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周秦时代,中国传统学术始得肇兴,直到清代才形成正式的学术史。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由传统步入近代的一个缓冲时期,因而在学术史的发展上显得十分突出。在清代不同时期中,其学术呈现出了不同的学术主流。本文以朝代年号对清代学术进行划分,通过学者派流来展现当时的主流学术思想,从而阐述清代学术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汉民族形成问题,也是我国史学界争论未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过去曾经有人提出和争论过,自一九五三年苏联历史学家格·叶菲莫夫在“历史问题”上发表“论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文,和一九五四年我国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的文章以后,又引起了我国史学工作者的重视。近几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我国和苏联的几位学者相继发表了不少文章。他们都力图依据斯大林关于形成民族的四个特征的理论来研究和说明中国汉民族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时期的讨论,关于汉族何时形成为民族的意见还是很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四种。  相似文献   

3.
清代在继承明朝基本司法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秋审制度。秋审作为一种死刑复核制度,是由中央官员对死刑监候案件进行复核审录,以决定最终刑罚,其与中国自古以来长期存在的死刑复核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大的层面来看,清代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时期,因而可以说清代所处的历史地位也决定了其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中的地位。本文旨在以清代秋审制度为探讨对象,梳理清代秋审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双重执行步骤,以史料分析为基础,浅析清代秋审制度对中国法制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我国史学界对于清代前期历史的研究,与其他各断代史的研究相比,较为薄弱。但是,近年来清史研究工作较之过去有较大的发展,在研究水平方面也有显著的提高。每年清史研究不仅硕果累累,数量大增;而且清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人材辈出。这一切,形成了清史研究工作近年来少有的可喜局面。现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学者对于这一区域清代经济史的研究还没有涉足,较早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是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学者对湖南的米市以及湖广集市的考察①。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关注。就笔者统计所及,80年代至今,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论文已有80多篇,专著已有10多部,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对长江中游市镇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回顾总结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拓宽或深入该领域的研究将不无裨益。一城市、市镇经济研究城市和市镇经济研究是本区域清代经济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1月4—5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了"第一届山东大学汉唐制度史青年学者工作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汉唐时期制度构建与国家治理,参会学者以"80后"青年学者为主,同时特邀清华大学侯旭东、中国人民大学刘后滨和山东大学胡新生、刘玉峰4位教授作为点评专家,采取报告人报告论文、评议人发表评议、参会学者集体讨论、特邀专  相似文献   

7.
清朝是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它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又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开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与这种历史特点相适应,清代的学术思想既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总结和集大成时期,也是古代传统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变时期。此二百多年的学术思想,可谓思潮迭起,学派纷呈,人才辈出,著述如林。特别是清初的学术思想,在  相似文献   

8.
王鸣盛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学名家,所撰《十七史商榷》一百卷,是清代乾嘉时期历史考证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研究王鸣盛的史学成就,在近30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粗略统计,1900—1978年的近80年间,只有陈垣、黄文相与柴德赓等老一辈学者所撰写的几篇文章论及王鸣盛的史学。1979年以来,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与以往的研究局面相比,已有可喜的变化。从导读、评介到系统研究王鸣盛的史学思想,从分散论述到逐渐集中探讨具体问题,反映了研究逐步深入的趋势。对近30年间的王鸣盛史学研究作简要的评述,可供下一阶段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明到清,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的绅士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渐露头角,在新思想与旧思想的冲突、旧制度到新制度的嬗变、保守派和改革派间的斗争等过程中,他们都扮演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国家政体与地方权力——明清时期的变化》(哈佛东亚研究会、哈佛——燕京研究所1989年310页)一书,就集中了南朝鲜学者闵斗基多年来在这个领域研究和探讨的成果。闵斗基教授在南朝鲜汉城国立大学执教多年,曾任亚洲史系主任,专攻中国史,本书六章收集的实际上是他的六篇论文。第一章,“《热河日记》与清代统治的特点”,主要通过一位十八世纪来华的朝鲜学者朴趾源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观察,来描述清代社会和政治变化。民族差异、大汉族中心思想和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态度、出版业与中国学者,以及清代的朱熹研究等见闻。第二章,“清代社会中的生员、监生阶层”,作者将视点集中到那些绅士的下层,即生员和监生阶  相似文献   

10.
常州今文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清代后期的政治领域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一学派的许多学术名家在本世纪一直受到治清学史者高度重视。关于刘逢禄、宋翔凤、龚自珍、魏源等人的研究持续展开,产生了不少有深度的论著。相比之下,对于这一学派开创者庄存与的研究至今还显得较为薄弱。据台湾学者林庆彰等所编《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统计,从1900年至1993年间,中国和日本学者发表研究庄存与的论文仅有IO篇。笔者所见1993年以后发表的有关论著,为数亦甚少,评述稍详者当是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之有关章节。我们要推进常州今文学…  相似文献   

11.
1776年7月4日《独立宜言》的发表,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篇章。革命导师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它的历史地位,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解放以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发表了不少论文与专著。在世界通史、欧美近代史的专著中也都有专门的章节给以叙述,是解放以来我国世界历史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2023年5月12—14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赓续·变革——清代学术与思想”研讨会。会议共有52名国内高校和重要学术期刊、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参与,收到会议论文、摘要共48篇。百余年来的清代学术与思想研究,成果极为丰硕,形成了“复古解放”“每转益进”等典范论述。有关清代重要学者、著作的专题研究,更是不胜枚举。近二十年来,相关领域又出现一些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考古研究论文究竟发表于何时?新近有文章说,“我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的论文”,是1985年发表的。这一说法是失实的:一、根据该文注释所引,1985年之文仅是一篇关于铅同位素方法的介绍性文字,并非研究论文;二、真正的研究报告其实前此一年即已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清代经济史的研究愈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这不仅由于经济是基础,更由于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形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清代社会经济中既存在传统生产方式的遗传因素,又进生着新生产方式的萌芽;清代社会经济既沿着自己的轨道缓慢前进,又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改变了方向,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和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特殊国情不可多得的素材。中外学者在清代经济史方面的研究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然而,总体论述清代经济史的专著尚属鲜见,我们需要在不断…  相似文献   

15.
深入探讨抵制美货运动的新思路——读《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朱英《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发表的韩国学者金希教先生的论文《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以下简称金文),颇具新意,是近年来深入探讨抵制美货运动的一项值得重视的新...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实现统一的重要时期。清代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经济和文化演化的必然结果,展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在清代的特定表达与实践逻辑。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双重维度下观察清代国家统一,才能充分理解清代在中国认同驱动下对“大一统”观的继承、改造与实践,才能全面把握清代政治文明在中西政治大分流过程中的世界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桎梏,形成对中国历史疆域形成及现代转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7.
贝奈戴托·克罗齐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中提出了“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并以此作为他全部历史哲学思想的核心。1986至1989年间,我国学者陆续发表了十余篇研究克罗齐历史哲学思想的论文。形成了外国史学理论介绍与研究中的一个小小的热点。现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与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上农业地理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北京农业大学王毓瑚教授(1907—1980年)是著名的农史学家。本刊1981年第一辑曾发表过王先生遗作《我国历史上农耕区的向北扩展》一文,引起国内及日本学者的注意。根据对遗稿的陆续整理结果,现再将王先生对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宏观论述的长篇论文予以发表,以飨读者。因原稿非清抄稿,故论文第五部分论述元代以后农业地理及第六部分原题“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内陆封建帝国中的农产品运输”和第七部分原题“关于历史上林区的推测”诸篇章暂付阙如。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国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表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月5-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清代中国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表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及其变迁研究,为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历史借鉴,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清代生态环境史志的研究与撰述工作,即配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清史·生态环境志》的撰稿工作,因此此次会议的议题相当集中,主要围绕清代中国生态环境及区域表现展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日本及国内各地…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学共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与论文集十余部。现就主要论文加以评述。对于专著与论文集不作详细评述,仅就所见,列举书名,供学者参考。本年度出版的专著与论文集有马正林《正林行集》(光明日报出版社),韩光辉《历史地理学丛稿》(商务印书馆),徐卫民《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路遇、腾泽之《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山东人民出版社),侯仁之、邓辉主编《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文集》(商务印书馆),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山东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