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鸿烈 《古今谈》2010,(1):31-32,33,34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丰富的商业思想,主要包括商业经营理念和重商思想,这一思想到南宋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形成高峰,并在清初因浙东学派黄宗羲和颜(元)李(堞)学派中的王源(1648-1710)的《平书》而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但是,  相似文献   

2.
叶适(1150—1223)是南宋的进步思想家、爱国政论家和博洽学者.他集永嘉事功学之大成,清人全祖望说:“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齿斤)(齿斤)其间,遂称鼎足.”这说明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在当时与朱熹道学、陆九渊心学成为三派鼎足之势.叶适著作现存的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和《习学记言序目》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陈亮与陈傅良在南宋中前期提倡功利主义学说,并大力进行文学创作,不仅对浙东学派之繁荣兴盛贡献甚巨,且直接推动了浙东文派及"乾淳体"之形成。两人自乾道年间初识至绍熙五年陈亮没世,相交二十余年,既有互为莫逆之经历,又有学术思想之分歧,亦不乏政治观点之争执。考察陈亮与陈傅良交游经历,对深入辨析浙东学派内部诸家学说之异同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作为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陈亮与陈傅良在南宋中前期提倡功利主义学说,并大力进行文学创作,不仅对浙东学派之繁荣兴盛贡献甚巨,且直接推动了浙东文派及"乾淳体"之形成。两人自乾道年间初识至绍熙五年陈亮没世,相交二十余年,既有互为莫逆之经历,又有学术思想之分歧,亦不乏政治观点之争执。考察陈亮与陈傅良交游经历,对深入辨析浙东学派内部诸家学说之异同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徐青 《收藏家》2012,(5):23-28
项维仁,清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初名,字寿春,号勉杆,晚号果园,温州著名书画家、诗人,泰顺董正扬①称其画多苍郁之气,为"本朝永嘉第一。"遗著有《果园诗抄》一卷,《诗稿》五卷。《光绪永嘉县志》有传②。  相似文献   

6.
胡纯纯 《神州》2014,(5):37-37
本文旨在联系当前时代文化下人们对永嘉昆剧的定位,对现今永嘉昆剧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进行活态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永嘉昆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论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前,永嘉昆剧在古代的发展情况,进而对而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今永嘉昆剧的现实处境进行剖析,展现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论述永嘉昆剧在温州地区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并思考永嘉昆剧传承、发展方式及其意义,第三部分论述对永嘉昆剧现今存在问题,并提出永嘉昆剧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20 0 0年 1 1月 7— 9日“纪念叶适诞辰 850周年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温州市国际大酒店举行。 8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大会收到学术论文 6 0余篇。与会学者就叶适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政治思想、文学思想、民族思想、军事思想、学术思想及永嘉学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在哲学思想方面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看法。张立文 (人民大学哲学系 )在《论叶适思想的人文精神》一文中 ,从生存命运的人文关怀、生命价值的人文意义、价值理想的终极关怀等三个方面对叶适思想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较为…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研究概述陈国灿南宋时期,浙东地区(钱塘江以东)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均以注重实事实功、强调经世致用、倡导实学、讲究功利而闻名于世,被人们统称为“浙东事功学派”。该派一度与朱...  相似文献   

9.
严麟书 《古今谈》2000,(3):15-16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1900-1986),对我国词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词学宗师”。他自幼爱好诗词,少年时即会作五言、七言诗,十四岁时考入温州师范学校,所作诗词,深得张震轩老师赞赏。十八岁时作闲情诗十首,刊于《瓯括日报》。三十岁前后,有更多的诗词作品问世,后结集出版的有《天风阁诗集》、《天风阁词集》前后编等。他出生于永嘉(今温州),早年的山水诗词多写永嘉灵秀的山水,龙湫雁荡的雄奇。1930年来杭,任教于之江大学。抗战时的1940年,曾一度随校迁沪,后又到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抗战胜利后,先后执教于浙江大学、浙江师院和杭州大学,直至1976年赴京疗养,一生大半时间定居杭城,真是“有缘久作西湖客”(《虞美人》)。他在与西子湖相伴的四十多个春秋里,写下了数以百计赞美西湖的诗词,也透露出这位词学大家的美学见解。  相似文献   

10.
卢敦基 《古今谈》2006,(2):30-34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他一生历经坎坷,命途多舛,然禀性慷慨,志向愈老弥坚。曾六诣天阙,上书恢复,生平议论,以虏仇未雪为国之大耻。他创立了永康学派,在浙与金华、永嘉学派鼎足为三,并与学继孔子、名满天下的朱熹辨析功利伦理,为中国思想史增添了精彩的篇章。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词在南宋词坛自成一体,散文亦颇有可观。他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东汉晚期,温州陶瓷工匠烧制出成熟瓷器。因古属东瓯,瓷窑主要分布在瓯江流域,故温州早期瓷窑被后人称为瓯窑。东晋是温州重要的发展历史时期,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永宁县,郡城徙瓯江南岸,即今鹿城区所在地。这一时期,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王羲之、刘怀之等文人、名宦担任郡守、郡吏,倡文立教,促进了永嘉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的时间问题作了进一步考证,确定了置温州的原因、时间,纠正了一些史籍及地方文献中记述的谬误。  相似文献   

13.
陈漱渝 《文史精华》2013,(12):65-68
鲁迅心目中的“现代派”势力 在厦大国学院中,更多的是跟鲁迅不同调的人,其中鲁迅跟顾颉刚的矛盾最深。顾颉刚是著名历史学家,“疑古学派”代表人物,当时应林语堂之邀担任厦门大学国学院研究教授,兼文科国文系名誉讲师。如果说,北京教育界有“日法派”与“英美派”的阵营,从未留过学的顾颉刚应该是无所归属;如果说,北京文艺界有“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对垒,那在组织上顾颉刚跟鲁迅同属“语丝派”。然而,  相似文献   

14.
《沧桑》1996,(5)
温州在当今中国名气很大,知之者甚多。但大概不会有多少人记得,温州其实是山西人创建的。史籍记载,晋太宁元年,郭璞奉旨修过永嘉郡城,这位颇通五行卜筮之术的大家根据当地的地貌,取“依江、负山、通水”之则,规划出“东庙、西居、南市、北埠”的格局。相传建城时,有白鹿衔杏花穿越,故温州号“白鹿城”,至今它的一个城区还叫“鹿城”。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浙江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曾发生几起震动全国的大事件,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件就是1956年发生在温州地区永嘉的“包产到户试验”。与当时全国不少地方出现的农民自发的行动不同,永嘉不仅实行的面大(实行包产到户的占全县总农户的42%,影响所及,温州地区也有15万农家实行包产到户),而且是由中共永嘉县委正式作出决定,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这在全国实属首创。杜润生说,这次试验是中国农业“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先例”。但这场雄心勃勃的试验,刚刚取得初步成果之时,风云突变,试验被诬为严重的“复辟资本主义”事件,中途夭折,有关人员受到残酷打击。时任中共温州地委委员、永嘉县委书记的李桂茂,是这场试验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自然难逃“罪责”。但念及他战争年代的革命资历及功绩,由浙江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才决定网开一面,改变开除其党籍的原议。处分却是很严厉的:从地委委员、县委书记一下子贬为瑞安县塘下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可以说,这场试验改变了李桂茂后半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清末至民国中期,温州出现了一场对乡邦文献进行整理的文化运动。始自孙诒让著撰《温州经籍志》,孙氏父子刊行《永嘉丛书》;民初冒广生刊成《永嘉诗人词堂丛刻》;民国中期,黄群等又编校刊成《敬乡楼丛书》。三者前后连贯,基本上构成一个整体,共汇刊自唐至宋、元、明、清温州历代名家要著57家、66种、147册,计500多万字,基本上代表了对温州古代典籍文化的一次概括与总结。它前后历时六、七十年,是温州文化史上一场空前大事。引起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注意.研究其产生、过程与做法,进而引出对今日之启示,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7.
温州古称永嘉,历史悠久,山水秀美,人文鼎盛,有“东南邹鲁”之称。壮美的江山,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诗人、画家、书家辈出,就连苏东坡也曾发出“自言长官如灵运,能得山水似永嘉”的感慨。永嘉自古富丹青之才,传闻陈式、项信就是从永嘉山水获得灵感发明了水墨画。明清以来,书画名家代不乏人。以永嘉马氏家族为例,自清乾嘉以降,书画一脉连绵不绝,诗画金石传其家者近三百年。到了现当代以马孟容、马公愚兄弟为最,发扬光大,艺事益盛。他们寓居上海,广交名士,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天马会、中日艺术同志会、秋英会、寒之友社、雨社、蜜蜂画社、中国画…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孙延钊着手整理祖父、父亲著述,并兼及乡邦文献的整理,此后长期致力于温州地方史的研究。表彰乡贤是孙延钊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主要通过为乡贤撰写年谱以及立传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表彰。此外,孙氏对永嘉学派的研究亦有表彰乡贤之意。抗日战争时期,孙延钊在研究温州地方史时极力表彰温州先民的反侵略斗争,这是他感怀时局的真情流露,而孙氏亦有意借此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9.
浙江·瑞安     
《旅游》2005,(3)
瑞安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上海经济开发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全市陆地面积1270.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人口112.52万,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百强县(市)。 作为历史悠久的瓯越古邑,瑞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风鼎盛,是浙江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经学大师孙诒让、历史学家周予同、水  相似文献   

20.
“浙东学派”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关于其命名、性质、内涵及定义的研讨从未中断。清末,梁启超最早揭橥了近代学术意义上的“浙东学派”概念。((1))民国时期,又有章太炎、傅斯年、陈训慈、姚名达、周予同、张其昀、刘咸炘、何炳松、邓广铭、蒙文通、宋念慈、张寿镛、钱穆、李源澄、金毓黻等著名学人先后论及“浙东学派”。((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持续深化了对“浙东学派”的研究。纵观“浙东学派”百年学术研究,一方面成果斐然,粲然可观;另一方面,“浙东学派”研究史本身的积淀也殊为丰厚,作为学术史与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具备了多维的学术意义与价值。中国近代史学呈现复杂多样化的状态,中西史学碰撞、新旧学问争锋,彼此相互渗透、磨合,在缤纷融合中完成了近代化。“浙东学派”是梁启超提出新史学以后建构的一个概念,同时,因为“浙东学派”承载了诸多传统史学的学理与内涵,抱持不同治学取向的民国学者通过对“浙东学派”的研究来表达各自的学术主张——新文化的拥趸者希望以“浙东学派”为理,沟通中西,改造文明;文化保守主义者则试图以“浙东学派”为名,钩沉绝学,寻求传统学术的近代出路。无论贬斥抑或表彰、谬误抑或精准,各派学者的尝试与努力在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