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旅游》2004,(1)
封面故事 避暑山庄当年的主人已经远去了,来到这里若不用心去体悟,你不会看出历史在这里曾展现出的斑驳血肉。我不知道,有多少游人能感受到这山庄历史的奇谲,还有多少人来这里只仅仅是忘情于这里的湖光山色和诗情画意呢?而这次我来到这里,却感觉与数百年前的主人达成了空间上的接近,而在时间上,大清王朝历史上那一幕幕活剧也仿佛就在昨天。 图 陈克贵  相似文献   

2.
凉粉——这种用碗豆粉或红薯粉搅拌而成的小吃是何时传入西藏这块土地的我已无法考证了。但从记事开始,街头巷尾那一个个小小的凉粉摊便是令我这个馋丫头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是那些因父母工作的原因,生在西藏,长在西藏,视西藏为第二故乡的青年们中的一个。而每每回想在藏度过的童年乃至少年时代,那拌着红红的藏式辣椒,鲜辣可口的凉粉一种温馨就浮上脑海,这种便宜又好吃的小食品曾给我和伙伴们带来多少欢愉和满足。在那个物质还不丰富的年代里,孩子们甚至没见过冰淇淋,不知何为香蕉,一碗几角钱的凉粉便已是最喜爱的零食了。记得小时候作文,我还曾写道:“我最想做的事是长大后摆个凉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的记忆与诚意、悲喜与离合,正是通过苦辣酸甜的食物得以铭记或彰显.我外公的家乡地处我国自然及人文地理一条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一淮河一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在气候、植被、矿产、农作物等方面都兼具南北特质,食材因此丰富.烹饪手段、饮食习惯既有中原饮食文化的浓厚色彩,又兼具荆楚及其他饮食习俗的因子.最令人难忘的食物莫过于那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无论严寒酷暑,心情好坏,来上一碗麻辣过瘾、汤味浓郁、汤汁黏稠的胡辣汤,就着油条、煎饼下肚,整个人立马精神抖擞,迫不及待想来第二碗.  相似文献   

4.
陈建国 《旅游纵览》2012,(10):58-61
<正>当你眼前是漫漫黄沙时,可曾想过它们能成为艺术品的原材料?又可曾想过,当黄沙成为一座座栩栩如生的沙雕工艺品后那神奇的魅力?细小的沙粒,在这里有了生命!关于鄯善的传说很多,古迹也很多,但我对库姆塔格沙漠公园却情有独钟。因为,从1991年参加吐哈石油会战至今,在这  相似文献   

5.
新力 《丝绸之路》2003,(2):40-41
《学报》的朱金晨先生邀我写一篇收藏为主题的散。这可把我难坏了。我这个人从小就不知道去收藏什么:比方说外婆家曾有好大一橱明清朝代的红花碗蓝花碗什么的,可那些红花碗蓝花碗终于在我今儿一个明儿一个乒乒乓乓的响声中全没有了;  相似文献   

6.
刘梵天 《世纪》2023,(5):92-96
<正>武中老跟我是忘年交。20世纪60年代,我与他就结下善缘,历久弥新。落实政策恢复待遇“文革”之后,落实政策,武老恢复了干部待遇。其后一段时期,武老常回山东。他曾战斗和生活过的各地都热烈欢迎他回去看看,有一次潍坊地委邀请他去参加成立风筝协会,推他当会长。武老乐得像小孩,自后届届出席参加。那一次成立会后,在宴席上当地领导笑着说:“武老您来我们这里,却把我们这里一个人吓跑了。”  相似文献   

7.
阿芳 《旅游》2006,(8):62-67
我想像不出四五千年前的先人在这里的家园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四五千年前,先人曾在这里生活。作为附近海域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过这里,除了考古发现的陶器。沧海桑田,生活的印痕在这里仿佛从来没有发生,却又真实存在。双脚踏进刚刚退去潮水的沙滩,思绪却飘向无际的遥远。空白一片。有那么一天,我又会在哪里存在呢?  相似文献   

8.
陈庆港 《风景名胜》2010,(11):73-73
就这样,舟曲一下子面目全非地出现在了我面前。 而就在几十天前,我还曾路过那里,当时还一如既往地想:下次一定好好在这里多住上几天。那是我第三次路过那里。  相似文献   

9.
周晨华 《环球人物》2014,(34):82-84
正美食、美酒和音乐,共同抚慰着这座二战后重生的文化名城我所见的德国是一个矛盾的国家,比如这里的人以理性规矩著称,却创作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比如这里的食物制作工艺非常简单,但是家家户户的厨房却都能开个厨具展。而最大的矛盾,则集中在德累斯顿。照理说德累斯顿应该是一座悲情的城市,这座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文化名城,曾在二战中被夷为平地。因此来这里之前,我想象中的德累斯顿总带有一丝惆  相似文献   

10.
定下这次的选题后,我第二次拜访法海寺:古树蔽日,四下寂寥,除我和作者、图片编辑外,全天未见其他游客。这让我想起初次来到这里的情境。那是我偶然翻看一本艺术画册,看到中央美术学院王定理教授曾评价,在全国所有著名壁画中,唯“法海寺壁画竟然没有发现一处废笔”。  相似文献   

11.
放牧在祁连山广阔的高原牧场上,经常见到的野生动物就是旱獭了。城里人比较熟悉水獭,尤其是它那一身名贵的皮毛,而对旱獭却比较陌生。我也是到了草原才认识了这种动物。旱獭生活在高山草原的开阔地带,牧民们常常赶着马群在这里放牧。我刚到这里时,经常听到一声声清脆...  相似文献   

12.
沧桑诗章     
王族 《丝绸之路》2003,(6):44-44
真正在西域作诗留名的人,细看起来,都是比较复杂的。这里,有三个诗人绕不过去。他们是王维、王之涣和岑参。我尊崇王维,但却不怎么喜欢这句诗: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王之涣也是用一种极其消极的情绪写下了那句让后人一再提及的诗: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和王之涣都赶上了盛唐的好时机,两个人都曾立志建功西域,并且义无反顾地走了出去。我想,作为诗人的他们,面对西域恶劣的地理环境时,产生一些忧愁是不可避免的,用诗去渲染当时的气氛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个要远行的人,而且才仅仅走到了阳关一带,却流露出一种低沉的情调,缺乏一种远行气魄,…  相似文献   

13.
康剑 《旅游》2013,(6):34-39,3
大家说,喀纳斯是人类最后的一片净土。作为景区的守护者和长住居民,我从心底热爱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说,近处没风景,远方最美丽。在喀纳斯,我却一直都没有审美疲劳。感谢命运的惠顾,我有幸在喀纳斯这座神的后花园和童话世界里工作和生活。我常怀敬畏之心拥抱这里四季变幻的山山水水,常用感恩的心触摸这里圣洁的花花草草。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走过中国许多名山胜地,也看过世界不少美景佳境。每每出去,我都归心似箭。一回到喀纳斯,打开车门,我深深吸上一大口纯净清凉的空气,然后急不可待美美地喝上一大碗图瓦人煮的、热腾腾的奶茶,再吃上一盘香辣诱人的拌面——伸展四肢,把自己埋在喀纳斯的碧草里,听松涛阵阵,看苍鹰在蓝天无声滑翔——我知道,我回家了!我又回到了我魂牵梦萦的土地!  相似文献   

14.
客家访楼记     
青简  黄毅 《旅游纵览》2012,(4):22-25
<正>"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客"与"家"本是两个相对的字眼,却在一群人的身上走到了一起,那就是"客家人"。客家人并非少数民族,却有着和汉族不同的民俗风情与建筑特色,尤其是那些曾被国外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的土楼,吸引着我和朋友特地抽空去寻找那些山坳里的神秘家园。仿佛为了让我  相似文献   

15.
1972年,我初到西藏边境亚东县从事对敌宣传工作.其间,我被安排在半山腰、林木簇拥着的一座印欧式别墅房中.那房子砖混结构,铁皮盖顶,内部设施相当不错,很有档次.从房子上用水泥嵌着的“1934”阿拉伯字样,可以断定,这房子建于1934年.从院坝中还摆放着的那三辆已被拆卸的仅剩外壳和轮胎的小轿车来看,过去这里曾住过很有身份的人.后来明白,这里果然曾是英属印度公司的商务代办处.西藏和平解放收归国有后,我们总部设在了这里,从此成了军事禁区,一般人不准来往.但有一人例外,他是一个畸形“藏族人”.  相似文献   

16.
再见拉萨     
再见,拉萨!那初春的宗角禄康,薄薄的嫩绿罩染着树梢。上百只鸟儿刚又掠过天空,又静静地飘浮于湖面。我没能看见布达拉宫那动人的倒影,却遇见了满树的繁花。很多人喜欢这高原上干裂的季节,就像他们,平日里总会来这里消磨些时间,在这样的午后慵懒地倚着湖光山色,发着呆,寂静无言却也恬淡温暖。人潮流动,却听不见喧嚣与嘈杂。所有的转经筒都在晨光里摇动,像是一声声清脆的音符。清晨的八廓街,阳光散发着动人的金黄,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们,行走在转经道上。  相似文献   

17.
掐着指头去看戏 杨源是福建省政和县极其偏远的一个乡村。每到农历二月初九这天,村里总会来一些城里的客人,上这儿来看戏。今年的二月初八,我和几位朋友就约好早早来到了杨源,却不期与几位来自省城的大报记者及省内的一些摄影师相遇,彼此相见,格外高兴,还相互问道,你怎么知道这里有戏? 杨源的古戏演得还是颇有名,也很有味的。我一位曾在这里当过两年县委副书记的朋友也是位摄影师,曾组织福建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到此采风过。看过也拍摄过这戏的朋友都说好,竭  相似文献   

18.
姚海天 《名人传记》2022,(10):85-90
杞县大同中学在20世纪30年代是河南省一所著名私立学校,曾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我的父亲姚雪垠在1933年至1937年先后三次来到大同中学,虽在这里待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一年,却与大同中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其教师梁雷、赵伊坪,学生穆青等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珍藏     
母亲30岁时才生我,我想我们之间隔着的远不止是几十年的岁月。母亲是家族中公认的“演讲家”,却从未像美国式的母亲那样表达——“我爱你!”,我也不曾与母亲谈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母亲的争吵日益频繁,开始抱怨她的不讲理,厌烦那永无休止的唠叨。我讨厌回家,开始了住校生活。  相似文献   

20.
我是仲浦与校长 在北大饮剩的那壶江津老白干 我是鲁翁与学生 在上海饮剩的那坛绍兴雄黄酒 100年了 为了免遭日本鬼子的奸淫烧杀抢掠 我曾被战友窖藏后方在地下忍受寂寥 100年了 我曾被当作小资产阶级 接受过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曾被当作牛鬼蛇神 羁押在牛棚和大山劳教过 我曾被当作资修被张牙舞爪的红卫兵查封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