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文献记载中的殳(杸)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以曾侯乙墓出土的自铭实物和竹简中的有关记载,对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楚系殳(杸)的形制、演变、用途、使用或拥有者的身份、楚系殳(杸)的特点与意义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琳 《南方文物》2014,(4):163-165
<正>殳是先秦时期常用的兵器。先秦有"五兵"之说,殳即五兵之一。《周礼·夏官·司右》:"司右掌群右之政令,……凡国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属焉。"东汉郑玄注引战国兵书《司马法》云:"弓矢围,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长以卫短,短以救长。"这里所说的五兵指弓矢、殳、矛、戈、戟,这是步兵使用的五兵。《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这是车兵使用的五兵。两类五兵中都有殳,殳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卫风·伯兮》载:"伯兮朅兮,邦之杰兮。伯兮执殳,为王前驱。"殳为一种兵器。关于殳的形制,自汉以来不少人作过诠释。但考据学家局限于文献资料,很难对殳这种流行了很长时期的古兵器进行全面、  相似文献   

4.
<正> 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着几件铜殳如右图。这些铜殳是避暑山庄博物馆建馆以来从承德地区收集入藏的。 (1)青铜殳 通高3.4、銎径2.5、1.2、直径5.5厘米。铜殳表面有三层凸起的齿,每层有六个相间排列,上下两层为较小乳钉状刺,中间为较大圆钝乳钉状刺。 (2)青铜殳 原名为铜狼牙锤,通高4、銎径3.1、2.5、直径6.8厘米。青铜殳有三层凸起的齿,每层有六个相间排列,上层为较小矮平乳钉状刺,中间为较大乳钉状刺,下层为较小长尖乳钉状刺,齿的剖面为棱形。  相似文献   

5.
(鼒止)(皀殳)     
中国历史博物館,在去年通过北京琉璃厂文物店,从上海购得一件西周(鼒止)(皀殳)。这个(皀殳)不但造型优美,具有高度艺术价值,而且銘文也非常重要。(皀殳)高17厘米,口徑17.9厘米,足距10.3厘米,器盖已失,通体花紋,共分三段,上部作目云紋,中部为斜方格雷乳紋,下部为云紋,双耳飾以牛首,下部有珥,底徑下边有距离相等的四个象首,牙齿外露,鼻孔倒卷,作为器足,異常生动。以象首为紋飾的銅器,发現不多,所知仅有九象紋尊、象尊、双象尊(大象背上馱一小象)、饕餮紋象首兕觥等,而以象首为器足的(皀殳),則仅此一件。器銘阴文十  相似文献   

6.
古殳研究     
古青铜兵器是我国青铜器中一个很大的门类,《左传》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戒”的记载。而兵器中有很多待进一定研究的问题,如属五兵之一的殳,它是一种不同于戈、矛、戟、钺的特殊兵器,其名见于《诗经》《周礼》等古籍过去由于未见自铭的实物,各家解释不同,并有种种推论,究竟何如呢?  相似文献   

7.
朱小凤 《神州》2011,(1X):5-6
魏连殳是鲁迅小说《孤独者》的主人公。作为五四退潮期的知识分子,魏连殳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他的妥协性。他的妥协主要表现在对寒石山村民的妥协、对堂兄及堂兄小儿子的妥协、对困窘生活的妥协、和对军政府的妥协。与鲁迅小说的其他人物形象相比,魏连殳的妥协性更彻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他的妥协不仅是鲁迅心境的反映,也是五四退潮期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状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由楚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楚系墓葬研究》一书,是郭德维先生在三十多年的考古实践中,把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考古材料收集归类,并结合其他地区楚墓发表的资料综合研究撰写出来的。这本书是专门研究论述周代楚国各阶层墓葬的学术专著,没有前人开先河,郭先生在书中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我们了解楚文化是从考古发现开始的。我们研究楚文化也是从楚墓材料中认识的。因此,这本书很值得了解、研究楚国历史与文化的学者一读。全书27万多字,分甲乙两篇。甲篇为楚墓研究,乙篇是楚系曾墓研究。甲将对楚墓的基本特征、时代序列、等…  相似文献   

9.
<正>目次一典型楚系铜器群二典型器物的型式分析三楚系青铜器的分期四各期青铜器的年代及特征五结语楚系青铜器是指东周时期楚国及其附属国出土的、具有楚文化特征的青铜器。迄今为止,楚系青铜器发现的数量之多,年代序列之完备,已位居东周列国之冠。对楚系青铜器年代序列的考订不仅是进一步研究楚文化的基础,而且也可为东周列国青铜器的年代研究提供参考标尺。以《楚系青铜器研究》一书为代表的多项研究~([1]),标志着楚系青铜器的年代序列已大体建立。在《楚系青铜器研究》一书出版之后~([2]),二十多年来又出土了大批楚系青铜器,极大地丰  相似文献   

10.
“择其吉金”是春秋中晚期流行于楚国的金文辞例,春秋晚期传播至楚系国家以及吴、越等国。“择其吉金”与另一辞例“用其吉金”关系密切,它们最初可能都是起源于周文化中心区域,而后在豫南鄂北地区流行,并同时为楚国青铜器铭文所采用。这一文化现象说明,早期楚文化因素的形成并非只是通过楚国一个国家而是经由一个区域来完成的,而这个区域应当在豫南鄂北。  相似文献   

11.
十九年大良造鞅殳钅尊考●王辉此殳1995年出土于咸阳市塔儿坡石油钢管钢绳厂M27063墓,置于棺内西侧的南端。器呈圆柱形,尾端较细,端面呈拱形,中空,中部有透孔。高5.25、头端口径2.32、尾端径2、壁厚0.1厘米。本刊本期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  相似文献   

12.
蒲锋 《丝绸之路》2011,(16):52-53
张家川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古兵器,以前命名为六棱铜铁复合殳。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认为对该件兵器的命名有不妥之处,应将其命名为"六棱铜铁复合锤"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3.
正凡是会下象棋的朋友都知道,红黑双方都各有五个卒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中国古代的军队编制有关。周朝军队的基本编制为"伍",即由五个士兵组成。这个基本编制是根据当时所使用的武器而制定的。那时,武器很落后,只有五种:殳、矛、酋、戈、戟。殳,用长竹竿做成,端有棱,但无刃,可顶倒敌人。矛,在长竹竿上有金属尖刀,可刺杀。殳和矛配合使用,可把敌人消灭在还没接近自己时。酋,类似矛,却比矛短。  相似文献   

14.
苏浩 《四川文物》2023,(2):54-62
柞伯鼎铭文中的“共”当读为“供”,意为以下奉上、供其职事,引申为辅佐、有所奉献。“用昏无殳”的“殳”当为动词,即“以杸殊人”,是说昏国在南方以殳这种兵器为害一方,即蛮横用兵、侵扰边境,“无殳”一词和多友鼎中的“放(方)兴”、应侯视工鼎中的“非良”意思近同,近出铜器兒方彝铭文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广伐南国”的主语是“昏”,并不指周公南征。铭文中的“蔡侯”当为传世文献中的“蔡武侯”,这为确定器物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综合分析柞伯鼎的器型纹饰、字体、人物关系以及相关历史背景,将其年代定在西周晚期的厉王时期较为合适。通过对相关铭文体例和文献的分析,并不能排除周公南征的可能,铭文内容仍隐约透露周公曾南征的事迹。  相似文献   

15.
楚系文字是楚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众多的楚文化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工作者,已对它的范围、时代和风格特征等作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和阐述.楚系文字,不仅是指楚人所用者.还包括受楚文化影响较大的南方诸国,如曾、蔡、徐、宋、越、吴、鄀、黄等国文字,同时,本文讨论的楚系文字主要指春秋中叶至故国时期的楚系文字,因为这一时期,它的风格业已形成.至于楚系文字的风貌特征,郭沫若、胡光炜、周世荣等先哲时贤多有论及,兹不赘述,综述各说,楚系文字的特征主要是纤劲秀丽.表现为其笔画修长均细、多波折弯曲;其笔势柔韧劲健、圆转流畅;其结体崇尚奇诡,好用饰笔,因而导致鸟书的盛行和羡画及垂露状饰笔的随意便用.一般都认为:楚系文字的风格特征是非常显  相似文献   

16.
东周楚国联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亮 《江汉考古》2007,(2):52-57,90
楚国与其它诸侯国的联姻是楚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反映了楚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东周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楚国联姻与其国策密切相关,春秋早期为求发展多与周边小国如郧、邓等进行联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争霸使其与其它大国如秦、晋等联姻频繁,战国中晚期楚国由盛而衰,联姻已失去其政治意义。由于文化差异及地理位置关系,楚国无固定的联姻国,与东周王室也无联姻关系。本文结合文献及青铜器铭文,对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联姻情况进行考证,并对楚国联姻特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论新发现的一件宜阳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10月,洛阳市宜阳县韩城乡城角村农民在村南修水渠时,于地表深约1.4米处发现有铭铜戈1件,本文仅就这件铜戈铭文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略述管见。铜戈为长胡,援前部略向上扬,锋刃锐利,中脊隆起,断面略呈菱形。阑下突出一齿,近阑处有三长方形的穿。内较长,末端有刃,其下侧刃部向上收弧,内上一三角形穿。全身布满浅绿色锈。通长25.1、阑长12.2、内长9.1、内宽3.3厘米。重297.5克(图一~三)。戈内尾部刻有铭文13字(合文一),铭文为:  相似文献   

18.
楚国都城分早期的丹阳、中期的郢、晚期的陈郢和寿郢,这是文献确凿无误的记载。从考古学的角度看,除陈郢、寿郢有迹可寻外,丹阳和郢都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址。楚都是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楚都的研究没有突破,直接制约着楚文化综合研究的深入。本文在前人研  相似文献   

19.
靳健 《江汉考古》2024,(1):82-86+128
九连墩2号楚墓发现的一组晋式铜器,有学者认为其产地在晋地或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笔者通过分析这一组铜器的形制、纹饰风格、制作技术特点,认为这一组铜器的工艺特点和细节处理与楚系铜器相近,而与典型的晋系铜器有较大差别,其应当是掌握楚系铜器制作技术的工匠模仿晋系铜器生产的。  相似文献   

20.
简评《楚国八百年》舒之梅武汉大学罗运环同志所著《楚国八百年》一书,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三十二万字,分上、中、下三篇,共八章.书中对楚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深入探讨了许多聚讼纷坛的问题,它不仅是作者的一部力作,也是楚史研究领域的一项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