族革命大学,聘请了李公朴、侯外庐等一批著名学者担任教授。这所培养抗战人才的学校,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许多青年学生。在日军侵占临汾时,又听说他带领民大学生行军,渡过黄河,有不少人到了延安。这是他第一次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一)最难忘的是,1943年4月中旬的一天,我聆听了杜任之一次慷慨激昂的讲话,讲话的题目是:《目前孝义地区的粮食问题》。当时,杜任…  相似文献   

11.
正认识一位青年作家,听了他对过去的讲述后,我发现他是靠着踏实的步履走到今天的小有成就的。十年前,他刚毕业,在读书的大城市里做业务员,整天辛苦地奔波,薪水不高。那时,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光明还是灰暗。十年后,他在一家报社做副刊编辑,热爱着他的工作,勤奋于写作,且成绩颇佳,他对生活充满着万分的感恩和执着的追求。我问他,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是什么支撑着他,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他说,是父亲对他说过的一番话。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我在整理旧书时,发现1956年10月陈其瑗副部长亲自签名送给我的一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故事》,引起我对他深深的回忆和思念。由于我长期在原内务部做机要工作,接触陈副部长的机会较多,所以听到和了解他的经历与事情也较多。陈其瑗副部长青年时期在北京大学学习,毕业后出国到美国,之后又到香港等地办学教书,逐步成为知名华侨。  相似文献   

13.
从1953年到1972年,我先后在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杂志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有幸多次聆听胡耀邦同志的讲话,并有机会随从采访,还与他在团中央“五七”干校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因而对他的思想、作风、性格、爱好有所了解。有些事情虽已过去三四十年,但回忆起来犹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4.
江鹿 《中国西藏》2001,(6):29-30
我的朋友云南青年舞蹈家农布七林是中旬藏族.今年夏天,我和他游览中旬,也去了他家做客.真正地观察到了藏族家居和领略了藏家待客礼仪。  相似文献   

15.
陈发祥 《江淮文史》2007,(2):109-113
唐晓光与我是同乡,是我的首长。我曾在他身边当过小鬼、卫生员、文书等,多次听到他的亲朋、战友们谈论他从一个贫穷出身青年,传奇式地先后当了国民党两个县的县长,最后走向革命征途和他奇妙的婚恋故事。  相似文献   

16.
魏克 《中国西藏》2014,(4):74-77
今天,政治部确定让我去北京参加共青团三届四中全会。虽然在1957年部队大精简时,青年部和组织部合并了,我已两年多不做青年工作了,但因为我是共青团三届中央委会委员,所以,不得不去。我准备好出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正>他结束了我的苦难我今年85岁。1930年我出生在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7岁。父亲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我是在抗日的烽火中成长的一代人。时代环境和家庭影响,使我从小就接受左翼文化和进步思潮的熏陶,12岁我就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演剧活动。意想不到的是,1955年反胡风运动的风暴,改变了我和几个年轻朋友的命运。因为我当时和胡风赏识的作家路翎同在青年艺术剧院创作室工作,我很敬重他,路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被公安部逮捕,我和几个朋友立即被指控组织反革命小集团,配合胡风集团向党进攻。我们被当作"肃反"对象隔离审查。路翎是  相似文献   

18.
2002年"五一"期间,我接到河南省文物局常俭传局长的一个电话,说:"欧潭生在北京,打算节后来郑州拜访你,希望不要外出."欧潭生要来郑州,我心里十分高兴.自从他回福建老家之后,好多年没有见面了.这次突然来郑州,引起了我的回忆.大概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住在河南省博物馆办公楼上一间寝办合一的房子里,由王与刚同志引荐,欧潭生与我相识.他当时是一位英俊的青年,朝气蓬勃,谈吐不俗,我非常喜欢他.欧潭生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1976年调到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工作.  相似文献   

19.
我是在延安马列学院第一班学习时认识世英同志的。当时,我只是个刚刚走进革命队伍的青年,而世英同志则是老革命。他长我十来岁,已经有十多年党龄,是位阅历丰富的老资格了。但是,他给我的印象却是像我们小青年一样热血方刚,冲劲不减。在他百年诞辰之际,我把他在延安时期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和“文革”初期的一件事记叙下来,聊表我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0.
正我叫王烈遗,我的名字清清楚楚地告诉你,我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父亲王学尧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爱国青年。在哈尔滨、在三棵树、在密山,到处都留下了他的革命足迹。1936年,他被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宁死不屈,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被日本鬼子枪杀,壮烈牺牲。他是党中央、国务院2015年批准公布的600名抗日英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