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官志官修是搞好修志工作的关键加强领导是修志工作属性决定的。志书是官书,而不是个人著作,这是志书和其他类型书籍的根本区别。历史上,各级志书一般都是由各级最高行政长官主修,收到"存史、教化、资治"之功效,充分显示了政书的权威性。本届修志以来,我们体会较深刻的是官志必须官修,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建立修志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和部门行政力的联动,才能保证修志工作顺利开展。市劳动局经历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几次较大  相似文献   

2.
张旭 《黑龙江史志》2005,(6):17-18,22
官志官修的传统在中国已经沿续了2000多年,从我国修志史可知,哪朝哪代的君王重视修志并将其制度化,当时的志书就呈鼎盛局面,反之就衰退。由此可见,政府在推动方志事业的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和推动的作用。本文从法律视角出发,剖析政府在新方志事业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并具体阐述政府在修志用志中各项职能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总结10多年来修志的主要经验之一是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体制。李铁映同志在这次会议上讲:“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三审定稿制度。方志是‘官修’的地情书、国情书。对各级政府来说,修志是‘官职’、‘官责’。  相似文献   

4.
官修志书是我国沿续了2000多年的文化传统。在新方志事业发展的今天,将政府修志行为纳入到法制轨道已经成为方志理论界与广大修志工作者的共识。2003年7月14日通过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地方性法规来确定修志工作的法律性文件。笔者从行政法的视角出发,将政府修志行为定性为内部行政行为,并在深入分析政府修志法律关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使地方志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的轨道。结合工作实际学习《条例》,对省志扫尾工作谈些个人想法。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修志的历史长河中,官修是其主旋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彰显他的家乡,下令撰修《南阳风俗志》,开后世官修志书之先河。国家明令修志从隋朝开始,隋炀帝大业年间曾发布诏令,要求全国各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隋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承继了官修的做法。唐代皇帝下诏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修一次图经(当时方志的主要形式);宋代除了承袭唐代三年一造图经的制度,朝廷还设置了中央修志机构—…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历来是“官责官修”、“众手成志”。虽说主编的作用至关重大,可面对洋洋数百万字的一部市志,“一支笔”的主编却离不开众人辅佐。所谓“名家出名志”,其“名家”背后总会支撑着一支过硬的团队,“名志”里面总是凝聚着众人奉献的心血。二轮修志启动后,盐城市志办培育凝心聚力的修志团队,为打造佳志精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讲求学术性是我国修志的一个优良传统。章学诚在论及修志问题时说:“每事必思其所以然,而求其是尔。”(《方志辨体》)而首先提出地方志学术性命题的是胡乔木,他在听取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工作汇报时说:“从事地方志工作,还是要搞学问,而把它作为学术工作来抓,本来不是行政性的事。修地方志,应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过去修志是一些很有学问的人去做的,它本身是一项学术性的工作。”(《胡乔木同志谈新编地方志》,载《上海修志向导》,1992年第6期)  相似文献   

8.
志书语言的简洁、凝炼,是我国修志工作的优良传统;“言简意赅”、“文约事丰”是当代志人呕心沥血、刻意追求的理想目标。对此,本文结合《龙岩市志》(1988—2002)编纂过程,对志书精简内容、精炼文字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冯炯华 《宁夏史志》2004,(2):7-9,23
盛世修志,鉴古知今,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回顾总结2003年的地方志工作,安排部署新一届修志任务,使地方志工作在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一、编史修志是总结经验,服务现实,传之千秋的大事业,我们要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国地方志编纂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隋、唐确立史志官修制度以来,历代都把修志作为官职、官责,并颁布政令对修志进行统一规范。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日益成为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1.
“命为制,令为诏。”旧时官修地方志,常用诏书、上谕等形式,以发动和规范修志。如明朝《纂修志书凡例》(明永乐十六年颁降)计21条;民国时期《修志事例概要》(中华民国十八年内政部呈奉行政院转奉国民政府令准通行)共22条。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关编纂地方志的法规或件,对进一步搞好我省地方志工作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地方志的本质属性的问题,是地方志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史志学界曾进行过多次讨论,但至今尚无统一的看法。在本届志书编修即将结束之时,对方志本质属性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又一次成为讨论的热点,有不少同志提出了新的看法,其中“官修性”一说颇具代表性。修志界有些同志认为,官修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更有人提出,官修性是地方志所特有的属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今撰文谈一些个人的粗浅意见,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和修志同仁。  相似文献   

13.
增强自身活力是地方志工作的立身之本四川省地方志编委会秦安禄修志乃一项复杂工程,系关“安邦定国”之大事。历史上一直把“官修”奉为圭臬。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时代编修新志书,也必须由政府主持,否则将举步维艰。四川省党政领导十分关注修志工作,近几年来基本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两千多年来,修志工作经久不衰,始终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过去称志书为“一方之全史”,现在被誉为“地方百科全书”。目前,第二轮续修新方志工作已经启动,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续志工作的科学性,确保续志工作日臻完美,本文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新编社会主义方志是时代赋于我们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6.
编史修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官书官修,世代相传。四川人杰地灵,编史修志是四川巴蜀文化重要的历史传统。我国最早的志书——《华阳国志》就是今四川成都崇州三江镇人、东晋常璩所撰,是我国史学界公认存世最早志书。四川现存明清两代、民国时期的方志600多种,是我国保存历代方志最多省之一。特别是1949年...  相似文献   

17.
编纂地方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传统,从私纂到官修。从地理(书)到史志,已有千余年历史。由于它的基本功用是“资政”与“教化”,所以它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而且“与时俱进”。社会制度的更迭影响着修志,改变着志书的形式和内容,并推进它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8.
一、“众手修志”的成因与弊端中国的传统方志编修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间歇性修志。虽然修志是一项文化传统,却绝不是一项文化制度和文化事业。志书大体上是隔几十年一修(时间实际上也并不固定),临要修志,才设馆设局,采集资料,有点急时抱佛脚的味道。这样的修志因时间的大跨度和资料积累的缺乏,往往沦为对历史的抢救行为,而不是自觉的历史积累的结果。在这样的志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些历史时期是大段大段的空白,它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粗糙的历史框架。二是官修。修志是政府的一项天职,它或是由于中央政府修国史或修一统志而…  相似文献   

19.
讲究志书语言的简洁、凝炼,是我国修志工作的优良传统。历代方志学家都强调志书语言要“文约事丰”、“文约忌广”。当代不少方志学家在论及志书美学观时,一般都将语言美列为方志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语言美包括准确性、鲜明性等诸多因素,而讲究语言的简洁性、浓缩性,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一晃我已在局志办岗位上专事修志工作四个年头了,加之前在基层单位兼职从事修志工作,累计有十余个春秋。有人说"得志者不修志,修志者不得志"。经过几年来的修志实践,我认为此说谬矣。修志工作在一个单位可能不算主干线,或者被边缘化。但事在人为,有为才有位。所谓"官志官修"、"千秋大业",极言盛世修志之重要,如此看来修志者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